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数学大单元教学对学生思维发展的影响探索
林花青
漳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363005
引言
数学思维是儿童认知发展的核心能力之一,其培养需依托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载体。传统单课时教学因知识碎片化、情境割裂等问题,难以满足低年级学生思维发展的整体性需求。大单元教学以主题为统领,通过知识重构、情境串联和任务驱动,构建起“整体—部分—整体”的认知框架,为低年级学生数学思维发展提供了有效路径。
一、小学低年级数学大单元教学对学生思维发展的积极影响
小学低年级数学大单元教学通过系统性、情境化的设计,对学生思维发展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首先,大单元教学以主题为纽带整合碎片化知识,帮助学生构建“整体—部分—关联”的认知框架。例如,在“人民币的使用”单元中,学生从“认识面值”到“模拟购物”,逐步理解“货币交换—价值计算—预算优化”的逻辑链条,这种结构化学习有效促进了逻辑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发展。其次,真实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了思维迁移的支点。通过“校园节水统计”“春游物资采购”等生活化任务,学生将数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在对比数据、设计方案的过程中,自然形成“观察—分析—推理—决策”的思维路径,这种“做中学”的模式显著提升了问题解决能力与创新思维。此外,大单元教学强调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如“用 6 根小棒摆出 4 个三角形”,促使学生突破常规思维,通过“共享边”“立体拼接”等创造性方法完成任务。这种挑战性任务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更在试错与修正中锤炼了批判性思维。
二、大单元教学促进低年级思维发展的实践路径
(一)主题统整:构建思维发展的“结构化支架”
大单元教学以核心主题为统领,将零散知识点整合为逻辑连贯的知识网络,为低年级学生提供清晰的思维路径。以“图形与几何”单元为例,教师以“搭建图形王国”为贯穿性主题,将“平面图形识别—立体图形构造—图形组合创新”设计为层层递进的任务链。学生在用磁力片拼搭“三角形屋顶+正方形墙体”的房屋模型时,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感知“三角形不易变形”的稳定性与“正方形四边相等”的对称性,将抽象的几何特征转化为可触摸的认知经验;在“设计图形密码锁”环节,学生需运用“两个三角形拼合菱形”“四个正方形组合大正方形”等策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究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这种主题统整的设计,帮助学生建立“部分与整体”的关联思维,为发展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奠定基础。
(二)情境浸润:激活思维发展的“真实场域”
大单元教学通过生活化、游戏化的情境创设,将数学知识转化为可感知、可操作的具体任务,激发低年级学生的探究兴趣。在“人民币的使用”单元中,教师创设“班级跳蚤市场”情境,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买家”与“卖家”,在“用 20 元选购 3 件商品”的任务驱动下,自主完成“商品筛选—单价累加—总价对比—货币支付—找零核对”的完整交易流程。例如,学生在对比“3 支铅笔(2 元/支) +1 本笔记本(5 元)-11 元”与“2 块橡皮(3 元/块) +1 辆玩具车(10 元) =16 元”的方案时,通过实物操作与计算验证,直观感知“总价受单价与数量共同影响”的规律,并逆向推导出“剩余金额=总钱数-总价”的运算模型。这种情境浸润式学习,使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现象观察—规律提炼—方法迁移”的思维路径,为数学核心素养的早期发展奠定基础。
(三)问题链驱动:拓展思维发展的“深度空间”
大单元教学通过设计层次分明、开放多元的问题链,引导低年级学生从“浅层思考”迈向“深度探究”。以“100 以内数的认识”单元为例,教师通过递进式问题构建思维阶梯:从“用 10 根小棒表示 15”的基础操作,引导学生发现“整捆计数”的便利性;到“以最少小棒表示更大数”的进阶挑战,促使学生突破常规思维,创造性地提出“2 捆减 5 根”等逆向策略,深化对“十进制”与“位值制”本质的理解;最终以“古代无符号计数法”的拓展追问,将数学史融入课堂,学生在讨论“结绳记数”“刻痕计数”时,不仅感知数学文化的源远流长,更学会从历史、操作、符号等多维度分析问题。这种问题链驱动模式,使低年级学生在“尝试—验证—优化”的探究中,逐步形成“批判质疑—逻辑求证—反思创新”的高阶思维链条,为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注入持久动力。
结束语
在核心素养导向的教育改革背景下,小学低年级数学大单元教学以其系统性、情境化和开放性的独特优势,为数学思维培养提供了创新范式。未来,需进一步探索大单元教学与信息技术、跨学科融合的协同路径,持续优化思维发展的支持体系,让数学思维培养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邱玲.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现状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25.
[2] 侯婷婷. 新课标下小学低年级数学大单元教学分析[J]. 安徽教育科研,2023,(35):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