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智慧物流仓储作业流程自动化与柔性化改造研究

作者

余世贤 郭瑞 陈年华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广西柳州 545000

引言:

在数字经济以及消费升级这两个因素的共同推动作用之下,物流仓储行业此刻正遭遇着多方面的挑战,这些挑战包括效率需要得到提升、成本要进行优化以及对需求做出及时响应等,传统的仓储模式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依赖人工来开展操作、流程较为固定缺乏灵活性、资源调配不够灵活等,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传统仓储模式很难适应市场出现的波动以及契合个性化的需求。而智慧物流仓储借助自动化改造以及柔性化改造,成为了解决行业现存痛点的关键途径。本研究聚焦技术架构、业务流程与组织能力三大维度,探讨如何通过系统性创新实现仓储作业的智能化升级,为供应链韧性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引。

一、智慧物流仓储作业优势

智慧物流仓储作业因前沿技术赋能呈现诸多优势,效率方面引入自动化分拣设备、AGV 机器人以及智能仓储系统,货物存储、搬运和分拣速度加快,作业周期缩短,对人力依赖降低,精准度上物联网传感器与大数据分析技术用于库存实时监控与动态优化,库存误差率接近零,智能路径规划减少设备空驶,资源利用率提高。成本管控中智慧仓储系统能自动预测需求波动,优化库存结构,降低滞销风险与仓储空间浪费,无人化操作减少人力成本支出,其柔性化设计可快速响应个性化订单需求,借助模块化布局与智能调度算法,实现多品类货物高效混存与动态调整,智慧物流仓储重塑传统仓储作业模式,成为企业降本增效、提升供应链韧性的关键因素[1]。

二、智慧物流仓储作业流程自动化与柔性化改造策略

(一)技术架构重构

传统仓储自动化改造常陷入“设备孤岛”困境,不同厂商的 AGV、堆垛机、分拣系统因协议不兼容导致协同效率低下。智慧仓储的技术架构需以“开放、协同、可扩展”为原则,构建覆盖硬件、软件、数据的全链路生态体系。

在硬件方面,统一设备通信协议以及接口标准乃是非常关键的环节,借助制定基于 OPC UA、MQTT 等工业互联网协议的设备接入规范,达成不同品牌、不同类型设备之间的相互连接与通信,凭借标准化的指令集达成跨区域的协同调度,完全消除设备之间存在的“语言障碍”,于软件方面而言,采用微服务架构把 WMS、WCS、TMS 等系统解耦成独立的模块,每个模块都支持独立进行开发、部署以及升级,借助 API 网关达成模块之间的数据交互。这样的设计可让企业依据业务需求灵活地组合功能模块,避免由于单一系统升级而致使整体出现瘫痪的风险[2]。

借助构建仓储数字孪生体,把物理仓储里的设备状态、库存分布以及订单流动等诸多要素实时映射到虚拟空间当中,以此为算法优化奠定数据基础,数字孪生可支持仿真推演,像模拟新设备引入之后作业效率的变化情况,而且还可以借助机器学习模型预测设备故障、库存短缺等风险,达成从“被动响应”转变为“主动干预”。比如说,某汽车零部件仓储运用数字孪生对历史作业数据展开分析,发现某型号堆垛机在高温环境下故障率有所上升,于是调整了其作业时段并且加装了温控装置,使得设备无故障运行的时间得到了延长。

(二)业务流程再造

柔性化改造的本质是打破传统仓储“固定流程、固定岗位、固定资源”的刚性模式,构建能够根据订单结构、设备状态、人员技能动态调整的作业体系。这需要从流程设计、资源分配、任务调度三个层面进行系统性创新[3]。

在流程设计方面,引入“模块化 + 可配置”的理念,把入库、存储、分拣以及出库等环节分解成标准化的子流程,每个子流程都支持多种执行路径,举例来说,对于小批量、多品种的订单,可以采用“分区拣选 + 集货复核”的模式,而针对大批量、少品种的订单,就切换为“波次分拣 + 直接出库”的模式。借助 WMS 的流程配置引擎,企业可依据订单的特征自动挑选最优流程,无需人工进行干预。

在资源分配方面着重突出“弹性资源池”这一概念,把设备、货架以及人员等各类资源当作可进行动态调配的“池化”单元,比如说借助虚拟货位技术,把物理货架转化成逻辑货位,系统可依据货物出入库的频率自动对其存储位置作出调整,让高频货物靠近分拣区域,低频货物转移到密集存储区域,以此来减少设备移动的距离。人员资源借助技能标签化管理达成跨岗位调配,当分拣环节出现瓶颈状况时,系统会自动通知拥有相关技能的人员从包装区转移到分拣区,缓解压力。

在任务调度这一环节,运用了“预测 + 实时”双轮驱动的机制,借助历史数据以及机器学习模型,系统可对未来 24 小时内的订单量、设备故障概率等关键指标做出预测,提前制定基础调度计划,凭借物联网传感器实时收集设备状态、库存水位等数据,以此对调度计划做出动态调整。

(三)组织能力升级

自动化与柔性化改造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组织能力与文化的一次深刻变革。企业需从技能培训与协作机制方面入手,构建支持智慧仓储运营的新型组织。技能培训需要突破传统的“操作型”导向,朝着“复合型 + 学习型”的方向进行转变,员工要掌握像设备操作、系统维护这类硬技能,还得有数据分析、流程优化等软能力,比如说,有一家物流企业给 AGV 操作员开设了“Python 编程基础”课程,这样他们就能借助脚本来自己定义设备巡检路径,给 WMS 管理员提供“流程挖掘”培训,让其可从系统日志里识别出作业瓶颈,提出改进方案。借助构建“技能矩阵”,企业可以清楚地定位员工能力方面的短板,制定出个性化的培训计划,防止出现“一刀切”式培训所导致的资源浪费情况[4]。

在传统仓储模式下,设备部、信息部以及运营部之间各自独立开展工作,彼此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作,这使得问题响应周期变长,解决方案也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而智慧仓储则倡导组建一支由设备工程师、系统分析师、流程优化师等多种角色共同构成的“铁三角”团队,采用项目制的形式来迅速解决自动化改造过程中涉及的技术、流程以及人员等问题。比如说,有一家制造企业在面对分拣效率较为低下的状况时,组建了一支联合团队,该团队成员包括 AGV 供应商、WMS 开发商以及内部运营人员,借助为期两周的现场调研以及方案的不断迭代,最终确定了一套“调整设备通信协议 + 优化分拣算法 + 增设异常处理工位”的组合方案,实现了分拣效率的提升。

结束语:

智慧物流仓储的自动化与柔性化改造,是技术演进与业务变革深度融合的必然结果。本研究表明,通过重构开放协同的技术生态、再造动态适配的业务流程、升级人机协同的组织能力,企业可显著提升仓储作业的效率、灵活性与抗风险能力。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技术的进一步渗透,智慧仓储将向“自主感知-智能决策-自适应执行”的更高阶段演进,持续推动物流行业向高效、绿色、可持续的方向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黄新颜,李高斯,岑晓华,等.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广西智慧物流仓储管理系统的构建 [J].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25, (05): 72-76.

[2]李珊珊,向少华,蒲富贵,等. 基于物联网与大数据分析的智慧物流平台设计与开发 [J]. 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 2024, 8 (10): 129-132.

[3]黎其健,陈大贝,吕雪,等. 产业互联网时代下物流仓储与园区智能化建设研究 [J]. 物流科技, 2024, 47 (23): 148-152.

[4]徐浩. 中职智慧物流仓储作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究 [J]. 中国物流与采购, 2024, (22): 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