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际差异视角下“00后”大学生门诊志愿者管理挑战与对策
陈颖锋
丽水市中心医院 浙江丽水 323000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志愿服务已成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升医疗服务品质的重要补充力量。尤其是在大型综合医院的门诊部门,大学生志愿者通过导诊、咨询、秩序维护等工作,有效缓解了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提升了患者的就医体验。在这一背景下,越来越多的“00 后”大学生加入门诊志愿服务行列。他们思维活跃、个性鲜明、追求自我实现,在服务过程中展现出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新意识。然而,由于其成长环境、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与传统“90 后”甚至a80 后”志愿者存在显著差异,也对现有的志愿管理制度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建立更具包容性、灵活性和激励性的管理模式,成为当前高校与医院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旨在探讨代际差异视角下400 后”大学生门诊志愿者管理挑战,并探讨相应的解决对策。
二、“00 后”大学生门诊志愿者的特点分析
2.1 成长背景独特,信息技术素养高
a00 后”成长于我国信息化高速发展的阶段,普遍具有较高的网络使用频率和数字技能水平。他们习惯于通过社交媒体获取信息、进行人际交往,对传统面对面沟通方式接受度相对较低[1]。 *00 后”是首批完全融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群体,其社交、学习与娱乐高度依赖数字技术,但可能因过度依赖技术工具而忽视面对面沟通的细节。这种技术依赖性使其在参与线下志愿服务时,可能出现注意力分散、服务态度不够专注等问题。
2.2 个体意识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弱化
与过往世代相比,“00 后”群体显著展现出对个性化表达与自我价值实现的高度追求,相应地,他们对集体规则和组织纪律的认同感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弱化趋势。在此背景下,部分“00 后”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服务时,表现出鲜明的选择倾向与自主意识:他们不再满足于被动执行指令,而是更倾向于深度参与规则制定与活动设计环节,期望在服务过程中彰显个人意志与创造力。然而,这种特质也导致部分志愿者对团队整体目标缺乏统一认知,在协作过程中容易出现步调不一致的情况,进而对志愿服务效率及组织协调性产生了一定影响。
2.3 情绪波动较大,抗压能力有待提升
“00 后”大学生心理成熟度尚处于发展阶段,面对高强度、重复性工作或突发情况时容易产生焦虑、厌倦等负面情绪[2]。门诊环境复杂多变,患者需求多样,这对他们的心理调适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此外,他们对工作环境的舒适度、团队氛围的融洽性有更高期待,易因沟通不畅或团队冲突产生职业倦怠。
2.4 服务动机多元,功利性倾向明显
部分 *00 后”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初衷更多出于学分要求、简历丰富或社交目的,而非纯粹的公益热情。这种功利性动机可能导致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积极性不高、责任感不强,影响服务质量。
三、 a00 后”门诊志愿者管理面临的挑战
3.1 传统管理模式难以激发主动性
目前多数医院仍沿用较为刚性的志愿服务管理制度,如固定排班、集中培训、统一考核等,缺乏针对不同代际志愿者的差异化管理机制。“00 后”群体更倾向于灵活、开放、互动式的管理模式,传统的“命令—执行”式管理方式难以调动其主观能动性[3]。
3.2 沟通渠道单一,反馈机制不健全
部分医院在志愿服务管理中仍以公告通知、纸质表格为主,忽视了“00 后”偏好数字化沟通平台的习惯。同时,缺乏有效的双向反馈机制,导致志愿者的意见建议难以及时传达,影响其归属感和满意度。
3.3 培训内容陈旧,缺乏吸引力
门诊服务需要基础的医疗知识(如分诊流程、传染病防护)、沟通技巧(如安抚患者情绪)和应急处理能力,但“00 后”志愿者可能缺乏相关培训,导致服务效率低下或引发纠纷。现有门诊志愿者培训多集中在流程介绍、岗位职责说明等基础层面,缺乏结合“00 后”兴趣点的互动式、情景模拟式教学,难以激发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影响培训效果和服务质量。
3.4 激励机制不足,难以持续吸引人才
部分 a00 后”参与门诊志愿服务的初衷可能源于学分要求、简历美化、社交需求或学校任务,而非纯粹的公益热情,这种动机易导致服务态度被动,遇到困难时容易放弃。多数医院尚未建立完善的志愿服务激励体系,缺乏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长效机制。而“00 后”更看重即时反馈与成就感,若缺乏正向激励,易造成人员流失率高、队伍稳定性差的问题。
四、应对策略与建议
4.1 建立柔性化、弹性化的管理机制
根据 a00 后”大学生时间安排灵活、注重个人体验的特点,可探索弹性排班制度、项目制志愿服务模式,允许志愿者根据自身兴趣选择服务岗位和时段,而非每周固定时段值班,提高其参与积极性。
4.2 构建数字化、互动型沟通平台
依托微信公众号、小程序、钉钉群等线上工具,建立实时沟通与任务管理系统,实现信息发布、考勤打卡、问题反馈等功能一体化运作,提升管理效率和响应速度[4]。微信群作为即时沟通主阵地,设置“服务问题速答”专区,志愿者可随时上传现场照片或视频反馈难题,管理人员需在 15 分钟内响应并协调解决,通过数字化平台全面提升管理效率与响应速度。
4.3 优化培训内容与形式,增强趣味性与实用性
引入案例教学、角色扮演、老带新等多元新型培训手段,深度融合真实门诊场景打造沉浸式学习体验。例如,精选患者突发急症、家属沟通冲突等典型案例,组织志愿者分组研讨处置策略,并模拟现场实操,由资深医护从专业角度即时点评纠偏;设计“门诊服务全流程角色轮换”活动,让志愿者交替扮演导诊、患者、家属等角色,在换位思考中精准把握服务需求。同时,实施“一对一老带新”导师制,资深志愿者通过跟岗示范、操作复盘、应急演练等环节,手把手传授实战技巧,助力新人在真实服务场景中快速成长,切实提升岗位适应能力与培训实效。
4.4 完善激励机制,增强归属感与荣誉感
设立年度“星级志愿者”评选、优秀服务案例分享、荣誉证书颁发等非物质激励措施,同时与高校合作, 将志愿服务纳入社会实践学分认定体系,为在校志愿者提供学分奖励,并出具官方服务证明,助力其评优评奖,提升其内在动力与长期参与意愿。
4.5 加强心理辅导与人文关怀,提升抗压能力
定期组织心理健康讲座、团体辅导活动,帮助“00 后”志愿者掌握情绪调节技巧,增强心理韧性。同时,管理者应注重倾听与共情,营造温暖、包容的服务氛围。
结语
“00 后”大学生作为新时代志愿服务的重要新生力量,其代际特征决定了在门诊志愿服务管理中必须转变传统思维,构建更加人性化、个性化和数字化的管理模式、重构服务内容、充分理解和尊重“00 后”的行为偏好与心理需求及创新激励机制。才能真正激发“00 后”志愿者的服务热情,提升其参与度与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奚锡珍."00 后"大学生认知特点及教育管理对策研究[D].江苏大学,2023.
[2]王娜萍."00 后"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现状及培养对策研究[J]. 2024(3):76-78.
[3]张阳,王成龙,刘刚,等.代际差异视域下"00 后"大学生生涯规划与教育引导路径研究[J].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1(13):17-19.
[4]邹宇春,杨欲饶,刘扬,等.青年志愿服务参与对共同富裕知晓度,关联度的影响分析——基于代际差异视角[J].青年发展论坛, 2024, 34(4):6-19.
作者简介:陈颖锋 男、1996 年 11 月、汉族、、本科、助理经济师 研究方向:门诊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