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一核心,五融合”模式的高职院校教师党支部组织生活质量提升路径
廖佩琳 江文俊 刘鑫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省佛山市 528000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要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1]。”教师党支部作为高职院校党的基层组织,是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教师党员的基本单位,其组织力、执行力、战斗力是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证[2]。组织生活是党员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和载体,是党组织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监督的重要形式[3]。提升高职院校教师党支部组织生活质量,能激发党支部整体活力,促进教师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强化支部战斗堡垒。
一、高职院校教师党支部组织生活现状
(一)部分党员对组织生活的重视不够,认识不足
随着高校基层党组织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推进,支部组织生活的要求逐渐严格,教师党员能根据支部工作计划参加支部组织生活。然而,有些教师党员按部就班在行动上参与,但在思想和意识上并没有真正重视,存在“人在心不在”“组织生活走过场”的不良现象,无法达到教育、管理、监督党员的良好效果。有的教师党员认为组织生活是党务工作之一,只要完成规定动作,做好记录应付上级检查就行,对于真正过好组织生活,充分发挥“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的作用认识不到位。有些教师党员甚至还分不清楚组织生活与组织生活会、民主生活会的区别,对党建基本知识、基本规定不了解。
(二)组织生活形式较为单一
多数教师党支部能根据要求完成组织生活规定动作,保证每月次数达标。组织生活形式主要通过会议方式学习文件,传达上级会议精神,观看学习视频等。关于组织生活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较多的党员认为组织生活的主要内容是读文件或报纸,传达上级有关精神,讨论国家大事[4]。组织生活过程多由支部书记全程主导,单向灌输,枯燥单一,氛围过于严肃,缺乏互动和活力,使得支部党员入脑入心的内容不多,教师党员的积极性不强,组织生活失去真正意义,流于形式。
(三)组织生活与业务工作融合融通不紧密
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党支部组织生活内容以理论学习为主,与教师们关心的工作、生活话题联系不够紧密,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转化为实际的活动内容较少[3]。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职业教育要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5]。这就要求职业教育教师要有适应企业和社会发展的实践能力和技术技能水平,在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表现在实际工作中,就是教师们关心的三教改革、课程思政、教科研项目、学生竞赛、企业实践、服务管理、职称评审、薪酬待遇等事项。组织生活与教师们关注关心的话题融合融通不紧密,这必然无法走进人们心中,发挥好党组织的作用与功能。
二、提升高职院校教师党支部组织生活质量的重要意义
(一)提升高职院校教师党支部组织生活质量是继承党的优良传统的生动体现。中国共产党具有重视党内组织生活的优良传统,1927 年,毛泽东同志在三湾改编时提出“支部建在连上”的基本组织原则;1929 年的古田会议中,正式以党内制度形式确定了这一原则,并对支部建设和党员参加组织生活提出了要求[6, 7]。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持续开展党内集中教育,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党纪学习教育、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等活动均以提升党支部组织生活质量,增强党性修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6]。
提升高职院校教师党支部组织生活质量是把握高校意识形态领导权、话语权的政治要求,体现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本质要求[6]。在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背景下,意识形态领域情况复杂多变。高职院校作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摇篮,是各种思想文化碰撞交流的地方,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阵地。教师作为教书育人、传播思想的直接责任人,教师党支部组织生活必须严把质量关,强化政治引领,发挥党员教师在维护主流意识形态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三)提升高职院校教师党支部组织生活质量是贯彻落实党的制度方针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打铁必须自身硬,先后制定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等文件,进一步规范和严格了组织生活制度。中共教育部党组也发布了《关于加强新形势下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的意见》,强调着力发挥规范党的组织生活方面的主体作用,与时俱进创新高校教师党支部组织生活的内容与形式,坚持贴近教师思想、工作、生活实际,把解决实际问题、增强教师归属感获得感作为党支部工作的重要落脚点。
三、提升高职院校教师党支部组织生活质量的具体路径
教师党支部书记是党支部的政治领导核心[8]。随着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的实施,当前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基本达到了政治强、业务精的配置要求。在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的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充分调动教师党支部书记的积极性,发挥好支部书记在党建、业务、工作热情和责任等方面的 "♯. 头雁”作用,是支部组织生活质量提升的关键。在支部书记这个领导核心的带领下,将组织生活与课程思政、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专业特色相融,以组织生活质量提升助推党建与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融通。
(一)组织生活与课程思政相融合,发挥思政影响力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重要举措,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高校教师党支部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推动和承担者,必须完成好这个使命。支部组织生活与课程思政相融合,就是要充分运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开展课程思政专题研讨、专题研究、专题分享,多思考和交流如何将日常理论学习内容和成效运用到课程中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定期举办党建+课程思政建设交流观摩活动、课程立项活动,以课程团队为载体协同推进课程思政、专业思政一体化建设;深度挖掘红色文化的思政源,建设红色根脉与专业知识相融合的思政资源库,形成具有推广性的典型课程思政建设案例[9]。支部之间可以开展党建共联共建活动。二级学院“专业技术型”教师党支部与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理论型”教师党支部进行共联共建,整合资源、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既帮助技能型教师增强理论功底,提高理论水平,更好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也能帮助“思政理论型”教师加强对专业行业
发展的理解,讲好思政课程。
(二)组织生活与科学研究相融合,发挥学术引领力
近几年的研究显示,高职院校的科研生产力、影响力、创新力都有待提高,研究能力弱,经费、场地、平台、团队等综合因素限制了科学研究的发展[10]。高职院校是否应该做科学研究,做什么样的科学研究,怎么样做科学研究等问题一直是职业教育界关注和讨论的话题。侯长林认为在高职教育学科来临时代,高职院校科学研究应定位在职业研究上,即职业科学研究和职业教育科学研究,致力于解决与职业有关的社会、行业、企业问题[11]。组织生活与科学研究相融合,就是要在支部内掀起“比研赶超”热潮,围绕科学研究“和谁比、研什么、怎么赶、如何超”开展讨论,发扬拓荒牛精神,引导教师党员找准与本专业职业相关的社会、行业、企业需求,挖掘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融合点、创新点、难点和痛点,拓宽科研创新工作思路。开展支部层面的“党建+教研科研”提升活动,组建“教授+讲师+助教”涵盖不同年龄段的“以老带新”科研团队,充分调动和发挥不同年龄段教师党员的优势,强化教师党员科研目标、科研团队、科研实践导向;通过专题系列培训、典型榜样树立和优秀经验分享,带动教师教科研能力的总体提升,更好发挥榜样引领作用。
(三)组织生活与社会服务相融合,发挥实践辐射力
职业院校除了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方面间接服务于社会之外,还担负着社会培训、应用研发、技术咨询等工作,直接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12]。但相比于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高职院校教师在社会服务方面存在意识薄弱、导向偏差、能力不足等问题[12],亟须教师党支部带动引领好。组织生活与社会服务相融合,要聚焦专业特色、创新理念、资源发展,寻找专业技能优势与社会需求的耦合点,积极主动加入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服务活动中,开展技能人才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参与行业新标准的研发,行业技术的咨询。比如高职院校发动党员教师积极开展专业现场管理技能提升培训班,充分利用自身的师资、设备、场地等资源优势,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承担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党员教师们还发挥非遗资源优势,推动广绣非遗课程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事业单位,提升人们对非遗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此外,教师党支部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需求,与学生党支部、农村和社区基层党组织党建共建,带领大学生走入乡村、社区开展实践服务工作,结合专业优势为乡村振兴服务,让组织生活在乡村社区、田间地头发挥实际作用。
(四)组织生活与文化传承相融合,发挥文化感召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复兴,是每位教师党员的职责使命。支部组织生活与文化传承相融合,就是要引导教师党员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者和传承者。通过微信群、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和宣讲报告、座谈交流、作品展览等形式,线上线下开展文化传承活动,加深教师党员对传统文化、传承技艺、红色文化的深刻认识。组织生活与文化传承相融合,就是要发动教师党员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者和推广者。利用好课堂教学主阵地和社会服务主渠道,宣传推广好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非遗技艺等,多措并举激发师生群众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比如高职院校教师党员们结合服装专业特点,鼓励学生在服装设计和皮具艺术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在学习中爱上传统文化,同时利用学生优秀课程作业展、毕业生毕业设计动态作品展、中国(广东)大学生时装周、中国国际时装周等宣传传播平台,展示服饰艺术风采,宣传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和现代服饰文化,引领师生坚定文化自信,建强学校特色品牌专业。
(五)组织生活与专业特色相融合,发挥技能塑造力
党支部要发挥好支部书记“双带头人”作用,突出抓好党员队伍和教研室教师队伍建设。支部党建活动与专业实践紧密结合,积极探索以党建品牌为引领,发挥高职院校专业技能优势,依托专业特色开展组织生活。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不断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专业能力、业务能力,努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从而适应新时期职业教育的需要。组织生活要注重与专业特色相融合,搭建校内技能竞赛平台,锤炼师生技术技能,动员师生积极参加职业院校专业技能大赛、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攀登计划等各类赛事,赋能学生学、创、研专业实践,做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能,使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创新精神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行动,切实让支部“动”起来,让师生“活”起来,让战斗堡垒强起来,充分实现组织师生有力、宣传师生有力、凝聚师生有力、服务师生有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2022-10-25)[2023-08-26].https://www.12371.cn/2022/10/25/ARTI1666705047474465.s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新形势下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的意见[EB/OL].(2017-08-02)[2023-08-26].http://www.moe.gov.cn/srcsite/A 12/moe_1416/moe_1417/201708/t20170823_311692.html.
[3]王晓莉, 王旭, 谈一真. 提升高校教师党支部组织生活质量研究[J]. 办公室业务, 2023(2): 27-29.
[4]司秋菊, 王筝, 张冬, 等. 高校教师党支部组织生活“五个1”模式探索[J].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21(21):31-33.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EB/OL]. (2022-04-20) [2023-08-28].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zcfg/zcfg_jyfl/202204/t20220421_620064.html.
[6]王伟宾, 靳现凯. 高校党支部提高组织生活质量的历史经验与实践思考[J].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1(10):70-72.
[7]旗帜网. “支部建在连上”——制度的形成、发展及其重要启示[EB/OL]. (2018-12-14)[2023-08-28].http://cpc.people.com.cn/n1/2018/1214/c422374-30467703.html.
[8]霍艳杰. 新时代高职院校教师党支部“五融合”工作模式探索与实践[J]. 大学, 2022(01): 124-127.
[9]光明网. 积极引领教师党支部推动课程思政建设[EB/OL]. (2021-04-12) [2023-08-28]. https://theory.gmw.c n/2021-04/13/content_34759833.htm.
[10]新华网. 从论文和专利透视我国高职院校科研发展[EB/OL]. (2021-04-23) [2023-08-29]. http://education. news.cn/2021-04/23/c_1211124576.htm.
[11]中国青年报.高职教育学科时代来临[EB/OL]. (2023-01-16) [2023-08-29]. https://zqb.cyol.com/html//2023- 01/16/nw.D110000zgqnb_20230116_2-06.htm
[12]孙玫璐. 以系统变革提升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J]. 教育家, 2021(33): 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