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电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
杨巧洁
宁夏竭诚环保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宁夏银川市 750004
摘要:光伏电站对生态环境影响显著,本文重点研究其对土壤温湿度和植被生长的影响。研究表明:光伏电站内植被受光照和土壤条件影响,但适应性强的植物能生长良好。通过合理规划可大幅促进植被生长和生物多样性。光伏电站对土壤和植被有着复杂的影响,科学设计和管理可减少负面效应,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光伏电站;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
中图分类号:{X828}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需求的增加,光伏电站作为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和运营对生态环境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当今科学研究的焦点之一。在我国光伏电站越来越多,多数建在西北阳光充足地带。建光伏电站就会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同时也会遇到对土地充分利用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问题。建设光伏电站的施工期间,会占用土地和改变原有土地上的生态环境平衡。光伏电站建成后的运营期间,对光伏板的布置以及对板下的土壤湿度和温度的环境改变,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们会影响周围植物的生长和整个生态系统的恢复。所以,为了尽量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我们需要研究和评估其对环境的影响,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管理方法和技术,让光伏电站和自然环境能够快速达到平衡。
1.项目概况
本文的研究借助了太阳能电站实验数据平台,来深入研究光伏电站对环境的影响。通过该平台,我们可以实现长期收集特定地区的土壤温度和湿度数据,这样就能更深入地分析研究对象。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把实验的区域分成了六个小块,如图1所示,每个小块区域内都装了能监测数据的传感器,这些传感器每15分钟就自动收集一次数据。我们把这些收集来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然后把每个区域的数据算个平均数,使得结果更加精准。数据分析帮助我们精确了解光伏电板对土壤温湿度的作用,为光伏电站设计和管理提供科学支持,确保其高效运作并最小化对环境的影响。
文章主要对地表以下0至20cm深度范围内的土壤温度和湿度进行详细的测量与分析。所测得的连续数据是2022年11月~2023年6月中的一部分。为了保证数据的可重复性与精确性,特别选用每月上中下三旬的晴朗天气进行测量与记录。具体地说,每月的上中下三个时段各选一日的上午8点和下午4点分别记录土壤温度和湿度数据,并以此计算每个时段的平均土壤温度和湿度值,得出较为全面和准确的土壤温度与湿度的变化情况。
2.光伏站内土壤温度变化分析
图2(a)给出了2022年11月到2023年6月,每天上午8点时,光伏电站指定的各个区域的土壤温度在每个月内的变化情况。这期间,我们可以看到每个区域的土壤温度走势情况,还有每个区域之间温度的差别。通过图2(b)可以看出,同一时间段内每天下午4点时,不同区域的土壤温度变化。有了这两张图,我们就能更清楚地看出光伏电站土壤温度随季节变化的情况。
从图2可以清楚地观察到,11月中旬至次年3月,6个区域土壤温度与日内环境温度存在正相关关系,同样,光伏阵列对土壤温度的影响也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具体地说,土壤温度随环境温度上升而相应增加;反之,也是如此。光伏阵列具有遮挡和散热作用,对土壤温度也会有一定的影响。由于植物的生长对土壤温度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因此植物在该地区大面积生长在3月中旬以后,使得该区域土壤温度差异受光伏板的影响逐渐降低。图2(a)和图2(b)显示了7个月实验数据,而这些数据均在1月中旬土壤温度达到最低值,总体呈现“对号”型特征。具体而言,冬季土壤温度随着外界气温降低逐步走低;春季温度由最低点开始逐步回升,土壤温度也逐步转暖;入夏,土壤温度呈迅速升高态势。这一变化规律与季节更替、环境温度变化等存在关联,同时也受光伏阵列局部性因素的影响。
3.光伏站内土壤湿度变化分析
图3(a)和图3(b)分别详细描绘了从2022年11月开始,一直到2023年6月期间,光伏电站不同区域内的土壤湿度所呈现出的月度变化趋势。具体来看,从3月开始,一直到6月,区域2和区域4的土壤湿度大体走势是增加的。主要是因为植被的生长以及降水量的增多所导致的。同时,区域3和区域6缺乏遮挡物,降水之后土壤中的水会自由流动,这也使得这两个区域的土壤湿度有所增加。在每一个测量的时间段内,区域3的土壤湿度一直保持最大的存在,而区域1和区域2的土壤湿度相较于区域3有所减少。这是由于区域3位于光伏组件之间的空隙,降水时雨水会集中在这里;而区域1和区域2由于光伏板的遮挡全年无降水,因此土壤湿度始终保持在较低的水平。
4.光伏电站内植被的生长分布分析
在7月~10月间正是开花结果的阶段,期间植物的植株高度与密度维持着相对稳定的态势。本研究的核心在于搜集并分析这一时期内的实验数据,以期深入理解植物的生长趋势及密度变化。具体而言,本研究所涉及的实验数据采集时间点为2022年8月中旬,此时期恰逢植物生长的关键阶段,此时的数据能够揭示植物从开花至结果期的生长状况及密度分布。通过对这些数据的细致分析,我们能够更精确地掌握植物在这一特定生长周期内的生长趋势,从而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应用提供科学的支撑。
在本次实验中,光伏电站内各区域的植被生长已趋于稳定,光伏阵列间特性大体一致。为保证数据的代表性和精确性,本研究采用了随机数筛选技术,最终选定第五列光伏阵列及其相邻区域作为数据采集范围。在选定区域内,观察到阵列下方植被种类及数量较为丰富。为深化研究,于光伏板正下方随机挑选了五种植物样本点,每种样本点又细分为9个样方,共计45个样本点。同时,为全面掌握植被生长情况,于第6区域随机选取了4个1m2的样方,用以分析植物高度。为避免边界效应干扰,样方设置经过特别考量,具体布局可参见图4。
4.1光伏站内植物生长高度
在开展植被分布及其功能研究的过程中,我们通常会关注一系列关键指标,这些指标包括植物的高度、密度、覆盖度以及生物量。其中一个关键性指标就是植物的高度。本研究旨在探讨光伏阵列对不同生境条件下植物高度的影响,同时对研究区域内植物高度的差异进行分析。为能够确保结果的准确性,我们选取了49个样地,使得样地同时覆盖6种不同的生境类型。在每个生境类型中,选取同一种植物进行高度测量,以保证数据的可比性。为尽可能避免研究结果的不准确性,我们对每种植物随机选取了3株进行测量,若样本数量不足,则以最大值作为代表。在测量过程中,每株植物的高度被测量3次,最终取这3次测量的平均值作为该植物的高度记录。通过此方法,我们能够更精确地评估光伏阵列对不同生境条件下植物高度的影响,从而为植被管理及光伏阵列的合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如图5所展示,植物在不同区域的生长状况存在差异。详细而言,香薷与苔藓在区域6未见分布,而其余五种植物在该区域的生长状况最为理想,明显高于其他区域(P<0.05)。此现象暗示,光伏板的存在对植物生长构成了一定的阻碍。光伏阵列的高度与角度的差异,导致了其下方区域植物生长状况的不一致。针对每种植物的生长状况进行具体分析,益母草在区域6的生长状况最佳,其次是区域5,随后依次为区域4、3、1和2。刺儿菜的生长状况在区域6最佳,其次是区域5,随后依次是1、4、2和3。在区域2和3之间,刺儿菜的生长状况未见显著差异,但与其他区域相比,存在显著差异。黄花蒿的生长特征与刺儿菜相似,亦是在区域6的生长状况最佳。香薷在区域6未见分布,其生长状况在区域1最佳,其次是区域5,随后依次是4、3、2,在区域6没有生长,其在区域1和区域2之间的生长状况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白茅的生长状况在区域6最佳,其次是区域1,随后依次是5、2、4和3。苜蓿和苔藓都仅有一个区域有生长,而且生长状况存在着较大的差异(P<0.01)。图中不同的字母代表各个区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P<0.05)。
参照多种植物的分布情况,从区域1至区域6,高度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形成一个类似对号的分布模式。图6明确显示,各植物的生长高度均在区域2和区域3出现了最低点,从区域1~6均表现为先降低在升高的趋势。
4.2光伏站内植物的密度分析
自然条件下,无光伏板遮挡的植物生长无规律可循,当光伏电站建成以后,在其下方以及光伏板之间的植物生长则呈现出一定的规律。对于间生型植物,如益母草等,由于其数量相对较少,我们通过统计每个样本点内的数量并计算其平均值来记录其密度。而对于丛生型植物,如苜蓿等,数量的统计意义不大,因此我们采用目测法和使用卷尺测量其覆盖度,然后取平均值来记录。
通过对密度和覆盖度进行统计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如图7所示的结果。益母草的密度变化较大,其中区域2的密度最小,而区域3的密度最大,两者之间的差异非常显著。刺儿菜的密度分布相对均匀,各个区域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黄花蒿在区域2和区域3之间的差异极其显著,而在其他区域之间也存在显著的差异。至于香薷,其密度普遍较高,各个区域之间的差异也多为显著。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四种植物在区域1~5区均有分布,香薷在区域6则没有分布。
如图8所呈现,白茅的覆盖度在区域1至区域6之间呈现出明显的变动趋势。详细分析可见,白茅在区域1的覆盖度最高,达到57.25%,而在区域6则降至最低,为14.86%。这种覆盖度的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极高的显著性,P值小于0.01。然而,在区域2、区域4与区域6之间,白茅的覆盖度差异并不显著,其P值均超过0.05。相对地,在其他区域之间,白茅的覆盖度差异则显示出统计学上的显著性,P值小于0.05。另外,苜蓿在区域6的覆盖度为26.41%,苔藓在区域3的覆盖度则高达82.32%。
5.总结
在本文中我们借助先进的数据采集平台,对光伏电站的土壤温湿度数据进行了全面的收集与分析。同时还对光伏站内植被生长情况进行了分析结论如下:
(1)光伏阵列的存在对植物的生长分布产生了显著影响。具体而言,光伏阵列促使植物生长分布呈现出规律化的趋势,打破了以往的随机生长模式,形成了有序的生长格局。这一发现揭示了光伏阵列与植物生长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
(2)植物的生活习性与种间竞争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光伏阵列打破了原有的植物分布,虽然会降低部分植物的高度和密度,但可以大幅提高原有生境植物的多样性。对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改善具有积极意义。
(3)光伏阵列不仅在能源生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还在生态建设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力。通过支持“光伏—生态”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我们有望在未来的能源生产和生态保护之间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点。
参考文献
[1] 韩季君,杨若婷,王松淳.荒漠地区大规模光伏电站生态环境影响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工程技术, 2022(9):4.
[2] 崔永琴,冯起,孙家欢,等.西北地区光伏电站植被恢复模式研究综述[J].水土保持通报, 2017, 37(3):4.DOI:CNKI:SUN:STTB.0.2017-03-033.
[3] 田政卿,张勇,刘向,等.光伏电站建设对陆地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进展与展望[J].环境科学, 2024(001):045.
[4] 朱林,吴菲,李健.国内外光伏发电站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简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2, 37(1):6.DOI:10.3969/j.issn.1673-1212.2012.01.043.
[5] 王祯仪,汪季,高永,等.光伏电站建设对沙区生态环境的影响[J].水土保持通报, 2019(1):6.DOI:CNKI:SUN:STTB.0.2019-0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