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两个维护”背景下的党内监督机制创新研究
卢玉力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262500
引言
“两个维护”是新时代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根本政治准则,其核心在于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障,党内监督机制不仅承担着规范权力运行、维护组织纯洁性和提高治理效能的重要使命,也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支撑。近年来,尽管党内监督制度不断健全,监督形式和工具日益丰富,但在执行刚性不足、责任落实不彻底和科技应用滞后等方面依然存在短板。监督成效在不同层级和领域之间存在差异,部分基层还面临制度碎片化、力量薄弱和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如何在“两个维护”背景下推动党内监督机制的迭代升级,真正实现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的转化,已经成为党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从监督内涵、制度现状和创新路径三个维度展开深入分析,以期为构建新时代党内监督新格局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两个维护”对党内监督的现实要求
(一)强化政治监督的根本任务
“两个维护”是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活的首要原则,其核心要求是确保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党内监督必须把政治监督作为最重要的环节,既要关注经济运行和行政管理中的权力行使,更要紧盯党员干部特别是“关键少数”在贯彻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执行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方面的表现。通过制度化监督,能够有效防止出现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各层级落地见效,维护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这一过程本质上是政治建设与制度建设的结合,体现了监督的根本政治属性。
(二)提升制度执行力的刚性要求
近年来,党内监督制度体系在顶层设计上已趋于完善,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仍存在执行偏软、制度流于形式等问题。部分地区和部门监督制度“上热下冷”,导致权力运行缺乏刚性约束。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党内监督要通过强化责任追究和结果运用,推动制度真正发挥作用。监督机制还需配合考核评价与问责制度,形成“制度立起来、责任压下去、执行硬起来”的格局,避免出现制度建设和实际效果之间的落差,从而真正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三)回应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需求
全面从严治党进入纵深推进的新阶段,对监督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以问题发现为主的监督方式,已难以满足新时代治理需求。监督必须从事后纠偏走向事前预防与全过程治理,从单一领域延伸至组织运行的系统性监督,既关注个体行为,也注重整体效能。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对权力运行的全链条约束,推动党内政治生态持续优化,回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目标[1]。这种转变不仅是监督方式的调整,更是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党内监督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制度体系存在碎片化倾向
近年来,党内监督制度建设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不同层级、不同领域之间仍缺乏衔接配合,监督资源未能实现统筹配置。部分制度存在交叉重叠,导致监督工作重复开展,基层负担明显增加;而在一些重点环节和关键岗位,却依然存在制度空白,出现监督真空。碎片化的制度体系不仅削弱了监督整体效能,还容易让被监督对象利用漏洞规避监督,形成制度执行落差,难以构建统一、权威和高效的监督格局。
(二)监督责任落实不够到位
虽然在制度设计中已明确提出监督责任 ,但在实际落实过程中仍存在较大偏差。部分地方和部门表现出“上热中温下冷”的情况,上级层面重视程 不到位 任链条逐级递减。加之基层纪检干部数量不足,专业素养有限,监督手段较为单 推动 能力不足。责任落实不清晰,还使得问责环节流于形式,降低了制度的震慑力和权威性,从而削弱了监督的实际效果,也使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在
基层层面难以完全落地。
(三)监督手段的现代化水平不足
在数字治理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党内监督工作仍主要依赖传统手段,信息化与智能化应用程度偏低。一方面,监督过程中大量数据资源分散在不同部门,缺乏有效整合与共享,导致监督信息不对称,降低了监督透明度;另一方面,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监督实践中的运用不足,使监督缺乏精准化和实时性[2]。这种状况不仅降低了监督效率,还削弱了发现深层次问题的能力,监督的前瞻性、主动性和系统性均显不足,难以满足新时代党内监督对高效、智能化和全覆盖的现实需求。
三、创新党内监督机制的实现路径(一)构建制度协同与闭环机制
要真正发挥制度优势,就必须推动党内监督制度在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实现贯通。纵向上,要确保中央政策与基层执行之间形成完整的监督链条,避免出现“上有制度、下有对策”的现象;横向上,要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互通和行动协同,避免重复监督或监督缺位。通过构建涵盖问题发现、整改落实、责任追究和结果反馈的全链条监督闭环,能够保证监督成果不流于形式,而是形成从发现到解决的完整路径,推动监督制度运行更加高效有力。
(二)推动监督方式与科技融合
在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传统依靠人工和纸质资料的监督方式已难以满足高效、精准的需求。党内监督必须积极吸收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 学化与智能化水平。通过建设统的监督信息平台,实现跨部门数据 度与实时性。人工智能技术可辅助异常行为检测,大数据分析有助 信息存证和追溯环节增强监督的权威性与不可篡改性。这种技术融合不仅 还能为监督结果的权威公信力提供制度化保障。
(三)压实责任链条与主体责任
监督制度能否真正落地,关键在于责任是否层层传导。要强化党委的主体责任,发挥纪委的专责作用,并引导党员干部主动履行个体责任,形成人人肩上有担子的格局。通过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将监督责任落实情况纳入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提升责任落实的刚性约束力。同时,应健全问责机制,对失职失责问题做到有问必究,形成有效震慑。通过制度建设与责任落实的双重发力,才能保证“两个维护”在监督实践中真正落到实处[3],进而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结语
“两个维护”是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活的核心原则,对党内监督提出了更高标准和更严要求。加强党内监督机制创新,需要在制度协同、科技赋能和责任落实三个方面持续发力,使监督真正形成闭环、实现精准并具备长效机制。通过制度层面的顶层设计与基层落实的有机结合,监督才能避免流于形式,发挥实效。借助信息化与智能化手段,监督工作将更加科学、透明与高效,为发现潜在风险、预防权力滥用提供有力工具。责任链条的压实,则是保证制度落地的重要保障。只有不断完善监督体系,持续提升监督效能,才能确保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得到坚决维护,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坚实支撑,并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制度动力和实践力量。
参考文献
[1] 王立峰. “两个维护”视域下党内监督体系的优化研究[J]. 中共党史研究, 2023, 40(2): 15-21.
[2] 张晓明. 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党内监督机制的创新路径[J]. 行政论坛, 2024, 31(4): 88-95.
[3] 刘倩. 基于数字治理的党内监督机制研究[J]. 政治与管理, 2023, 29(6): 1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