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大数据驱动的新质生产力就业服务与双创教育融合研究

作者

王海龙

辽源职业技术学院 吉林辽源 136200

一、引言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大数据已成为关键生产要素。新质生产力的崛起,对劳动力市场与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就业服务与双创教育作为人才通向市场的桥梁和培育创新人才的摇篮,借助大数据实现融合发展至关重要。这种融合能精准对接人才供需,激发创新活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二、大数据驱动的就业服务与双创教育现状

2.1 大数据在就业服务中的应用现状

当前,大数据在就业服务领域应用广泛。众多就业平台利用大数据分析求职者的学历、专业、技能、工作经验等信息,同时整合企业发布的岗位需求,通过算法实现精准匹配,为求职者推送合适岗位,为企业筛选潜在人才。如智联招聘、BOSS 直聘等平台,借助大数据提升招聘效率,缩短招聘周期。部分地区的人社部门也运用大数据监测就业形势,分析行业就业趋势,为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撑。

2.2 大数据在双创教育中的应用现状

在双创教育方面,大数据助力课程体系优化。高校通过分析学生学习行为数据,了解学生对不同双创课程的兴趣与掌握程度,进而调整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一些高校利用大数据建立双创项目数据库,收录优秀案例,供学生学习参考。同时,大数据可用于评估学生双创能力,为个性化培养提供依据。例如,某高校通过分析学生在双创实践活动中的表现数据,为学生制定专属的能力提升计划。

2.3 就业服务与双创教育融合的现有基础

就业服务与双创教育在部分环节已存在融合基础。许多高校在开展双创教育时,注重与企业合作,邀请企业参与课程设计与教学,使学生了解市场需求,这为学生就业奠定基础。一些就业服务机构也开始关注双创人才需求,为有创业意向的求职者提供创业指导与资源对接。例如,某些地区的创业孵化基地既提供创业培训,又协助创业者对接上下游企业,促进项目落地,同时为项目成功后的人员招聘提供服务。

三、大数据驱动的就业服务与双创教育融合模式

3.1 数据共享与整合模式

构建统一的数据平台,实现高校、就业服务机构、企业等多方数据共享与整合。高校将学生的学习成绩、双创实践成果、职业技能等数据上传至平台,就业服务机构提供就业市场供需数据、行业发展趋势数据,企业分享岗位需求、人才评价标准等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综合分析,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就业与双创指导。例如,平台根据整合数据为学生制定个性化职业规划,推荐适合的双创项目与就业岗位。

3.2 协同育人模式

高校、企业与就业服务机构协同开展育人工作。企业根据自身需求,参与高校双创课程开发,提供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实际业务。就业服务机构则为学生提供就业政策解读、求职技巧培训等服务。高校利用大数据分析各方反馈,调整育人方案。如企业在参与项目实践过程中,通过大数据反馈学生能力短板,高校据此优化课程设置,提升学生就业与双创能力。

3.3 个性化服务模式

借助大数据分析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职业倾向等,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就业服务与双创教育。对于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推送创业项目资源、创业导师信息,提供创业政策咨询;对于求职学生,精准匹配就业岗位,提供面试辅导等服务。例如,根据学生数据分析,为对新媒体运营感兴趣且具有相关技能的学生,推荐新媒体运营岗位,并提供针对性的面试技巧培训。

四、大数据驱动的就业服务与双创教育融合实践路径

4.1 建立大数据驱动的就业与双创教育平台

整合政府部门、高校、企业、就业服务机构等多方资源,搭建功能完善的大数据平台需从技术架构与运营机制两方面着手。技术层面,采用分布式存储与云计算技术,确保海量数据的高效处理与安全存储,同时开发智能算法模块,实现多维度数据的交叉分析。平台不仅要具备学生信息管理功能,记录从入学到毕业的学习成绩、实践经历、技能证书等全周期数据,还要搭建就业岗位与双创项目的智能匹配系统,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解析岗位需求与项目特征,结合学生画像实现精准推送。课程资源共享板块需嵌入学习行为分析工具,实时追踪学生的课程访问时长、练习完成度等数据,为教学优化提供依据。运营中建立数据更新机制,企业岗位信息每日同步,高校双创项目进展动态上传,政府部门定期发布行业政策与人才需求报告,通过数据可视化技术生成就业市场热力图、双创项目成功率分析等直观图表,为学生职业规划、高校教育改革、企业人才布局提供决策支持,推动就业服务与双创教育在数据层面深度联动。

4.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复合型师资队伍需构建 “校内培育 + 校外引进” 的双轨体系。校内方面,高校应与大数据企业合作开发定制化培训课程,内容涵盖数据采集清洗、可视化分析、机器学习基础等实用技能,通过案例教学让教师掌握如何运用 Python、SPSS 等工具分析就业市场数据与学生双创行为数据,例如通过挖掘历届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与课程成绩关联性,优化课程设置。同时建立教师数据应用考核机制,将数据分析成果纳入教学评价体系。校外引进上,制定企业导师选聘标准,优先吸纳具备十年以上行业经验且熟悉大数据应用的高管或技术骨干,邀请其参与双创课程设计,结合行业实时数据案例讲解市场动态,如通过电商平台消费数据预测创业风口。

4.3 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课程体系优化需构建动态调整机制。通过采集近三年行业招聘数据与创业项目融资信息,运用文本挖掘技术提取高频技能关键词,如 “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应用”“供应链管理” 等,将其转化为课程模块,增设《大数据时代的创业机会识别》《基于用户画像的产品设计》等前沿课程,同时削减与市场需求脱节的传统内容。教学方法上推行 “数据赋能的混合式教学”,线上搭建智能学习平台,嵌入自适应学习算法,根据学生答题速度、错误类型等数据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如为逻辑思维较弱的学生推荐案例解析视频,为实践能力强的学生提供进阶项目任务。

五、结论

大数据驱动的新质生产力就业服务与双创教育融合,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对现状的分析可知,当前二者在大数据应用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果,但融合深度与广度仍有待提升。构建数据共享与整合、协同育人、个性化服务等融合模式,以及建立大数据平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等实践路径,有助于实现二者深度融合。这不仅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市场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还能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促进经济社会持续进步。未来,需进一步完善融合机制,加强技术创新与应用,为就业服务与双创教育融合发展创造更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李民,戴永务.数据要素化驱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证研究[J/OL].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9[2025-07-23].

[2]韩嘉玉,杨子宵.以“六个必须坚持”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理论指引和实践进路[J].焦作大学学报,2025,39(03):1- ⋅6+41 .

[3]田密,吴燕媚.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的物流成本优化与运营效率提升路径研究[J].物流科技,2025,48(14):13-15.

课题项目:大数据驱动的新质生产力就业服务与双创教育融合研究项目批准号:CXCYHZW2025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