数字化赋能高校工会创新发展路径研究
聂红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上海 201620
摘要:数字化转型是高校工会建设的工作重点之一,对高校工会组织运行模式、建设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分析了高校工会数字化转型的现状,以及存在的整合效果不出色等问题,提出了优化数字化智慧工会组织建设的路径。通过数字化手段优化内部管理和服务流程,提升工作效率,增强服务职工的精准性,可以有效提升高校工会的服务效能和教职工满意度,推动高校工会数字化转型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智慧工会;工会工作;高校
中国工会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加快工会系统数字化建设。创建直达亿万职工群众、集成工会全部服务内容的服务终端。”充分发挥高校人才、资源优势,满足教职工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积极融入智慧工会的建设浪潮,既是高校工会贯彻落实党和上级工会政策精神、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推动工作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
一、从“数字工会”到“智慧工会”概念的演进
1、“智慧工会”的发展经历了“智能办公工会”“互联网+工会”并逐步向“智慧工会”迈进的历程。“智能办公工会”是由建立门户网站、QQ群、微信群等方式取代传统工作方式,定位于对传统工作在手段上的补充,并未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但它确是工会组织进入“互联网+”阶段的铺垫。目前,全国工会组织大部分处于“互联网+工会”阶段,它是互联网等技术与工会工作相结合的应用。而以5G、人工智能等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使工会工作进一步趋向智能化,逐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慧”。
工会工作不仅仅是简单“搬”到了网上,而是需要通过互联网技术更好地构建网上工会服务体系,推进网上工会平台建设,加快“智慧工会”的建设步伐。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智慧社会”的概念。从“数字化工会”转型升级为“智慧工会”,是在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基础上的跃升,也是对我国信息社会发展前景的前瞻性概括。
2、“智慧工会”和“数字化工会”的主要区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技术应用和智能化程度上:数字化工会主要侧重于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工会管理和会员服务,涉及数据采集、分析,以及通过数字化工具提升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智慧工会则是在数字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智能化,不仅包含数字化的手段,还涵盖了工会建设的目标和使命。智慧工会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更高层次的智能化管理和服务,能够提供更加精准和个性化的服务。在服务范围和深度上:数字化工会的服务范围可能更侧重于基础的数字化转型,如会员登记、福利发放等。智慧工会则在此基础上扩展服务对象范围,提供更广的服务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权益维护、法律服务、技能培训等,形成线上线下相互融合的工会工作新格局。在决策支持和响应能力上:数字化工会可能在决策支持方面依赖于数据分析,但智慧工会则通过智能化手段,如人工智能,提供更快速和准确的决策支持,具有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和职工群众需求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在组织形态和工作模式创新上:数字化工会可能更多地关注于数字化工具的应用,而智慧工会则在数字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与数字经济相适应的运行模式和工作方式,构建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的工会组织体系。在数据驱动和个性化服务上:数字化工会可能在数据驱动方面有所涉及,但智慧工会更强调通过服务获取数据,通过数据积累分析再度精准投放服务,实现“服务—数据”的双向驱动,提供更加个性化和精准的服务。
智慧工会是在数字化工会的基础上,通过引入更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智能化手段,实现工会服务和管理的升级,以更好地满足职工群众的需求,提升工会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二、高校建设“智慧工会”的意义
1、提供个性化和精准化服务:智慧工会通过会员管理系统的构建,实现了会员数据、组织架构一目了然,人员变动、组织调整及时更新。这使得后续的活动管理、培训等会员服务得以依托工会会员数据库,实现线上的定向、精准办理。高校教职工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职业发展目标,获得更加个性化和精准的服务。
2、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智慧工会的建设,使得工会服务融入学校一门式办事平台,如上海交通大学的“交我办APP”,实现了多项工作从线下到线上的突破,提高了教职工办事的便捷性和效率。这种高效的工作模式有助于教职工节省时间,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中。
3、拓展职业发展机会:智慧工会通过构建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的工会组织体系,为高校教职工提供了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例如,通过智慧工会平台,教职工可以更容易地参与到各种培训、研讨和交流活动中,拓宽职业视野,提升职业竞争力。
4、增强民主参与和管理:智慧工会建设使工会组织业务流程更加便捷,工会内外联系更加方便,给工会和职工群众带来更加丰富的体验和前所未有的条件。高校教职工可以通过智慧工会平台更直接地参与到学校的民主管理和决策中,提升自身的参与感和归属感。
5、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参考:智慧工会通过对系统数据资源的收集、整合和加工,推进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为高校教职工的职业发展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参考。这些数据可以帮助教职工更好地了解行业动态和职业发展趋势,做出更合理的职业规划。
三、目前高校“智慧工会”建设面临的挑战
1、思想认识不到位,且缺乏专业人才。高校智慧工会建设中,部分工会干部对智慧工会的认识还停留在工会信息化的层面上,更多地只关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简单应用,对支持智慧工会运行的网络技术及大数据掌握和运用甚少。此外,工会内部信息技术人才严重不足,网络工作队伍建设缓慢。这导致智慧工会的建设和运营缺乏专业的技术支持和创新思维,难以实现工会服务的数字化转型。
2、平台服务内容缺乏吸引力。服务业务生硬机械,有的照搬线下服务模式,依靠职工用户主动参与,未能充分应用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贴合网上工会重塑业务流程。用户粘性不强,没能把握职工用户痛点。这表明智慧工会平台的服务内容和形式未能满足高校教职工的多样化需求,缺乏个性化和互动性,导致平台吸引力不足。
3、数据库建设不足。一些地区已经建成工会工作的信息化平台,平台数据库存储大多为静态数据,而且字段数量较少,对管理对象的数据记录较为简单。这限制了智慧工会在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方面的能力,影响了服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4、整体统筹仍须完善。智慧工会转型发展需要全局观,以解决根本性、本质性问题为抓手,推动省、市、县等各个层级的工会齐头并进。目前,各省级总工会建设情况参差不齐,在信息化建设实际过程中往往面临两大难题:一是信息化系统建设缺乏统一规划;二是需求和建设存在不协调。这导致智慧工会的服务难以实现标准化和统一化,影响了服务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5、数据治理有待推进。工会信息化系统中管理了大量职工会员的数据信息,在信息化建设中的数据治理主要面临数据被泄露或者滥用的问题,以及数据共享问题。这不仅涉及到个人隐私保护的法律风险,也限制了数据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共享,影响了智慧工会服务的深度和广度。
四、推进高校“智慧工会”建设的路径选择
1、加强顶层设计与政策支持。高校智慧工会建设需要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持。这包括制定明确的建设目标、规划和标准,确保智慧工会建设与高校的整体发展战略相协调。高校应成立由校领导牵头的领导小组,负责智慧工会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协调工作。同时,需要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为智慧工会建设提供必要的资源保障。通过顶层设计,可以确保智慧工会建设的方向正确、目标明确,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合力。
2、构建一体化的信息系统。高校智慧工会建设的核心是构建一体化的信息系统,该系统应包含会员管理、活动管理、财务管理等多个模块,实现数据的集中管理和信息共享。通过一体化信息系统,可以提高工会工作的效率和服务质量,实现业务流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例如,北京大学工会的“工会管理与服务信息系统”就是一个很好的实践案例,它通过“123+N”系统架构,实现了职工服务端、工会管理端两个用户端的构建,以及工会组织、工会会员、工会干部三个基础数据库的开发。
3、强化数据驱动的服务模式。智慧工会应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数据驱动的服务模式。通过收集和分析教职工的行为数据,智慧工会可以更精准地了解教职工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例如,通过分析教职工的参与度数据,智慧工会可以优化活动安排,提高教职工的满意度和参与度。同时,数据驱动的服务模式还可以帮助智慧工会评估服务效果,不断优化服务内容和方式。
4、提升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水平。在智慧工会建设中,网络安全是必须重视的问题。高校应加强网络安全防护,确保工会信息数据的安全。同时,提升信息化水平,通过技术手段提高工会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例如,通过建立网络安全防护机制,提高网络安全事件应急指挥能力,确保智慧工会的稳定运行。
5、优化服务流程和考核评价机制。智慧工会建设需要优化服务流程,建立线上线下互动机制,提高服务效率。同时,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对工作流程规范、服务实效进行管理和跟踪,形成职责明晰、积极作为、协调有力、长效管用的考核评价体系。通过优化服务流程和考核评价机制,可以确保智慧工会建设的质量和效果。
6、动员社会资源和力量参与。智慧工会建设需要动员各种社会资源和力量参与,构建社会化、市场化、多元化、开放型的服务职工工作格局。通过与社会组织、专业服务机构的合作,购买信息化服务项目,接长服务职工工作手臂。融入网络工作大局,高效利用工会资源,并善于运用社会市场资源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刘祺.整体性治理理论视野下的智慧工会改革路径研究[J].学习论坛,2022(12):53-60.
[2]吴建玲,陈林翔.“互联网+”背景下智慧工会建设探析[J].鹿城学刊,2022,34(02):82-85
[3]陈叶斐.从“互联网+”到“智慧”的高校工会工作模式探析[J].改革与开放,2021(17):67-72.
[4]廖继东,林风.运用大数据推进智慧工会建设[J].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0,37(02):37-43
[5]郭孝实.智慧工会的特征、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9(5):59-67.
作者简介:聂红,1979年4月,女,汉族,安徽滁州,201620,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课题名称:数字化赋能高校工会创新发展研究,编号:2024GHYJ01。
基金项目:2024年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工会理论研究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