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日照市民办博物馆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作者

赵然

日照市文旅产业服务中心 山东省日照市 276800

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提升公众素养和推动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国家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出台,民办博物馆作为国有馆的有益补充,其发展获得了明确支持与方向指引。对日照市而言,拥有太阳文化、莒文化、海洋文化等独特资源,民办博物馆在展示黑陶、农民画等地域特色、丰富旅游体验、服务研学需求上扮演着关键角色,是激活文旅市场的一把钥匙。然而,当前部分民办馆在发展中仍面临展陈内容趋同、文化表达不够深入等问题,影响了特色文化价值的充分释放。在党的二十大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的新形势下,如何突破现有瓶颈,探索出一条符合日照实际、具有创新活力的民办博物馆特色化、高质量发展之路,成为一项亟待研究的新课题。

1 日照市民办博物馆的发展现状

目前,日照市备案在册的非国有博物馆共有17 家,在区域分布上呈现出中心城区相对集中的特点,部分场馆依托特色文化资源分布于相关文化区域。

从类型与主题来看,民办博物馆形成了较为鲜明的特色格局。艺术类场馆专注于黑陶艺术、农民画等视觉艺术展示;历史类场馆则以抗日战争纪念馆、尧王文化博物馆为代表,承载特定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专题类场馆则聚焦如古钱币等专门领域。其主题高度聚焦于日照“太阳文化、莒文化、海洋文化”三大核心及其衍生的特色资源,如黑陶、农民画、东夷文化、莒文化、渔家文化等,成为展示本土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窗口。从功能发挥来看,文化展示功能是基础,但部分场馆存在展品内容相近、文化叙事深度不足的问题,影响了特色价值的充分释放。教育功能方面,部分场馆如抗日战争纪念馆、尧王文化博物馆在开展研学旅游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成为相关活动的首选地。旅游吸引力正逐步提升,但打造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打卡目的地仍需努力。文创产品开发方面,从创意设计到生产销售的全链条尚未完全形成,整体市场转化能力有待加强。

由此可见,日照民办博物馆在展示特色文化、服务特定需求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整体发展水平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在内容深度、功能拓展和产业联动上还存在提升空间。

2 日照市民办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优势条件

2.1 政策环境持续优化

当前,日照市民办博物馆发展面临着持续优化的政策环境。国家层面,《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支持非国有博物馆发展的要求;地方层面,日照市于2023 年成立了博物馆联盟,旨在促进了不同类型博物馆之间的馆际合作与资源共享。2024 年 8 月,日照市委常委会更研究通过了《日照市民办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建设工作方案》,并配套发布了《民办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投资机会清单》,具体提供了现状公园建筑项目7 个、新地块项目9 个供投资选择,并已征集到社会投资意向线索36 条。这为民办博物馆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清晰的规划方向指引,盘活了潜在的场地空间资源,拓宽了社会资本参与的渠道,从顶层设计、空间载体和资金引入等关键环节形成了有力支撑。

2.2 市场趋势与需求旺盛

当前市场环境为民办博物馆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当代游客愈发青睐具有独特文化内涵和深度体验感的场所打卡。日照市作为海滨旅游城市,持续吸引大量游客,对丰富多元、品质优良的文旅产品有着迫切需求,这为民办博物馆提供了稳定的客流基础。同时,当下文化消费的品质要求不断提升,深度研学、亲手体验非遗项目、追寻特色文化印记等高品质文化体验活动日益受到欢迎。民办博物馆凭借其聚焦特色、机制灵活的优势,在满足深度文化体验需求上具有天然潜力。此外,市场投资热情也反映出发展机遇,《民办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投资机会清单》发布后迅速征集到36 条有效投资意向线索,可见社会资本看好并愿意投入民办文化场馆的建设与运营,为民办博物馆的提质升级注入了市场动力。

2.3 群众文化氛围浓厚

日照市民众对本地文化的认同感与参与热情构成了民办博物馆发展的良好社会土壤。深厚的太阳文化、莒文化、海洋文化底蕴,使得市民对黑陶、农民画等特色地域文化怀有天然的情感联结和自豪感。这种文化认同直接转化为对相关文化活动的关注与支持。当前研学旅游、非遗深度体验等活动在日照日益受到欢迎,一些特色鲜明的民办博物馆,如抗日战争纪念馆、尧王文化博物馆,已成为市民和游客体验文化活动的首选地,可见群众对能够亲身参与、沉浸感受的文化形式有着持续增长的热情。同时,这些已建立起一定口碑和影响力的民办场馆,通过其持续的展示与教育活动,也在逐步提升公众对民办博物馆整体价值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为行业整体发展奠定了积极的群众认知基础。

3 日照市民办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

3.1 机制协同不足,集群效应未显

当前日照虽成立了博物馆联盟,但馆与馆之间的展览资源流动不够顺畅,联合策划主题展览或共同开展市场推广活动较少,未能形成“抱团取暖、共同发展”的局面。在产业链条构建上,围绕日照特色文化资源的文创产品,其设计创意、生产制作、展陈销售等环节衔接不够紧密,尚未建立起高效运转的“研发-生产-展览-销售”全链条。此外,与高校等机构的合作深度不够,例如联合举办文创设计大赛等活动尚未形成有影响力的品牌效应,未能有效激发创新活力。

3.2 技术应用滞后,创新动能不足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广度和深度都有待提升。能提升观众沉浸感和互动性的技术手段应用范围不广,应用层次也不深,多数场馆的展示方式仍以传统的实物加展板为主,形式相对单一。对观众数据、运营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应用能力较弱,未能有效利用数据要素来深入理解观众需求、优化展览内容、实现精准营销,使得“数据+文化”的聚合效应难以充分发挥。在文创产品的市场拓展方面,线上线下的融合营销能力不足,未能有效开拓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3.3 经营模式单一,造血能力薄弱

日照市民办博物馆的经营模式单一,可持续运营能力偏弱。收入来源过度依赖门票销售和有限的赞助支持,在开发多元化创收渠道,如特色文化体验项目、知识付费、场地租赁、品牌合作等方面探索不足,自我造血功能不强。与高校进行产学研深度合作,或者与企业开展实质性项目合作的模式还不成熟,未能充分借鉴和引入四川、浙江等地在经营模式创新上的成功经验。此外,缺乏既熟悉文博专业又懂市场运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人才培养和技能提升机制也不够健全。

3.4 定位特色模糊,品牌辨识度不高

日照市民办博物馆在内容挖掘和特色塑造上存在不足。对本地独特文化资源,其蕴含的深层内涵、生动故事挖掘不够深入,导致展览内容单薄,结构有待完善。展陈主题和形式容易趋同,不同场馆之间未能形成鲜明的、具有高度辨识度的差异化定位,削弱了对观众的核心吸引力。在旅游市场融合方面,将博物馆资源有效转化为具有市场号召力的文化旅游、研学旅行或民俗体验特色品牌,打造成为游客必到的网红打卡地的相关工作成效尚不明显。

3.5 宣传推广乏力,社会影响力有限

日照市民办博物馆的宣传推广主动性和有效性有待加强。在当下主流的社交媒体、短视频内容平台等线上渠道,主动策划、发布高质量内容进行宣传推广的力度不足,线上存在感和活跃度不高。与拥有大量粉丝的旅游博主、关键意见领袖或文化领域专业人士的合作不够紧密深入,未能充分利用他们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来吸引潜在观众关注。同时因缺乏引流策略及线下配套体验,难以将线上关注转化为线下的参观人流量和实际消费,宣传效果大打折扣。

4 日照市民办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可行路径

4.1 深化机制创新,构建集群化发展生态

当下,要做实做强“博物馆联盟”这一枢纽平台。首先,要赋予联盟更实在的统筹协调能力,推动建立馆际之间常态化的展览资源交换机制,鼓励联合策划主题展览,并组织共同的市场营销活动。如设计推出覆盖多家民办馆的“日照民办博物馆联票”或策划“特色文化联展季”,通过整体打包推广,真正实现民办馆的抱团发展,提升整体吸引力和影响力。接着,要着力打通文创产业链条。联合本地高校特别是艺术设计类院系,定期举办以日照黑陶、农民画、渔家文化等特色资源为主题的文创设计大赛,发现和孵化优秀创意设计作品。最后,可在政府引导支持下,由联盟牵头组织,吸引相关企业参与,共同搭建一个集产品开发、生产制造、展示销售于一体的综合平台,有效链接本地特色产品生产商、电商销售渠道以及景区商店等终端,切实构建起从创意研发到生产制造再到展览销售的无缝衔接全链条,让好的设计真正转化为市场欢迎的产品。

4.2 强化技术赋能,开辟智慧化发展赛道

还要升级关键场馆的沉浸式体验能力。首先,在日照特色文化的博物馆中,引入新兴技术,精心设计开发互动性强、故事线清晰的沉浸式展览项目,让观众能更直观、生动地感受文化魅力。同时,要大力推动数据驱动博物馆精细化运营。通过系统收集和分析游客的基本信息、参观偏好及行为数据,深入理解观众需求,并将这些洞察有效应用于指导展览内容的优化调整、教育活动的针对性设计以及市场推广策略的精准制定。此外,应着手建立统一的数字化藏品管理系统,并搭建线上展示平台,方便公众远程访问。最后,要积极拓展数字文创的新形态和新渠道。尝试开发基于日照特色文化符号的数字藏品、线上虚拟展览或互动小游戏等新型数字产品,丰富文创产品的种类,开辟线上销售的新途径,吸引更广泛的潜在受众群体。

4.3 拓展多元经营,增强可持续造血能力

大力深化跨界合作,增强民办博物馆的自我发展能力。首先,积极打通高校合作渠道,共同建立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和专业研究基地,并联合开展日照特色非遗项目的传承培训活动。参考《民办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投资机会清单》,主动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场馆的建设和运营,同时为企业开发定制化的文化服务产品,如企业文化主题团建、高端文化沙龙活动,以及合作推出品牌联名文创产品。接着,要广泛借鉴有益经验,创新营收模式。探索发展会员服务制度,精心策划并推出如黑陶 DIY、农民画工作坊等深度体验课程,积极承接各类文化活动的策划与执行,合理利用场馆空间提供租赁服务,并尝试拓展线上知识付费内容等多元化收入来源。最后,要着力打造精干专业队伍。在联盟或政府部门的支持下,联合高校和专业机构,定期组织面向民办博物馆从业者的专业培训,内容应覆盖展览策划、公众教育、市场营销、数字化应用及非遗技艺传承等关键领域。同时,探索举办“日照文博创新技能大赛”等活动,为发现、选拔和激励优秀人才提供平台。

4.4 聚焦特色定位,打造标志性文旅 IP

应鼓励每家博物馆明确聚焦1-2 个最能代表日照、也最具自身优势的核心文化元素,如黑陶艺术、农民画创作、东夷文化、莒国历史或渔家生活等。组织力量进行更深入的学术梳理和生动故事挖掘,努力构建起独特、清晰的文化叙事体系,从根本上避免展陈内容的同质化现象。接着,要着力优化馆内的内容结构与呈现方式。围绕各自选定的特色主题,精心规划参观路线,合理搭配实物展品、图文说明、多媒体展示以及互动体验装置等多种形式,形成丰富立体的展陈层次。同时,大力提升讲解服务的质量,既要保证专业知识的准确性,也要增强讲述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从而整体提升观众的文化消费体验品质。最后,构建鲜明的特色品牌矩阵,鼓励并支持每家博物馆基于其深入挖掘的文化内涵和优化后的内容,打造专属的、具有高辨识度的特色品牌项目。比如黑陶艺术馆可重点塑造“古法黑陶体验”品牌,农民画馆着力打造“乡土艺术创作”品牌,海洋文化馆聚焦“渔家生活体验”品牌,莒文化馆则深耕“莒国文化探秘”品牌。要将特色品牌项目,深度整合融入日照市精心规划的“文化旅游”、“研学旅游”、“民俗旅游”等主题线路之中,使其成为线路中不可或缺的核心亮点和游客必到的体验目的地。

4.5 创新宣传推广,提升全域化影响力

要构建并运营好全媒体宣传矩阵。各民办博物馆及联盟应主动在抖音、小红书、微信公众号、微博等主流社交平台建立官方账号,稳定更新。发布内容需注重质量与吸引力,可重点展示特色藏品背后的故事、筹备展览的幕后花絮、即将举办的活动预告、沉浸式体验精彩片段,吸引线上关注。接着,要深化与关键影响力人士及平台的合作。主动邀请有影响力的旅游博主、文化领域资深人士以及本地非遗传承人实地参观体验,创作并分享深度体验内容,扩大传播效果。同时,积极与在线旅游服务平台合作,将博物馆的特色展览、体验活动或联票产品上线销售,方便游客预订。此外,应精心策划具有话题性的事件营销活动。结合重要节日、日照特色文化主题日或联盟整体活动安排,策划如“日照民办博物馆奇妙夜”或“黑陶文化主题周”等线上线下联动的特色主题活动,制造热点,吸引公众目光和参与热情。最后,着力实现线上流量向线下的有效转化。在所有线上宣传内容中,务必设置清晰便捷的线下引流入口,如直接跳转的参观预约链接、电子优惠券领取通道或联票购买信息。同时,要建立效果评估机制,通过分析宣传数据不断优化推广策略,确保线上产生的关注度能够实实在在地转化为线下的参观人潮和文化消费。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推动日照市民办博物馆高质量发展,只有坚持特色化、数字化、集群化、融合化的发展方向,才能有效破解当前困境,充分释放其作为“金钥匙”的潜力,使其成为彰显日照文化魅力、提升城市品质、促进文旅繁荣的亮丽名片,为中小城市民办博物馆发展提供“日照样板”,助力日照“博物馆之城”建设和文化强市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刘伟成.浅谈莒南县民办博物馆文化多样性功能[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5,(08):87-90.

[2]赵慧君.青岛市非国有博物馆概况及基本职能发挥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