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应用实践
韩健
四川省机场集团有限公司
2023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质量强国建设纲要》,《纲要》要求:推动航空公司和机场全面建立旅客服务质量管理体系,提高航空服务能力和品质。机场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上升到了国家要求的层面。然而,建成体系不是最终目的,将体系落地实施并取得实效才是体系建设的终极目标。本文以民航实体为例,探索基于机场集团角度服务质量管理体系(以下简称“服务体系”)的应用实践。
一、服务体系落地实施的重要意义
从行业发展看,人民对航空出行的需求,从过去满足于基本的交通功能,转变为如今兼具效率和体验的出行方式。从企业发展看,将机场集团打造成为“国际一流机场运营管理商”的总体目标,成都“两场一体”的运营模式和省内支线机场整合任务,对服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服务体系的落地实施,既是践行“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也是满足机场集团自身发展需求的必经之路。
二、服务体系主要板块应用实践要点
机场集团服务体系包含七大板块:服务组织管理是前提、服务标准管理是基础、服务评价监督管理和服务考核管理是监督考核的运行主体,服务风险管理是核心理念,服务培训管理是持续动力,服务品牌管理是核心竞争力。根据七大板块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结合机场集团运行实际,笔者重点展示以下几个方面的落地实施情况。
(一)制度文件落实方面
机场集团制定了共计 174 条体系及品牌的对标指引清单,针对枢纽机场、地服公司、次枢纽机场、支线机场、辅业公司等五个不同主体明确了不同的指引标准。在体系文件落实方面,围绕有没有、全不全、新不新、知不知、干没干等五个方面确保体系落地。其中,“有没有”是指要检查制度文件是否完善;“全不全”要检查规定内容是否健全;“新不新”要检查文件更新是否及时;“知不知”要检查培训宣贯是否到位,“干没干”要检查运行实施是否落地。
(二)服务考核管理方面
机场集团聚焦旅客核心需求,重点关注各机场满意度(旅客、航司、货主货代)、航班正常(放行正常率、起飞正常率)、客户意见处置(客户意见回复率、意见按时处置率、意见处置合规率)等指标完成情况;将航班正常、截载时间、航班靠桥率、投诉处置等重点目标纳入《安全服务责任书》;充分发挥考核激励对服务提升的促进作用。
(三)服务风险管理方面
发挥服务风险管理测趋势、防风险的核心作用,需要从服务风险启动、风险源识别、风险分析评估、风险控制缓解措施等方面深入实施。以风险识别为例,机场集团从法定自查、现场日常巡查,上级风险提示、服务通报,行业重大服务危机事件等方面进行主动识别;从标准制度(完整性、符合性、适应性和可操性等)、设备设施(完好率、基本性能等)、人员配置(人员数量、资质、业务技能和服务态度等)、教育培训(培训内容、范围、频次等)等方面进行重点关注。
(四)服务评价监督管理方面
监督检查立足“问题导向”,围绕管理制度、现场管理、客户意见处置开展检查;要求各单位落实分级管理要求,丰富监督检查方式,综合运用文件检查、台账检查、音视频检查、员工访谈等检查方式,做好岗位级、科室级、部门级、公司级监督检查工作。
满意度测评立足“客户需求”,通过第三方、内部测评,收集、处理、分析和应用满意度测评数据。服务测评需要围绕“全方位问卷设计、全过程数据测评、全要素数据采集” 开展。以全要素数据采集为例,在采集方式上,包含内部数据、外部数据、专项调研;在采集渠道上,包含网络渠道(官网、APP、小程序)、短信渠道、其他渠道(如现场扫码反馈);在采集类型上,包含满意分值、旅客意见(建设性意见、负面意见)。
(五)服务标准管理方面
机场集团服务标准分为通用服务质量、旅客服务质量、货主服务质量、航司服务质量、管理支持体系五大板块。各单位要做好标准的细化、分解、落地、监测和考核评估;每年一季度对服务标准进行全面校对和评审,保持动态调整。
要将服务标准纳入部门指标进行监测,还要落实到作业文件中。以电话问询岗位“提供准确、及时的服务信息”为例,要将这条标准落实到电话问询的岗位职责中,还需要配置相应的支持资源,比如正确信息的获取机制、知识库的更新机制、培训机制、交接班机制、班组的质检机制、考核机制等。
(六)服务培训管理方面
在开展培训效果评估方面,评估内容应当至少包括:培训大纲是否合理;培训时长是否满足要求;培训教案是否适用;培训题库、典型案例库、知识库是否准确、更新及时;授课是否规范;培训存在
的不足和改进措施等。
要充分梳理不同培训对象,包括但不限于服务质量管理人员、服务质量监察员、一线业务员工、成熟员工和新员工,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开展更有针对性的培训。如针对服务质量管理人员,要重点对管理技能、规章制度等进行培训;针对一线业务员工,要重点对业务能力、沟通技巧、服务意识等进行培训。
三、服务体系整体运行实施路径
按照服务流程推进以及 PDCA 环,笔者尝试对服务体系整体运行路径进行探索,将服务体系运行划分为五个阶段。五个阶段、七大板块相辅相成,共同发挥体系的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效能。

(一)服务规划
服务规划主要为服务产品、服务标准、服务目标指标的制定。服务规划是否成功,依赖于需求识别是否准确。需求识别分为三个维度:一是宏观层,需要顺应民航行业发展趋势,落实民航局制定的各项要求;二是中观层,要承接公司发展战略、品牌定位和服务理念;三是微观层,即客户的需求识别。以旅客需求为例,需要做旅客画像,站在旅客角度开发服务产品、制定服务标准,改进服务流程。服务产品和服务标准制定之后,还需要考虑服务目标指标的制定,为后期目标指标考核提供依据。鉴于风险管理“测趋势、防风险”的作用,各单位还可以将风险管理预警的相关内容,作为制定服务产品或优化服务标准的依据。
(二)服务实施
服务实施主要是第一阶段制定的服务产品落地和服务标准的落实,也是机场向客户提供服务的过程。服务组织管理为服务实施提供了组织保障,通过落实不同层级的主体责任,将服务内容落实到各个不同的岗位职责中,保障服务的落地实施。
(三)过程监管
过程监管关注服务现状和服务目标指标的对比,当发现结果和目标存在偏差时,要及时纠偏。过程监管涵盖监督检查、满意度测评、客户意见等三位一体评价机制。通过过程监管,为考核激励和改进提升,提供依据。
(四)考核激励
考核激励既包括对第一个阶段制定的目标指标的考核,也包括对体系运行整体情况的考核。考核既有日常的监督考核,也有月度、年度考核,还有对体系的整体运行情况的动态评估。通过考核和动态评估,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实现闭环管理。
(五)改进提升
服务体系是一个动态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需要民航实体针对核心问题,进行持续攻坚和改进。同时要通过服务培训,让工作人员掌握规章制度要求和服务技能;贯彻服务文化,将服务理念根植在工作人员心中,形成服务保障的内在持续动力。
服务体系的建成仅是第一步,其真正的价值在于高效运行与持续优化。唯有将体系要求全面融入机场运营的全流程、各环节,转化为常态化、可衡量、能迭代的管理行为,方能使其真正落地生根、发挥实效。这不仅是提升旅客获得感、增加民航实体行业竞争力、确保民航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响应国家《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战略要求,将顶层设计转化为行业实践的关键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