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技术中的施工方案设计与优化
于志伟
河南酷轩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河南周口 466200
引言
建筑施工方案是指导工程项目从施工准备到竣工验收全过程的技术经济文件,涵盖施工工艺、资源调配、进度安排、安全保障等核心内容。在建筑工程规模日益扩大、结构形式愈发复杂(如超高层建筑、大跨度桥梁)的背景下,传统“经验主导” 的方案设计模式已难以适应现代工程的需求。一份科学优化的施工方案,能够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缩短工期 10%-20% ,降低成本 5%-15% ,同时显著减少安全事故发生率。
当前,部分建筑项目因方案设计不合理导致返工、窝工现象频发,如某高层建筑因模板支撑方案计算失误引发坍塌事故,某市政工程因工序衔接混乱导致工期延误 3 个月。因此,深入研究施工方案的设计要点与优化方法,对提升建筑施工技术水平、保障工程顺利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一、建筑施工方案设计的现状与问题
(一)方案针对性不足,“模板化” 现象突出
多数施工方案沿用同类项目的模板框架,缺乏对具体工程特性的深度适配。例如,在软土地基区域施工时,未根据地质勘察数据调整基础处理工艺,
采用常规桩基方案,导致后期出现不均匀沉降;在既有建筑周边进行深基坑施工时,未针对性设计支护体系和监测方案,引发相邻建筑开裂风险。某调研显示, 60% 的施工方案存在 “换个项目名称即可复用” 的问题,对工程难点、环境限制等特殊因素考虑不足。
(二)动态调整机制缺失,与现场实际脱节
方案设计多停留在施工前的静态编制阶段,未建立基于现场反馈的动态优化机制。施工过程中遇到地质条件变化、材料供应延迟等突发情况时,无法及时调整方案,导致技术与管理脱节。例如,某桥梁工程在桩基施工中发现地下溶洞,但因原方案未预留应对措施,被迫停工等待新方案审批,延误工期 20 天;某住宅项目因混凝土供应中断,未及时调整浇筑顺序,造成结构施工缝处理不当。
(三)技术与经济平衡失当,资源配置不合理
部分方案过度追求技术先进性而忽视经济性,如盲目采用新型模板体系导致成本超支;或为压缩成本牺牲技术合理性,如减少钢筋保护层厚度以节省材料,埋下结构安全隐患。资源配置方面,普遍存在人力、机械闲置或短缺现象,某商业综合体项目因塔吊布置方案不合理,导致 2 台塔吊作业范围重叠,而另一区域出现吊装盲区,人工搬运成本增加 30 万元。
(四)绿色施工理念渗透不足,环保措施单一
方案中对扬尘控制、噪声治理、建筑垃圾回收等绿色施工要求仅作原则性表述,缺乏量化指标和具体措施。例如,在市区施工时未设计封闭围挡和喷淋系统,PM10 排放浓度超标 3 倍;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未采用节水型养护工艺,水资源浪费率达 40‰ 。随着 “双碳” 政策推进,传统高耗能、高排放的施工方案已不符合行业发展要求。
二、建筑施工方案设计的核心原则与要点
(一)安全优先:构建全流程风险防控体系
荷载计算精准化:对模板支撑、脚手架、起重机械等关键部位进行详细力学计算,如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验证高支模体系的稳定性,确保荷载系数不低于1.2,抗倾覆系数不小于 1.5。某超高层项目通过 BIM 模型模拟施工荷载传递路径,发现原方案中 28 层楼板支撑存在应力集中,及时调整立杆间距后避免了坍塌风险。
应急措施具体化:针对深基坑、高边坡等危大工程,制定 “一工程一预案”,明确突发情况的处置流程。例如,基坑开挖方案中需包含管涌、滑坡应急抢险步骤,配备沙袋、水泵等物资,并定期开展演练。
(二)技术可行:适配工程特性与现场条件
工艺选择适配性:根据工程结构形式、地质条件、气候环境选择适宜工艺。如在寒冷地区施工时,混凝土方案需加入冬季施工措施(骨料预热、养护保温);在岩溶发育区桩基施工时,采用 “钻孔 + 注浆” 复合工艺处理溶洞。某山区公路项目通过对比冲击钻、旋挖钻两种工艺的适应性,最终选择更适合坚硬岩层的冲击钻方案,成孔效率提升 40‰
工序衔接合理化:绘制详细的施工流水段划分图,明确各工序的搭接关系和时间节点。例如,主体结构施工方案中需确定 “钢筋绑扎 - 模板安装 - 混凝土浇筑” 的流水节拍,避免出现 “等钢筋”“等模板” 的窝工现象。某住宅项目通过优化流水施工方案,将标准层施工周期从 7 天缩短至 5 天。
(三)经济合理:实现资源最优配置
成本控制精细化:对主要材料、机械、人工进行用量核算和比价分析,如在模板方案中对比木模板、钢模板、铝合金模板的单次成本与周转次数,选择综合造价最低方案。某办公楼项目通过方案优化,将模板周转次数从 5 次提升至 8次,节省成本 20 万元。
资源利用高效化:根据施工强度曲线合理配置资源,如在结构施工高峰期增加塔吊、混凝土泵车数量,在装修阶段减少大型机械投入。某项目利用 BIM 技术模拟资源投入曲线,使塔吊利用率从 60% 提升至 85% ,减少机械闲置成本。
(四)绿色高效:融入低碳施工技术
环保措施量化:制定扬尘、噪声、废水排放的控制指标(如 PM10 浓度≤0.5mg/m3 ,噪声≤70dB),明确围挡高度、喷淋频率等参数。某市政工程采用 “雾炮机 + 围挡喷淋 + 车辆冲洗” 组合方案,扬尘排放减少 60‰
循环技术应用:在方案中设计建筑垃圾回收流程,如将废钢筋加工为预埋件,将混凝土废料破碎后用作路基填料。某产业园项目通过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方案,减少废弃物外运 1200 吨,节省处置费用 15 万元。
三、建筑施工方案的优化路径与技术应用
(一)基于 BIM 的可视化优化
利用 BIM 技术构建三维模型,对施工方案进行虚拟仿真和碰撞检测。例如,在管线综合施工方案中,通过 BIM 模型发现给排水管与风管的碰撞点,提前调整走向,避免后期返工;在钢结构安装方案中,模拟吊装路径,优化吊点设置和机械选型。某机场航站楼项目通过 BIM 优化,减少管线碰撞问题 80% ,节省整改费用 500 万元。
(二)基于大数据的动态调整
建立施工数据采集系统,实时监测工期进度、资源消耗、质量检测等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识别方案瓶颈。例如,某桥梁项目通过分析混凝土强度检测数据,发现原配合比在高温环境下强度增长缓慢,及时调整外加剂掺量,缩短养护时间3 天;某项目利用进度管理软件收集各工序实际耗时,优化后的总工期比计划缩短 15 天。
(三)基于价值工程的多方案比选
运用价值工程原理( V=F/C ,V 为价值系数,F 为功能,C 为成本)对多个方案进行优选。例如,在基坑支护方案中,对比土钉墙( V=0.8; 、排桩( V=1.2λ 、地下连续墙( V=1.0 )三种方案的功能与成本,最终选择价值系数最高的排桩方案。某地铁项目通过价值工程分析,在保证支护安全的前提下,将方案成本降低12‰ 。
(四)基于协同平台的多方参与优化
搭建业主、设计、施工、监理多方协同的方案优化平台,通过云端共享模型和数据,实现跨主体、跨阶段的方案研讨。例如,某商业综合体项目在方案设计阶段组织 5 次线上协同评审,设计单位根据施工单位反馈调整后浇带位置,监理单位提出增加关键节点监测要求,最终方案的可施工性提升 40‰
四、结语
建筑施工方案的设计与优化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在安全、技术、经济、绿色等维度寻求平衡,通过先进技术工具和科学方法提升方案的适配性与动态调整能力。从实践案例来看,经过优化的施工方案不仅能显著降低工程风险、节约资源成本,更能推动施工技术从 “经验驱动” 向 “数据驱动” 转型。
参考文献
[1]程平华. 高层房屋建筑中的施工技术与创新方案[J]. 中国厨卫,2022,15(3): 45-47.
[2]庄良良. 高层建筑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探析[J]. 江西建材,2023,42(5):134-136.
[3]任瑞. 现代工程项目管理视角下施工方案优化研究[J]. 项目管理技术,2025,23(2): 6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