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路径

作者

刘岗

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陈铸初级中学 224500

引言

物理学科的本质在于探索自然现象背后的规律,其知识体系的建立根植于观察与实验。初中阶段作为学生系统接触物理学的起点,实验教学承担着启蒙与奠基的双重功能。然而,长期以来,实验教学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侧重于操作规范与结果呈现,忽视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与思维参与。这种教学模式虽有助于知识的巩固,却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与创新能力。科学探究能力不仅包括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更涵盖提出问题、形成假设、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及反思评价等综合素养。

一、科学探究意识的激发与内化机制

(一)问题情境的创设与认知冲突的诱发

科学探究的起点源于问题的发现与提出。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若直接呈现实验目的与步骤,学生易陷入机械模仿的被动状态,缺乏探究动机。因此,教师需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其主动思考。例如,在“光的折射”教学中,可展示筷子在水中“弯折”的现象,引导学生质疑“为何视觉与实际位置不符”,从而自然引出探究主题。此类情境应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具备直观性与迷惑性,使其在“熟悉中见陌生”,产生探究欲望。情境的创设需避免过度引导,应保留适度的开放性,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保护其好奇心与质疑精神。

(二)探究动机的持续性维持与内在化

探究意识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需在教学过程中持续强化。初中生的注意力易分散,探究热情可能随实验复杂度增加而减退。为此,教师应构建阶梯式的问题链,将大问题分解为层层递进的小问题,使学生在逐步解决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维持探究动力。例如,在“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探究中,可依次提出“物体沉浮与质量有关吗?”“与体积有关吗?”“与液体种类有关吗?”等问题,引导学生逐项验证。同时,应鼓励学生记录探究过程中的困惑与灵感,建立个人探究日志,促进元认知发展。通过过程性评价与正向反馈,帮助学生将外部驱动转化为内在探究兴趣,实现探究意识的内化。

二、探究过程的结构化设计与实施优化

(一)实验设计能力的引导性培育

科学探究的核心在于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而非简单执行既定流程。在传统教学中,实验步骤往往由教材或教师预先设定,学生只需按图索骥,缺乏设计思维的锻炼。为此,应转变教学策略,将实验设计环节前置并突出。例如,在“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实验前,可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测量?需要哪些器材?电路如何连接?变量如何控制?”通过小组协作与头脑风暴,鼓励学生提出多种方案,并进行可行性分析与优化。教师在此过程中扮演引导者角色,通过提问与提示,帮助学生明确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等科学方法的应用逻辑。此过程不仅提升学生的方案设计能力,也深化其对物理原理的理解。

(二)数据处理与结论推导的思维深化

实验数据的收集仅是探究过程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对数据的分析与解释。初中生常将数据处理简化为计算或绘图,忽视其背后的物理意义。教学中应强调数据的批判性审视,引导学生识别异常数据、分析误差来源,并探讨数据与假设之间的逻辑关系。例如,在“探究电流与电压关系”实验中,若某组数据偏离线性趋势,应引导学生思考:“是测量误差?接线松动?还是实验条件未控制好?”通过此类反思,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结论的得出应建立在充分证据基础上,避免武断概括。教师可设计“证据-推理-结论”三段式表达模板,训练学生用逻辑语言表述探究结果,提升其科学论证能力。

三、探究思维的系统性建构与迁移拓展

(一)科学思维模式的显性化教学

科学探究能力的背后是特定的思维方式,如模型建构、推理演绎、批判性思维等。这些思维往往隐含于探究过程中,若不加以显性化引导,学生难以自觉掌握。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揭示思维过程,将“黑箱”变为“透明箱”。例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可引导学生构建“物距-像距-焦距”三者关系的思维模型,并用图示或表格呈现其变化规律。通过反复练习,使学生掌握从具体现象抽象出物理模型的能力。同时,应鼓励学生对他人方案进行评价,提出改进建议,培养其批判性思维。思维的显性化不仅提升探究效率,也为后续学习奠定方法论基础。

(二)探究能力的跨情境迁移与应用

科学探究能力的价值在于其可迁移性。学生若仅能在特定实验中应用所学方法,而无法应对新问题,则能力发展仍显局限。因此,教学设计应注重创设非典型性或开放性问题,挑战学生的迁移能力。例如,在学习“杠杆平衡条件”后,可提出“如何用一把刻度尺和已知质量的硬币测量一枚未知质量钥匙的质量?”此类问题无标准答案,需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整合已有知识与技能。此外,可鼓励学生参与课外探究项目,如“家庭节能方案设计”“校园噪声测量”等,将物理探究延伸至真实生活场景。通过多样化任务的挑战,促进探究能力从“学会”向“会学”转变,实现深度学习。

结论

通过创设真实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意识,重构实验教学流程以优化探究过程,并显性化科学思维以促进能力迁移,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探究素养。教师需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赋予学生充分的探究自主权,使其在实践中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循环。唯有如此,实验教学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科学思维成长的沃土,为其终身学习与创新能力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严垚.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策略探析[J].基础教育论坛,2025,(13):69-71.

[2]季英.基于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刍探[J].成才之路,2025,(18):69-72.

[3]种婧.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探究式学习方法的应用与效果评估[C]//中国文化信息协会.第十一届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研究学术会议论文集.昆山市玉山中学;2025:764-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