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北疆,服务兴农:内蒙古农业大学特色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白耀博 曹丹 凤舞剑 胡长效
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徐州 221006
中图分类号:G711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和农业现代化的深入推进,国家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农科”人才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需求。高等农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面临着如何突破传统办学模式、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命题。时代对农林人才的培养要求从传统的传授知识技能型为主转向培养人格养成加专业技能型为主的方式转变[1]。地处祖国北疆的内蒙古自治区,拥有独特的农牧业资源与生态屏障战略地位,这对区内高校的涉农专业建设提出了鲜明的地域性要求。作为农林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刻理解其精髓和内涵,应势而动,以变应变,把人才培养全面融入国家和自治区发展战略,才能赢得发展先机[2]。
内蒙古农业大学自 1952 年建校以来,始终以“服务内蒙古,建设北疆”为己任,形成了深厚的办学底蕴和鲜明的农业特色。其下属的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紧密围绕自治区园艺产业高质量发展和草原生态保护的重大需求,在办学模式、课程改革、专业创新及产教融合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成为学校特色办学的一个生动缩影。笔者通过对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访学研修期间进行实地参观和调研,对其在专业办学人才培养方面的成功经验加以系统梳理与总结,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涉农专业建设路径,以期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借鉴。
1 立足区域,凝练特色:办学模式的战略定位
内蒙古农业大学园艺植保学院办学融入国家“以本为本、四个回归”战略,体现在其高瞻远瞩且脚踏实地的战略定位上。
1.1 服务地区主导产业,明确发展方向
内蒙古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是优质的果蔬、中草药和马铃薯产区,同时也面临着生态环境脆弱、病虫害发生规律特殊等问题。学院深刻认识到,其存在的价值在于解决区域产业的实际问题。因此,办学定位紧密对接自治区“奶业振兴”、“薯业提质”、“草业升级”等战略,以及设施农业、特色果蔬、生态修复等产业发展规划。专业设置和科研方向均向寒旱区园艺、草原病虫鼠害防治、特色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等领域倾斜,使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内蒙印记”。
1.2 融合民族生态智慧,丰富文化内涵
学院注重挖掘和融入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的生态智慧和传统知识,例如在草原生态保护、蒙中药材种植等领域。这不仅丰富了课程的人文内涵,也培养了学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使培养出的学生更能理解并服务于北疆的农业农村。
1.3 强化“新农科”引领,推动转型升级
面对智慧农业、生物技术等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冲击,学院积极拥抱“新农科”建设,不是抛弃传统,而是用现代科学技术赋能传统农科。在专业改造中,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遥感技术等课程模块,旨在培养既能扎根土地,又能仰望星空的复合型、创新型农业人才。
2 对标产业,重构内容: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建设
2.1 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
学院建立了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核心课程平台和方向模块课程的“三级平台+一级模块”课程体系。核心思想是通过“平台”课程保证人才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通过“模块”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多元化职业取向。其中通识与基础平台包括夯实学生的人文社科、数理化和生物学基础。如人文社科选修课推出内蒙古历史文化、生态伦理学、农业经济学等,要求学生跨学科选修一定学分。学科基础平台则是同一学院内不同专业低年级学生的课程贯通与分流培养的基础,避免了过早专业分化导致的知识面狭窄。包括植物生产类课程、环境类基础课程、方法与工具类课程等等。专业核心平台是聚焦园艺与植保领域最核心、最基础的理论与技能,确保人才的基本专业素养。以植物保护专业为例,主要包括普通植物病理学、农业植物病理学、普通昆虫学、农业昆虫学、植物化学保护,通过学习核心课程达到行业认可的最基本、最核心的专业能力要求。此外,方向模块课程是根据产业细分领域设置灵活的课程模块,学生可根据兴趣和职业规划自主选择,实现了“宽口径”培养与“个性化”发展的统一,极大的增强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
2.2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突出能力培养
实践性是农科教育的生命线。学院大幅提高实践教学学分占比,构建了“实验课程-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全链条实践教学体系。其中校内基地建设是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农场、温室大棚、人工气候室等设施,开展课程实验和教学实习,使理论学习与实地操作无缝衔接。而季节性生产实习是针对农业生产季节性强的特点,安排学生在关键农时(如播种期、病虫害高发期、收获期)深入田间地头,参与完整的生产过程。
2.3 推动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
学校层面制定了一系列文件,将“价值引领”作为课程建设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核心要素,将“敢闯会创”的素养作为育人目标。具体来说,以示范课程建设和案例库建设为抓手,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和“专创融合”金课,收集本土化教学案例。例如,在《园艺植物育种学》中,不仅讲授技术,更融入“袁隆平精神”、“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等国家战略安全观,并鼓励学生围绕特色作物品种创新开展创业实践。如“库布其沙漠治理的创新创业实践”、“蒙牛、伊利产业链上的农牧民创业故事”等,将内蒙古的生态屏障、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等国家定位融入教学,激发学生立足北疆、服务地方的创新创业热情。将“立德树人”贯穿教学全过程,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生态环保意识”和“家国情怀”等思政元素。同时,开设创新创业专题课程,鼓励学生基于专业背景申报“大创项目”(国家级、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互联网+”等竞赛项目,并将优秀的创新创业成果转化为毕业设计或学分,激发了学生的内生动力。在项目选题上,积极引导至乡村振兴、生态修复、种业振兴、农牧业现代化等国家战略方向。
3 应对变革,敏捷育人:微专业建设的创新探索
学科交叉与融合创新是培养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专项人才的必然途径[3]。为快速响应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新要求,弥补传统专业培养周期长的不足,学校自 2024 年申报建设首批微专业建设项目,成为其办学模式的一大亮点。
3.1 微专业的设立逻辑:小切口、高灵活、强应用
微专业并非完整的学科专业,而是围绕某个特定领域、特定技能或新兴交叉方向提炼形成的一组核心课程群(通常 5-8 门课)。园艺植保学院设立的微专业具有鲜明特点:一是需求驱动:直接源自企业调研、校友反馈和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例如,针对智慧农业发展趋势,开设“农业大数据应用”微专业;针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焦点,开设“农产品品质检测与认证”微专业。二是跨学科交叉:打破学院壁垒,联合计算机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等共同开设“数字农业技术”、“农业项目管理”等微专业,培养学生的跨界整合能力。三是开放性与灵活性:面向全校学生开放选修,学制短(1-2 年),通常利用晚间或周末授课,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模式。学生完成学习后可获得微专业证书,为其就业和深造增加“技能砝码”。
3.2 微专业的实践成效:以“智慧园艺”微专业为例
智慧园艺是一种深度融合现代科技与传统园艺技术,通过引入先进的数字技术、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实现园艺种植的全过程智能化管理和优化的园艺模式。该微专业将农科与理工学科的交叉融合,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助推园艺产业现代化发展,整合了世界园艺概论、数字园艺、园艺实践、生物育种、园艺产品智能化生产、智慧农场规划与设计、无人机应用等课程。学生通过项目式学习,学生可以完成精准种植(如 AI 病虫害识别)、资源管理(水肥一体化系统)、采后处理(智能分选包装)、生态修复(数字绿化设计)等全链条环节,甚至可以开发低成本智慧园艺设备(如基于 Arduino 的微型植物工厂)、数字化服务平台(社区园艺 APP),推动“阳台经济”“都市农业”等新业态。微专业面向园艺、农学、计算机、农业资源与环境、机电工程等专业学生,以及从事农业园区管理、乡村振兴、城市绿化等领域的在职人员,有很大的灵活性与普适性。学生学完后由学校教务处负责统一发放“智慧园艺”微专业学习证明;不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学信网)备注信息,不授予学位;未能完成微专业修读的本校学生,已修读的微专业课程学分可替代通识选修课学分。此举不仅吸引了园艺专业的学生,还吸引了许多计算机、机械专业的学生选修,促进了不同学科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催生了跨学科的创新项目,精准地培养了市场急需的智能农业工程师助理人才。
4 深度融合,协同共赢:校企合作模式的拓展与深化
内蒙古农业大学园艺植保学院将校企合作视为连接课堂与田野、学校与社会的关键桥梁,形成了多层次、立体化的合作模式。
4.1 共建实习实训与产业研究院
学院与自治区内外多家知名农业龙头企业(如蒙草生态、伊利、赛科星等)以及各地农业技术推广站、示范园区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和 “产业学院”。政府作为“红娘”与“助推器”角色,出台刺激政策、设立专项基金、搭建平台,校企双方是双向赋能,合作上升为“命运共同体”的高度,产业研究院是有实习的运行场所、专职队伍、稳定的经费来源和具体的在研项目。产业研究院主要是项目驱动制,解决企业实际生产中的具体技术难题,组建教师、企业技师、研究生、本科生的联合攻关小组。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提供实习岗位,企业技术专家走上讲台开设讲座或课程,实现了“人才共育”。此外,研究院产生的技术成果、专利等知识产权通过协议明确归属和收益分配,优先在合作企业中进行产业化推广。
4.2 共研技术难题与成果转化
学院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组建联合科研团队,针对企业生产中的具体技术难题(如特定病害的生物防治、新品种引进适应性试验、节水灌溉技术优化等)开展联合攻关。将企业的“问题”作为学院的“课题”,将学院的“成果”作为企业的“方案”,实现了“成果共享”,有效提升了学院的社会服务能力和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举例来说,学院长期与内蒙古大有生物肥业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校企合作,先后成立“教学科研实习基地”、 “马铃薯有害生物监测与绿色防控”草原英才创新团队、呼和浩特市法人特派员“植物有害生物绿色防控”团队,成为内蒙古农业大学定点服务的企业。另外校企也共同申报了呼和浩特市科技计划项目重大专项,帮助研发人员进行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应用,进行质量攻关,推动生物有机肥产品的升级换代,从植保引进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进行植物病虫草鼠监测和防治。
4.3 共订标准与订单式培养
学院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实践能力标准,甚至共同开发教材和教学案例。其中学生通常是在大一或者大二结束后通过个人报名、企业面试等环节进入到“订单班”。课程的设置融入了大量的企业特色,如企业标准、生产工艺、市场营销、特定作物的栽培技术等等,企业技术专家也会来校授课或者开设讲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后并完成企业和学校的毕业要求后,直接进入合作企业工作,实现了“入学即入职,上学即上班”。开展“订单式”培养,企业根据未来人才需求,与学院共同选拔学生,定制课程,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工作,极大地提高了就业的匹配度和质量,实现了“就业共赢”。此外,有些订单班还可以获得企业提供的奖学金、助学金或实习津贴。
4 结语
通过对内蒙古农业大学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办学模式的深入剖析,可以总结出以下可供涉农高校借鉴的经验。一是坚持特色发展是立足之本:涉农高校必须深度融入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将地方资源优势转化为办学特色优势,避免同质化竞争。二是课程体系需动态迭代:课程建设必须紧密跟踪产业发展和技术变革,建立常态化的调整机制,强化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三是微专业是改革创新的“试验田”:微专业以其灵活、敏捷的特性,成为高校快速响应社会需求、探索交叉学科培养、赋能学生多元发展的重要工具。四是校企合作必须走向“深度融合”:合作不能停留在简单的实习基地层面,应向共建机构、共研项目、共育人才、共定标准的深度模式演进,构建命运共同体。
内蒙古农业大学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的探索与实践证明,只有将办学之根深扎于区域经济的土壤,将育人之魂融入产业发展的洪流,不断推进课程改革与模式创新,深化产教融合,才能培养出担当乡村振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其办学模式为其他涉农高校,特别是中西部和边疆地区高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即以服务求支持,以特色谋发展,以融合促共赢。未来,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持续推进,这一模式仍需在不断反思与创新中完善,为我国农业高等教育事业贡献更多“内蒙古农业大学智慧”。
参考文献
[1] 马强, 张磊, 孙平平, 李小燕, 樊丽,李正男. 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融入国家和自治区发展战略走供 给 侧 结 构 改 革 之 路 —— 以 内 蒙 古 农 业 大 学 园 艺 和 植 物 保 护 专 业 为 例 [J]. 现 代 园艺,2020,43(12):229-230.
[2] 李庆飞, 刘双委, 李贞霞. 新农科背景下“ 智慧园艺” 微专业建设探究[J]. 现代园艺,2025,48(11):160-162.
[3] 张巍,王克俭,韦未.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林高校“乡村基建”微专业构建研究[J]. 高教学刊,2025,11 (12):19-22.
作者简介:白耀博(1986—)男,陕西西安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 植物病理学的教学与科研基金项目:省高职院校教师访学研修项目(2024GRFX025);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面向智能农业生态圈的跨学科专业群协同发展与创新模式研究”(2025SJYB0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