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初中历史情境化问题探究
王钟颖
常德市第五中学 415000
一、情境教学的作用
情境教学并非简单的课堂点缀,而是连接历史与现实、知识与素养的重要桥梁。其本质在于通过构建具有真实性、情感性和问题性的学习环境, 导学生在“身临其 主动建构历史认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能够有效激活学生的前认知, 使抽象的 人物思想和制度变迁变得可感、可知、可思。更重要的是,它为学生提供 样思考”的实践路径,鼓励他们在特定历史语境中进行证据分析、观点论证与价值评判,从而发展批判性思维、同理心与公民意识。因此,情境教学不仅是提升课堂吸引力的手段,更是实现历史学科育人功能的关键载体。
二、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新课程理念已推行多年,但部分初中历史课堂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一,教学方式偏重知识讲授,教师主导课堂,学生被动接受 考的空 ,导致学习过程机械化、碎片化。其二,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脱节, 感温度与现实关联,学生难以产生共鸣,更遑论形成历史意识。其三 化测试,忽视对学生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的综合考查。 共同导致历史教学停留在“知道什么”的表层,难以深入“理解为何”与“如何判断”的深层思维领域,制约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三、初中历史情境教学的应用优势
情境教学的引入,正是对上述问题的有效回应。其优势不仅体现在教学形式的丰富性,更在于其对学习本质的深刻把握。
(一)生动形象,富有趣味性
传统的线性叙述容易使历史显得枯燥乏味。而情境教学通过角色扮演、历史短剧、模拟法庭等形式,将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体验。例如,在学习“五四运动”时,学生可扮演不同社会群体(学生、工人、商人、知识分子),在模拟集会中表达诉求、展开辩论。这种具身参与不仅极大提升了学习的趣味性,更使学生在角色代入中理解不同阶层的立场与诉求,深化对历史复杂性的认知。
(二)还原历史,提高参与性
历史的真实性不仅在于事实的准确,更在于语境的还原。情境教学通过再现历史场景、提供原始史料、构建问题链,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历史时空。例如,在探讨“商鞅变法”时,教师可设计“秦国朝堂议事”的情境,提供变法前的社会矛盾史料,让学生分组代表不同利益集团(贵族、农民、国君)进行政策辩论。这种沉浸式参与促使学生超越简单的是非判断,学会在具体历史条件下分析政策的动因、影响与局限,从而提升历史解释与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历史情境教学的策略
为充分发挥情境教学的育人价值,需在核心素养目标的引领下,系统设计并实施多元化的教学策略。
(一)创设趣味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教师应善于挖掘历史中的“故事性”元素,设计富有趣味性的情境导入。例如,在讲授“丝绸之路”时,可创设“古代商队日记”的情境,让学生以商人的视角记录沿途见闻、文化交流与风险挑战。通过第一人称叙述,学生不仅能掌握地理路线与商品种类,更能体会跨文明交往的艰辛与意义,从而在趣味中建立对历史事件的整体感知。
(二)创设悬念情境,引导学生探索
悬念是激发探究欲望的有效手段。教师可围绕历史事件的关键节点或未解之谜,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例如,在学习“郑和下西洋”时,可提出:“为何如此庞大的航海壮举在明代中期戛然而止?”通过呈现不同学者的解释(财政压力、海禁政策、战略重心转移等),引导学生搜集史料、分析证据、提出自己的假设。这种“解谜式”学习促使学生主动查阅资料、进行逻辑推理,培养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能力。
(三)借助合作探究,引发学生共情
历史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情感的体验。合作探究情境强调学生在小组互动中共同建构意义。例如,在探讨“抗日战争”中的民族精神时,可组织“抗战家书研读会”,学生分组研读不同背景人物(士兵、母亲、学生)的家书,分析其中的情感表达与价值选择,并进行角色朗读与分享。在集体讨论中,学生不仅能理解战争的残酷与人民的坚韧,更能产生情感共鸣,涵养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
(四)利用阅读活动,营造历史氛围
文本是进入历史的重要通道。教师可通过组织专题阅读活动,营造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例如,围绕“唐宋变革”主题,精选诗词、笔记、碑铭等一手或二手材料,设计“唐宋生活图景”阅读工作坊。学生在阅读中提取信息、比较异同、绘制生活场景图,并撰写“穿越日记”。这种深度阅读不仅拓展了知识广度,更训练了学生从多元文本中提取历史信息、进行跨文本比较的能力。
(五)创设多媒体情境,获取直观感受
现代技术为情境创设提供了丰富手段。合理运用多媒体资源,可增强历史的直观性与沉浸感。例如,在讲授“工业革命”时,可播放蒸汽机工作原理的动画、展示工厂劳动场景的老照片与纪录片片段,并配合当时工人日记的音频朗读。多感官刺激帮助学生直观感受技术变革带来的生产方式、社会结构与生活环境的巨变,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历史变迁的复杂动力。
(六)创设生活化情境,加深学生理解
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是深化理解的关键。教师应善于将历史主题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连接。例如,在学习“改革开放”时,可设计“家庭口述史”项目,让学生采访祖辈或父辈,了解其在改革开放前后的生活变化(住房、交通、职业、消费等),并整理成“我家的变迁”小报告。通过个人记忆与宏观历史的对话,学生能真切体会到政策变革对普通人生活的深远影响,增强历史的现实感与认同感。
五、结语
在核心素养培育的教育目标下,初中历史教学应超越知识传递的单一功能,致力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价值观念与实践能力。情境化问题探究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体验为路径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整合知识学习与素养发展,使历史课堂成为思维碰撞、情感升华与价值建构的场域。通过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兴趣、引导探究、促进共情、连接生活,教师不仅帮助学生“看见”历史,更引导他们“理解”历史、“思考”历史,最终实现历史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
参考文献
[1] 关于核心素养下初中历史情境教学探究[J]. 谢国辉.新课程,2022(30)
[2] 兴趣·细节·思维:初中历史课堂情境创设路径探析[J]. 牛若男.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2(08)
[3] 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情境教学策略初探[J]. 吕玲.考试周刊,2021(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