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课程思政与信息技术课程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研究

作者

张玉英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山东临沂 276000

1 引言

高职信息技术课程需兼顾技术能力与价值引领,但传统教学存在“重技能轻素养”问题,具体表现为内容滞后行业需求、教学方法单一抑制创新、思政元素融入生硬。本研究聚焦课程思政与信息技术课程深度融合路径,通过厘清融合理论基础与逻辑原则,分析教学痛点,构建“思政-技术”协同的新型教学模式,突出项目驱动与情境体验,并以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法验证效果。研究成果将为高职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提供新思路,丰富理工科课程思政实践内涵,助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 课程思政与信息技术课程融合的理论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以多元教育理论为支撑,本质是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统一,是培养德才兼备技术技能人才的必然要求。

认知发展理论揭示融合心理机制,信息技术课程逻辑思维培养与课程思政道德判断力提升可形成良性循环,促学生全面发展。建构主义理论提供方法论路径,“情境建构”“做中学”理念与项目式教学契合,设计含思政元素的实践情境,可同步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与社会责任感。社会学习理论强化隐性育人效果,案例教学与项目实践作为职业伦理示范平台,可实现价值观隐性渗透。

二者融合是基于教育规律的科学设计,需在保持技术课程逻辑性、实践性的基础上,通过理论支撑与方法创新实现思政元素的“内生式”融入,达成“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3 高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与问题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与师生访谈发现,当前高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呈现多方面特点与困境。根据 500 名专业学生调查, 65% 认为课程偏重理论、实践不足,超 70% 反映教师较少进行价值观引导,显示课程思政融入尚处初级阶段。学生学习困难主要体现在: 60% 认为内容“枯燥”或“难以理解”,学习动机与兴趣不足;约 50% 学生完成综合性实践任务存在困难,实践能力欠缺,反映教学与实践需求脱节。课程思政方面,存在融入不足问题:思政元素与专业内容结合生硬,多停留在道德说教或政策宣传层面,如讲授编程或数据处理技术时,很少引导学生讨论技术伦理、数据隐私或社会责任等议题,形成“两张皮”现象;部分教师认为思政教育是思政课程的任务,缺乏主动设计和探索。这些状况既影响学生专业能力提升,也限制课程在立德树人方面的作用,未来改革需针对内容滞后、思政形式化、方法单一等痛点,探,探索更有效的融合路径与方法。

4 课程思政与信息技术课程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创新

课程思政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深度融合需突破“重技能轻价值”传统框架,通过教学模式创新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项目驱动、案例教学、PBL 及混合式教学等实践性模式成为有效载体,具体路径如下:

(1)项目驱动教学:实践中渗透价值理念

以真实项目耦合技术与思政内涵。如编程内容设计“开发红色文化主题网站”项目:学生运用 HTML、CSS 等进行网页设计发,同时通过搜集革命历史资料、梳理红色故事脉络、融入延安精神等视觉符号,在解决“跨页面数据交互”“响应式布局”等技术问题时,将爱国情怀与工匠精神内化为代码逻辑,实现“技术实践—价值塑造”双目标。

(2)案例教学:思辨中强化价值判断

选取兼具技术前沿性与思政启发性案例。在“大数据技术应用”内容中引入“智慧城市大数据治理”案例:分析交通数据优化路网效率的技术方案,同时引导学生辩论“数据共享与隐私保护平衡”“算法公平性”等议题,掌握数据清洗、可视化技能的同时深化法治意识。在“信息安全”内容中,结合“企业数据泄露事件”,剖析 SQL注入技术原理及社会影响,讨论技术人员的“漏洞披露责任”,强化国家安全意识。

(3)PBL 与混合式教学:拓展育人时空维度

PBL 模式以真实问题为导向,如“乡村教育信息化帮扶”项目:学生设计在线课堂直播、资源数据库方案时,需调研乡村现状、评估硬件适配、考虑教师操作门槛,在解决“网络带宽优化”“低成本运维”中培养社会责任感。混合式教学通过线上线下协同:线上设置“算法伦理讨论区”分析“大数据杀熟”;线下开展“技术伦理情景剧”,学生扮演数据工程师等角色模拟决策过程,教师引导价值判断。

(4)模式创新核心:从“附加”到“内生”

上述模式均以“浸润式体验”为核心,将思政元素转化为课程有机组成。如“红色网站开发”中,革命精神通过代码注释的历史说明、交互式故事设计自然渗透;“大数据案例”中,伦理讨论成为技术评估必备维度。学生在主动探究中从价值接受者转变为建构者,最终达成“立德树人”与“培技育才”的统一。

5 教学实践与效果分析

课程思政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深度融合需通过教学实践验证有效性,其核心是将思政元素自然融入教学环节,实现“技能培养—价值引领”协同提升。以下从实践路径与效果数据两方面展开分析。

(1)融合实践的三大实施路径

教学内容设计:挖掘技术知识点中的思政内涵。例如在“网络安全”课程中,结合“国家网络空间主权”法律条文讲解防火墙技术,强化国家安全意识;编程教学中通过团队开发项目,培养协作精神与诚信品质。

教学方法创新:采用案例教学与项目驱动。如“数据伦理”章节引入“某平台用户信息泄露事件”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技术漏洞与职业责任;设计“乡村电商网站开发”项目,在技术实践中渗透乡村振兴理念。

评价体系完善:构建“技能+素养”双维度考核。例如期末考核增设“项目开发中的伦理决策报告”,评估学生对技术社会影响的认知;实践评分中纳入团队协作贡献度指标。

(2)融合效果的实证数据支撑

某高职院校实施融合教学后,成效显著:专业学习层面:课堂参与度提升 15% ,期末考试及格率提高 8% ,优秀率增长 5% ,印证融合教学未削弱专业学习效果,反而通过价值激励增强学习动力。思政素养层面: 70% 以上学生反馈课程增强了对国家政策、职业道德的认知,团队协作与问题解决能力显著提升。

(3)实践反思与优化方向

融合效果受教师素养、课程设计合理性影响,需避免思政元素生硬植入。例如某案例中因“技术原理”与“思政案例”缺乏逻辑关联,导致学生抵触。未来需通过教师专题培训提升融入能力,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确保思政教育与技术教学“润物无声”。综上,合理的融合设计可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双重目标,为高职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提供实践参考。

6 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构建“价值引领-能力本位-知识传授”三位一体融合模式,通过融入家国情怀、职业伦理等思政元素(如网络安全教学强化国家信息安全意识),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与综合素养。但模式存在局限:验证数据基于小范围短期实践,普适性受师资与资源差异制约,评价体系对隐性思政素养缺乏量化工具。

未来需从四方面突破:理论与实践互动,探索学科逻辑与思政教育契合点,鼓励教师行动研究;评价科学化,参考教育部纲要细化“理想信念”等可观测指标,引入大数据分析学习行为;资源共建共享,建设课程思政案例库与跨校研修共同体;技术赋能创新,利用人工智能、虚拟仿真创设沉浸式情境(如 AI 伦理决策模拟),实现技术应用与价值引领共生。

参考文献:

[1]邓韦,杨前华.高职信息技术类通识课程“课程思政”体系构建[J].Journal of HubeiOpen Vocational College,2025,38(13).

[2]吴婷,朱光,王湛翔,等.信息技术类通识教育课程思政育人改革实践路径探索—以《数据库技术及应用》课程为例[J].教育学刊,2025.

[3]王敏,陈正川,冉佳,等.“大思政”背景下课程思政评价建设研究与实践[J].教育学,2025,1(3).

[4]锋张,慧张.课程思政与《工程制图》专业课程深度融合的资源整合策略研究[J].现代教育前沿,2025,6(2):100-103.

[5]李冬秀,洪霞,陈婷玉,等.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传染病护理学”课程思政教学实 践[J].护理学报,2023,30(14):24-27.

作者简介:张玉英(1977.2-),女,汉族,人,硕士研究生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技术、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

基金项目:2024 年度全国高等职业院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项目(KT2024164“课程思政与信息技术课程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