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策略习得探究
尹雯雯 何良敏
成都市茶店子小学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3)-46-
教育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设置写作板块,八册教材共设置了五十八个习作题目,其中八个与想象相关。这八个题目展现了语文课标对小学生想象不同阶段的不同要求。三年级两册课本中直接指向想象写作的有四个单元。三年级上册主要从童话出发,让学生试着创编、续写童话,只要能想、敢想,天马行空的故事都可以写。三年级下册,两个单元着重让学生体会想象的奇妙、有趣,继而让学生从中习得一些可行的想象策略,达到打开学生的想象世界之门的目的。本文拟用单元整体备课的方式,以教育部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各个教学环节为主要示例,从细化的实施方案中展现老师培养中段小学生想象能力的基本教学思维和切入点,据此凝练出三年级学生可以习得的想象策略。
一、抓住特点,迁移转化,创意无限。
本单元初试身手是一个学生非常喜欢的活动——手指印画。教师在引导这个活动时有以下设想。
(一)创作指印画。
师:出示三幅指印画,今天何老师带来了三幅很有意思的作品,咱们来看看好吗?这是什么作品?
生:自由答。指印画
师:仔细观察这几幅指印画,都画了什么?
生:抽生答。
师:那这些指印画都是怎么创作出来的呢?
生:抽生答。
师:有了想象,普通的指印,加上简单几笔,一按一画就成了那么有趣的作品。那你们想不想来创作一幅属于自己的指印画?谁来读一读活动提示?
生:读学习活动要求。
1.先在纸上按指印,再想想根据指印可以创作怎样的画,然后快速完成一幅创作,看谁的画最有创意。
2.以音乐为令,音乐停止后,最快速度将材料放在一边,用纸巾擦干净手指。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画纸,开始创作。全班交流,互动课堂展示。
师:小结:我们在创作指印画的时候都是先观察了指印的形状特点,然后展开大胆的想象,最后才创作出了这么有意思的作品。
课堂展示环节,学生不仅展示出自己创作出来手指印画,还在积极表述自己手指印画的主角最擅长做的事以及遭遇的事情,甚至有些同学还把自己的和同学的手指印画呼应起来。表达的热情高涨,课堂根本就承载不了。教师抓住时机,让学生把自己的手指印画主角的外形特色和擅长做的事或是奇遇用笔记录下来。即刻一段段简短而创意无限的文字就跃然纸上了。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画作,更收获了自己想象的故事。
二、黏合人与物,让想象融合在现实和创想的交叉中。
三年级下册五单元课文《我变成了一棵树》就是使用了黏合方法将人的特征与树的特征结合在一起,由此创造出一个精彩的故事来。
(一)品读文本,创设时机进入想象
1、师生配合读相应文段
师:想变成一棵树,它真的变成了一棵树,英英是怎样变化的?
2、理解重点词语
师:出示句子:我心里想着,就觉得身上痒痒的,低头一看,发现许多小树枝正从我身上冒出来。
生:读,认读词语“痒痒的”。
师:之所以我觉得身上痒痒的,是因为许多小树枝正从我身上冒出来。练习用“之所以……是因为……”将句子转换。示范拓展句子。我觉得胳膊上痒痒的 。你哪里痒痒的,能仿照句子说一说吗?
生:交流,汇报。 肚子上痒痒的 。
师:小树枝就这样冒着、冒着,树叶就这样长着,长着,(出示句子)呀!我真的变成了一棵树!生齐读
在着重理解“痒痒的”这个词语时,其实就是创造了人的特质与树的特征结合的时机,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拓展补充句子,体验人变树的神奇过程,从而激发想象,进入树的世界。后面人在树的世界中会经历一连串树的特有经历。
(二)研习文本,在现实和想象的交叉中创建新世界
师:英英变成一棵树之后,发生哪些有趣的故事呢?出示要求:默读课文5---23段,一边读一边用横线画出让你觉得神奇的地方?
生:交流自己找到的神奇的句子。
师:相机指导。出示:我变成了一棵长满各种形状的鸟窝的树——跳起了舞。
师:是呀,这些树上的鸟窝太神奇了,有三角形的、正方形的……你觉得还会有什么形状?
生:交流。
师:这些鸟窝形状各异,说也说不完,课文就用了一个标点符号(留白)
生:自由答——省略号
师:出示:唉,变成了树真麻烦。他们连水珠是从我的嘴巴里流出来的都不知道。神奇小树会流口水。你认为这是怎么回事?
生:交流。
师:这棵流口水的树真是你们这些小馋猫的化身。出示:你怎么住进来?别担心,我会弯下腰——那么容易。哪里让你感觉很神奇?
生:小树弯一弯腰,小动物们就能住进去。
师:是啊,小动物们就是树最好的朋友,树用热情欢迎他的朋友们。小兔子来了,我怎么让小兔住进来?
生:读句子:
师:小鳄鱼、小鸭子也来了,我怎么让他们住进来?
生:读句子:
师:我的小树多神奇呀,不管谁来,小树总有办法让小动物们住进来,轻轻一爬,轻轻一跳,多么轻松呀。
鸟窝长在树上,这是树的特点,想象已经被激发的学生能说出形态各异的鸟窝。后面在理解树想办法让小动物们住进鸟窝时,孩子自然而然能够理解这棵人变的树是多么渴望小动物的到来。学生能够发现人的思想已经加入了树的躯干,这是人与物的再次黏合,更是想象的高阶展示。人可以变成物,物也可以拥有人的行为、思想。简单地来讲,这种黏合人与物的想象策略类似于三年级孩子接触过的拟人的修辞手法,不过要求更高。黏合人与物的想象策略不是一个个单一点位的拟人,而是一个连贯的场景的创想。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是赋予物人的特点,也可能是人具备物的特点。在这些人与物的黏合、嫁接中,现实与创想相互交融,这是新的场景,更是成功的想象。
三、颠倒是非黑白,逆向思维创建不一样的想象世界。
《宇宙的另一边》是一篇充满童趣,想象奇特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将想象的触角伸到了宇宙的另一边,那里的一切都是这一边的倒影。采用了逆向思维的方法通过对宇宙另一边的我,另一边的生活与这一边的世界对比,表现儿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一)默读课文,感知“秘密”。
师:相机出示课件——星光洒进我的眼睛,在我身体里汩汩流淌,告诉我一个秘密:很远很远的地方,宇宙的另一边,是这一边的倒影。教师指导理解“倒影”——你们见过倒影吗?它是怎样的?(倒立的影子)从哪些地方看出“宇宙的另一边,是这一边的倒影”?
生:指名读
师:课件出示——那里有座一样的城市,有条一样的街道,街角处有栋一样的房子,房子里有个一样的孩子。教师点拨:四个“一样”具体写出了“宇宙的另一边,是这一边的倒影”。
生:齐读第 2 自然段
师:引导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宇宙另一边的秘密。
生:指名交流
师:宇宙另一边发生的事情和宇宙的这一边恰恰相反,即反着想,运用了逆向思维。根据“宇宙的另一边,是这一边的倒影”的特点,想象可以是这样的:
生:抽生说。
师:相机点评总结。在宇宙的另一边,那里的人用火洗手,他们头朝下走路,那里的树根在空中摇摆,树枝深深地扎在泥土中,他们课本上的字是倒着的,减法是这样的:一片天空减去烟囱等于万里无云,也等于鸟儿的游乐场。在宇宙的这一边,月亮在夜晚闪闪发光,在宇宙的另一边,月亮会在白天缓缓升起,晚上缓缓落下吗?在宇宙的这一边,小鱼是生活在水里的,在宇宙的另一边,小鱼会在岸边踱步吗?
《宇宙的另一边》抓住“秘密”一词,展开了大胆而奇妙的逆向思维想象。课文中的想象有规律可循,这篇文章主要围绕宇宙的另一边,是这一边的倒影这个主线展开想象的,在这条主线的牵引下,作者想象了宇宙另一边我的日常生活、学校生活想象的,以及自然界的现象和事物。在宇宙的另一边有一个一样的我,但是那边的我的生活与现在完全相反,不仅如此那边的自然界中的现象和事物也与这边完全相反。正是这样无拘无束、天马行空的想象,让学生既发现了宇宙另一边的秘密,同时也发散了想象力,能够更大胆地继续展开想象体会逆向思维的乐趣。
(二)续编故事,拓展想象,记录想象。
生:自读习作例文《尾巴它有一只猫》
师:出示课件:(读旁批,再默读课文),想一想:尾巴为什么说它有一只猫?它是用什么方法想象的?
生:自学思考(给足时间),四人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师:出示7自然段,引导学生了解反着想的思维方法,结合旁批(完成板书)狗尾巴听到了,怎么说? 狗听到了怎么说?
生:在课文里去找
师:兔耳朵听到了,它说…… 小鸟听到了,它说(……),还会有谁在旁边听到了,它会怎么说?
生:想象补充
师:小结方法:反着想象真有意思,就是跟我们平常看到的相反。刚才我们学习了例文中反着想象的方法,把文章写得很有趣很有意思。一阵大风把小牧童吹到颠倒村,他也看到了非常有趣的现象。出示课件“一阵大风过后,小牧童被吹到了颠倒村。他睁开眼睛,只见树枝和树叶长进土里,树根却张牙舞爪地伸向天空……”
生:指名读课件上的句子。
师:颠倒村以前是个我们常见的村庄。想一想你们见过的村庄里都有些什么? 注意:引导学生除了说动物、植物,还有太阳、月亮、小河、池塘等自然景物,还有公路、汽车、摩托等,还有人物以及人物活动等。
生:自由回答
师:可是,在颠倒村里,你们说的这些全部都颠倒了,小牧童的眼前将会出现怎样奇妙的景象呢?出示: 大树颠倒图,口述 “小牧童睁开眼睛,只见树枝和树叶长进土里,树根却张牙舞爪地伸向天空”,小牧童还会看见些什么呢?(接着想象下去)
生: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小组互说,全班交流。
链接习作例文《尾巴它有一只猫》不是猫有一条尾巴而是尾巴有一只猫,结合旁批学生再次学习反着想的方法来打开想象的大门,想象已经打开的学生能说出还有哪些事物还可以这样反着想。通过初试身手续写颠倒村让孩子发现颠倒村和正常村庄的不同特点,然后抓住其中的多个不同点位去展开有创意的想象,这是对逆向想象的实际系统的应用,在续编故事时,学生要多次应用逆向想象的方式进行有逻辑的故事创编。同学们刚开始有些放不开,在老师、同学的发言中逐渐有了自己的创想,在后面的想象习作中虽然有相同的题目、开头,却有着非常不一样的呈现。
四、意外触发幽默感,想象之舟前行在欢声笑语中。
在学习完单元习作例文后,课内提供了一篇全命题习作《喜欢睡觉的风》,同学们都明白,要想感受到风,风必须要动起来。然而这个命题里的风却喜欢睡觉。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其中原因——风变成了一个调皮的闯祸精。课堂充满了创意与欢乐。
(一)情境创设,触发意外。
师:同学们,风睡了一大觉,准备出门去逛逛,你们说他会去哪里呢?
生:抽生说——大海边。
师:风来到大海边,生会看到什么?
生:抽生说——风会看到在沙滩上堆沙城堡的孩子。
师:风看到孩子们堆沙城堡太逼真了,高兴地大叫起来,又会发生什么?
生:抽生说——风一喊就把孩子们堆沙城堡吹坏了。
师:我的天风干了什么啊?它想赶紧离开这里,因为孩子们的抱怨声太大了。出示ppt请生补充。讨厌的风, 。
生:抽生说——讨厌的风,毁了我的城堡。 讨厌的风,怎么这个时候来。 讨厌的风,太不长眼睛了。
师:同学们想得真好,风也不好意思了,只好来到海面上,它又看到,还会什么?
生:抽生说——看到出海打鱼的渔船。
师:船上有什么?
生:抽生说——船上有渔夫,他们捕了很多鱼。
师:风看到了,它很佩服渔夫们,为他们鼓起掌,可是太用劲了,船翻了,鱼儿又回到了大海,渔夫们在水里哇哇大叫: 。
生:抽生补充。渔夫们在水里哇哇大叫:谁来救救我? 渔夫们在水里哇哇大叫:我辛辛苦苦苦捕的鱼全部都没有了。
师:看来,睡醒的风在海上又闯祸了,它实在不好意思了说:出示ppt
生:读——看来我不能来到大海边,我还是回家睡觉吧。
海边的意外场景让同学们边想边笑,边笑边想,他们感受到的生活中的一些不常见的意外也是可以用来加工,这样想象变得非常容易入手,想出来的内容也非常精彩。
(二)扩展思维,将片段连接起来
生:风可以去别的地方,比如可以来到我们学校。
师:对的,我们一起欢迎风来到我们学校。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生:抽生自由说
师:你们说得很精彩。看来,我们找到风喜欢睡觉的原因了——它每到一处总会闯祸,它现在只能回家睡觉了。请你把今天风出门的经历写下来。
生:写作《喜欢睡觉的风》。
在课堂生成的引导下,同学们的幽默感爆发,一个个突发又狼狈的奇妙场面跃然纸上。学生们想平时是不敢想,写出来的文字重复得很少,同学们仿佛在比赛谁是幽默大师,这些正常生活中被人讨厌的意外,却成就了孩子们的想象。
想象并不是空手套白狼的随性之举。如果能依据一些方法来进行想象,那想象出的东西会更合理,更有趣,更多样,更生动。在三年级语文教材中明显渗透着不同的想象策略,我们教师也应该在不同的教学活动中剖析这些策略,一次又一次的强化、运用这些策略。让这些策略在学生的内心中生根发芽,继而让想象大树在孩子们的头脑中向上而生,参天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