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探索
李俊
扬州市广陵区红桥高级中学
一、引言
随着地理新课程标准的推进,地理核心素养成为高中地理教学的核心目标。“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是高中地理课程中的重要内容,涉及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交叉融合,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良好载体。本文从四大核心素养出发,探索该主题的教学策略,以实现知识传授与素养培育的统一。
二、地理核心素养在“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教学中的定位
2.1 区域认知:把握农业发展的空间特性
区域认知强调对不同区域特征、差异及联系的认识。农业生产具有显著的地域性,需结合区域自然与人文要素分析农业类型、布局及发展模式。例如,通过对比我国东北平原与美国中部平原的农业区位,学生可理解地形、气候、政策等要素如何塑造不同区域的农业特征。
2.2 综合思维:解构农业发展的多维联系
综合思维要求从多要素、多尺度视角分析地理现象。在农业发展中,自然条件(气候、土壤、水源)与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科技)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农业生产。例如,分析以色列节水农业的发展,需整合干旱气候、滴灌技术、政策支持等要素,体现综合思维的应用。
2.3 人地协调观:探寻农业发展的可持续路径
人地协调观关注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农业发展过程中,过度开垦、水资源浪费等问题频发,通过案例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的平衡,是落实人地协调观的关键。
2.4 地理实践力:强化农业问题的解决能力
地理实践力要求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通过模拟农业规划、调研家乡农业现状等活动,学生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提升分析与决策能力。
三、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与实践
3.1 以区域对比为切入点,深化区域认知
案例教学:选取不同区域的农业类型(如澳大利亚混合农业、东南亚水稻种植业),引导学生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等维度绘制对比表格,归纳区域农业特征的形成机制。
地图工具应用:利用 GIS 地图展示我国农业分布格局,分析地形、气候等自然要素对农业带划分的影响,强化空间思维。
3.2 以问题链驱动综合思维,培养系统分析能力
创设矛盾情境:提出问题“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城郊农业应如何转型?”引导学生综合考虑土地价格上涨、市场需求变化、生态保护要求等因素,提出解决方案。
动态演变分析:以“珠江三角洲基塘农业的兴衰”为例,分析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培养学生用动态视角分析地理现象的
能力。
3.3 以真实案例为载体,渗透人地协调观
生态问题讨论:以“洞庭湖围湖造田”“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等案例,组织学生讨论农业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退耕还湖、发展生态农业等可持续发展策略。
政策解读与辩论:引入“耕地保护政策”“乡村振兴战略”,探讨政策如何平衡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增强学生的人地协调意识。
3.4 以实践活动为抓手,提升地理实践力
实地调研与报告撰写:组织学生调查本地特色农业(如茶园、果园),分析其区位优势与面临的问题,撰写调研报告并提出改进建议。
角色扮演与方案设计:模拟“农业项目规划师”,为某区域设计农业发展方案,需综合考虑自然条件、市场需求和生态限制,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
四、教学评价设计
4.1 多元化评价体系构建
采用“过程性评价 + 成果性评价”结合的方式:
· 过程性评价: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表现、问题分析记录等,评估学生的思维过程与参与度。
· 成果性评价:以调研报告、农业规划方案、地理小论文等成果,检验学生对核心素养的掌握程度。
4.2 素养导向的评价标准制定具体的评价指标,例如:
· 区域认知:能否准确分析区域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 综合思维:能否系统阐述各要素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 人地协调观:能否提出合理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建议;
· 地理实践力:能否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
五、结论
在“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教学中,以地理核心素养为导向,通过区域对比、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等策略,可有效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与实践能力。教师需将核心素养融入教学全过程,注重情境创设与真实问题解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地理教学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李家清.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构成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15(09).
[3]王民.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