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效果与挑战
何惠敏
邯郸市肥乡区第五中学 057550
引言
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理论性与应用性极强的科目 , 是当前我国初中阶段的必学课程 , 同时也是中考的重点考查内容 , 对促进学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 而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 一方面为初中数学的创新改革提供了有效助力 , 推动了教改的发展进步 ,另一方面丰富了当前数学课程教学的方式与内容, 促使初中数学课程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从而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 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
多样教学模式营造良好教学环境。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新颖多样的教学模式更能引发学生共鸣,而信息技术的恰当运用使教学模式呈现多元化特点,营造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良好环境,真正贯彻了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在平面直角坐标系教学中,教师通过媒体平台演示棋子在棋盘上的位置变化,利用棋盘格与棋子落点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坐标意义;勾股定理教学过程中,微课视频辅助课前预习,实物操作验证定理,学生在预习与实践的结合中系统掌握知识要点。这些教学方法虽然侧重点不同,却都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在信息技术的引导下主动完成知识探索,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技术支持下的教学环境更加开放包容,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新意识,促进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2 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挑战。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 , 教师的信息素养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核心支撑 . 然而 , 目前众多数学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方面遭遇重大挑战 , 主要表现为技术掌握不足、教学设计能力有限 , 以及系统培训支持的不充分 . 相当一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的理解还局限于传统的“辅助教学”阶段 , 未能全面把握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融合的内在机制 . 教师若要有效运用信息技术 , 必须具备编程思维与数据分析的基础素养 . 例如 , 借助大数据分析掌握学生学情 ,或借助数学建模软件实施教学设计, 这些情形要求教师达到更高的专业标准 . 然而 , 当前现实是众多数学教师未经过系统化的培训 , 缺乏相关技能, 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效果明显降低。
3 优化初中数学课堂信息技术应用的策略
3.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是信息技术助力课堂导入的重要方式 . 数学教师要从传统教学的单调与局限中走出来,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后续的学习旅程中,实现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彰显信息技术赋能教育的独特魅力 . 以三角形稳定性为例,教师借助多媒体平台的丰富资源,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动画视频,动态呈现三角形结构如何稳固整座桥梁,或者展示自行车车架上简约而稳固的三角形设计,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领略到数学知识的内涵和本质 . 当学生沉浸在有趣的情境中时,他们的学习动力会更加充足,好奇心与探索欲被充分点燃,教学主题的引出便水到渠成 . 同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答疑解惑,尤其是对于一些易考点或者易错点,要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思考,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熟练掌握所学知识。
3.2 数据驱动分层,精准定位的个性化学习
“传统课堂难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而智能教学平台的数据分析功能为此提供了解决方案”。教师通过平台发布预习检测题,系统自动生成学情报告,精准定位学生在代数运算、几何证明等模块的薄弱点,并据此划分“基础巩固组”“能力提升组”“拓展创新组”。例如,针对计算能力较弱的学生,推送平台中的“每日速算闯关”游戏和错题强化训练;为能力较强的学生开放“数学建模挑战赛”等拓展资源。同时,“平台实时追踪学生作业完成数据,动态调整分层任务,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相应能力上获得有效提升”。
3.3 结合希沃白板巧绘思维导图
希沃白板内置的思维导图工具凭借其操作便捷、功能丰富的特点,成为课堂知识总结与梳理的理想助手。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在课堂总结环节应用思维导图工具对学习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并在重要节点预留空白区域,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学习经验填写完善,促进知识内化;当学生积累一定学习经验后,教师鼓励其模仿思维导图内容自主设计并在班级中分享,这一过程不仅强化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记忆与理解,还发展了其创新能力,帮助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学为例,教师在学生复习全等三角形定义的基础上,借助信息技术引导探究全等条件,深化对全等三角形的理解;基础教学后,利用思维导图工具从不同判定方法出发,鼓励学生详细阐述“边边边(SSS)”定理如何通过三条对应边相等确定三角形全等,并在思维导图上建立分支,附加典型证明题目实例,加深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在复习“边角边(SAS)”时,除强调关键要点外,还需引导学生分析易混淆的“边边角”情况,以醒目红色标注“边边角不成立”,配合反例图形强化辨析;梳理“角边角(ASA)”和“角角边(AAS)”时,引导学生对比联系与区别,以表格形式嵌入思维导图,清晰呈现条件差异。当学生熟悉思维导图梳理方法后,教师引导思考判定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如建筑结构稳定性、间接距离测量等,使知识网络更加丰满立体。通过信息技术共享优秀思维导图作品,培养学生良好的总结复习习惯,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具有意义深远,它以直观、动态的方式呈现抽象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有效提升课堂效率 . 展望未来,数学教师要强化信息技术素养,挖掘契合数学教学各环节的技术手段,熟练运用多媒体工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高阶思维,构建智慧数学课堂生态环境,助力学生迎接数字化时代的挑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张晓梅 , 胡钦太 , 田雪松 , 等 . 智慧课堂教学新形态:纸笔数字书写技术教学应用 [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20,32(01):77-83.
[3] 王成栓 . 微课在初中数学中的作用和应用研究[J]. 新教育 ,2024(23):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