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师有效开展区域活动的策略探究
吴占彦
河北省张家口市康保县第三幼儿园
一、引言
区域活动,又称 “活动区活动” 或 “区角活动”,是指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需求及发展目标,在幼儿园活动室或户外场地划分出不同功能的区域,投放相应的活动材料,让幼儿以自主选择、自主探索、自主交往的方式开展活动的教育形式。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而区域活动正是这一教育过程的重要载体。对于 3-6 岁幼儿而言,其认知发展处于前运算阶段,学习以直观行动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区域活动通过 “做中学”“玩中学” 的方式,契合了幼儿的学习特点。
二、当前幼儿园教师开展区域活动存在的常见问题
(一)区域环境创设缺乏 “幼儿主体性”
部分教师在创设区域环境时,往往从成人视角出发,过度追求环境的“美观性” 与 “规整性”,忽视了幼儿的兴趣与需求。例如,在图书区摆放大量精装绘本,但未考虑幼儿是否能自主取放;在建构区铺设光滑的瓷砖地面,却未提供防滑垫,增加了幼儿活动的安全隐患。此外,部分教师将区域环境视为 “静态展示区”,缺乏动态调整意识,环境内容长期不变,难以激发幼儿持续参与活动的兴趣。
(二)活动材料投放缺乏 “层次性” 与 “探究性”
材料是区域活动的核心要素,直接影响幼儿活动的质量。当前,部分教师在投放材料时存在两大问题:一是 “一刀切” 现象严重,材料难度与数量未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例如,在数学区投放相同难度的数字拼图,能力强的幼儿很快完成后失去兴趣,能力弱的幼儿则因无法完成而产生挫败感;二是材料缺乏探究性,多为 “成品材料” 或 “单一功能材料”。例如,在美工区仅提供彩笔与画纸,幼儿只能进行简单的绘画活动,无法通过材料探索色彩混合、纸张折叠等多种玩法,限制了幼儿创造力与探究能力的发展。
(三)教师指导存在 “过度干预” 或 “放任自流”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是平衡幼儿自主性与教育目标的关键,但部分教师在指导过程中难以把握 “度”。一方面,部分教师过度干预幼儿活动,频繁打断幼儿的探索过程,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幼儿。例如,在角色扮演区,教师强行规定幼儿的角色与对话内容,剥夺了幼儿自主交往与表达的机会;另一方面,部分教师采取 “放任自流” 的态度,仅在区域活动中维持秩序,未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也未根据幼儿的需求提供支持,导致区域活动沦为 “自由玩耍”,无法实现教育目标。
三、幼儿园教师有效开展区域活动的实践策略
(一)以 “幼儿为中心”,创设动态、互动的区域环境
教师应通过观察、谈话、问卷等方式,了解幼儿的兴趣点与发展需求,合理划分区域。例如,若发现幼儿近期对 “超市购物” 兴趣浓厚,可增设 “超市角色扮演区”;若幼儿喜欢动手操作,可扩大建构区与科学探究区的空间。同时,区域划分应遵循 “动静分离” 原则,将建构区、角色扮演区等动态区域与图书区、数学区等静态区域分开,避免相互干扰。教师应将环境创设的主动权交给幼儿,让幼儿成为环境的 “主人”。例如,在图书区,可让幼儿自主设计图书分类标签;在美工区,可展示幼儿的作品,并让幼儿为作品撰写 “创作说明”;在区域规则制定上,可组织幼儿讨论 “区域活动应该遵守哪些规则”,并将规则以图画形式张贴在区域内。通过幼儿参与环境创设,不仅能提升幼儿的归属感与责任感,还能让环境更贴合幼儿的需求。
(二)兼顾 “层次性” 与 “探究性”,科学投放活动材料
教师应遵循 “最近发展区” 理论,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与个体差异,投放不同难度层次的材料。例如,在数学区 “数与量” 主题活动中,可为小班幼儿投放 “实物对应数字” 的材料(如将 3 个苹果与数字 “3” 配对);为中班幼儿投放 “数字排序与加减法” 的材料(如数字拼图与加减算式卡片);为大班幼儿投放 “数字分解与应用题” 的材料(如将数字 “5”分解为不同的组合,并解决简单的应用题)。层次性材料能让每个幼儿都能在活动中获得成功感,实现 “跳一跳,够得着” 的发展目标。开放性材料是指没有固定玩法、能激发幼儿自主探索的材料,如积木、纸箱、绳子、石头、布料等。教师在投放材料时,应减少 “成品材料” 的比例,增加 “开放性材料” 的数量。例如,在建构区投放不同大小、形状的积木与纸箱,幼儿可搭建房屋、桥梁、汽车等多种造型;在科学区投放放大镜、磁铁、不同材质的物体(如塑料、金属、木头),幼儿可探索 “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等问题。探究性材料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与创造力,让幼儿在自主探索中获得知识与经验。
(三)把握 “指导度”,实施个性化、支持性的教师指导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了解幼儿的兴趣点、需求、困惑与发展水平。教师可通过 “定点观察”(如固定观察建构区幼儿的活动)与 “巡回观察”(如在各个区域间巡回观察)相结合的方式,记录幼儿的活动表现(如幼儿使用材料的方式、与同伴的互动情况、遇到的问题等)。只有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教师才能明确指导的方向与方法,避免盲目干预。根据观察结果,教师应针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实施分层指导。对于能力较弱的幼儿,教师应提供 “支架式” 指导,如通过提问、示范、提供辅助材料等方式帮助幼儿解决问题。例如,在美工区,若幼儿无法用剪刀剪出圆形,教师可先示范剪圆形的方法,再让幼儿尝试,并提供画有圆形轮廓的纸张供幼儿参考;对于能力较强的幼儿,教师应提供 “挑战性” 指导,如通过提问引导幼儿深入探索。
四、结论
区域活动作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形式,其有效开展离不开教师的科学设计与专业指导。幼儿园教师应树立 “以幼儿为中心” 的教育理念,从区域环境创设、活动材料投放、教师指导、评价反思四个维度入手,解决当前区域活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动态、互动的环境激发幼儿的兴趣,通过层次性、探究性的材料支持幼儿的自主探索,通过个性化、支持性的指导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通过过程性、发展性的评价优化活动质量。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助力幼儿在自主、快乐、有意义的活动中提升核心素养,实现全面、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青。幼儿园区域游戏的环境创设与游戏组织策略 [J]. 西部素质教育,2016 (4):120.
[2] 蔡丽娟。环境创设和游戏组织策略在幼儿园区域游戏的实施 [J].作文成功之路(中), 2017 (7):22.
[3] 胡睿。幼儿园区域活动中促进幼儿探究性学习的策略研究 [D].云南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