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部编教材的五年级语文古诗词教学文化传承路径探究
姜欧
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市胜利街小学,621700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基因密码,承载着民族的精神血脉。部编版五年级语文教材精选了《示儿》《山居秋暝》《枫桥夜泊》等经典篇目,这些作品既是语言艺术的瑰宝,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然而当前教学中普遍存在 " 重背诵轻理解 "" 重技巧轻情感 " 的现象,导致学生难以真正领悟诗词背后的文化精髓。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索如何通过创新教学方法,让古诗词教学成为文化传承的生动课堂。
一、以诗为媒,情境浸润:构建文化认知的立体场域
五年级学生处于思维发展的重要转型阶段,其认知方式正从具象认知逐渐向更为复杂的抽象思维演进。过往那种对诗词进行逐句翻译的教学手段,常常导致诗歌整体意境遭到破坏,完整的审美体验变得支离破碎。解决这一问题,教师有必要主动创设具体可感的教学情境。将文学作品中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学生能够实际体验的声音与画面信息,是行之有效的路径。以《山居秋暝》的教学实践为例,一种可行的做法是先播放精心挑选的水墨动画片段,生动再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所描绘的优美场景。同时,播放古琴名曲《流水》,借助其悠远空灵的旋律营造与诗歌意境高度契合的整体氛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闭上眼睛,尝试在脑海中构建画面:想象自己置身于雨后的山林深处,感受弥漫在空气中的湿润清新气味,甚至观察到松针尖端凝聚的露珠悄然滑落的过程。接下来,鼓励学生运用身体动作自由表现诗中“竹喧归浣女”所流露出的那种轻松欢快情绪,通过这种动态的角色扮演活动,学生更容易贴近诗人内心深处对于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生活的向往态度。沉浸式的学习过程不再局限于对“空山新雨后”这一特定时空背景的简单认知。学生们有机会更深切地触碰并理解王维在创作中体现出的“诗中有画”这一独特的诗意审美特质。教学情境的维度可以进一步拓宽。教师可以考虑结合正在本地展出的唐代文物展览资源。组织学生实地观察唐代器物上的装饰图案,特别是人物陶俑的衣着细节。引导学生将观察所得,与诗行“莲动下渔舟”所展现的古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存智慧进行对比思考。通过这种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学生能够更直观地体会到古代哲学思想中“天人合一”观念的深刻内涵。最终目的在于构建一个联结视觉、听觉、肢体触觉与想象联想的综合性感知网络。文化传承藉由这种方式,得以超越单纯文字符号的记忆层面,真正内化为学生个体的精神体验与情感共鸣。
二、以读促悟,情感共鸣:搭建文化认同的情感桥梁
古诗词情感表达往往呈现含蓄蕴藉的特征,这对生活经验尚不丰富的五年级学生而言,容易构成理解障碍。为帮助学生跨越这一认知鸿沟,教师可实施分层诵读教学策略,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本情感内核。以陆游《示儿》的教学实践为例,在初步接触阶段,安排学生运用方言进行自由朗读,通过方言特有的韵律感,直接体验诗人临终前" 但悲不见九州同 " 所承载的沉重情感基调。进入精细解读环节,采用师生互动诵读方式,教师以沉缓的声音形态呈现" 死去元知万事空" 的诗句,学生则用上扬急切的声调回应 " 但悲不见九州同 ",声音形态的鲜明对比有效凸显诗人贯穿生命始终的爱国情怀。 深化理解阶段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情感联结,部分学生可能联想到抗疫英雄的临终话语,亦有学生浮现守岛战士家书的情景,这种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使抽象的家国情怀获得具象化诠释。为强化情感体验深度,可设计 " 诗词心声" 实践活动:要求学生以第一人称视角创作陆游日记,文字构建需贯穿其从青年从军至晚年卧病的完整心理变迁轨迹;或引导学生以 " 陆游之孙 " 的身份撰写回信,在角色代入过程中深刻体会" 王师北定中原日" 蕴含的深沉期盼。当学生因诗人命运产生真实情感波动时,精神传递便实现了从知识接受到价值认同的本质跨越。此类以情感体验为核心的学习模式,相较于单纯记忆创作背景的传统方法,更能唤醒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
三、以创为引,活态传承:激活文化基因的创新表达
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延续需要探索符合时代特征的表达路径。以《枫桥夜泊》的教学为例,当教师组织 " 古诗词新编 " 创意活动时,有学生运用科幻叙事重构了原诗意境:月球基地重建的寒山寺通过全息技术模拟江枫渔火景观,但机械系统始终无法还原真实的乌啼声。这种文学重构既延续了诗歌的苍茫美感,又隐含着对数字文明替代自然生态的辩证思考。在《示儿》的改编实践中,学生将传统挽歌转化为说唱文本," 家祭无忘告乃翁 " 被重新诠释为 " 待我化作星空守望故土" 的视觉化誓言,这种艺术转化有效增强了古典文本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播力度。教学实践中发现,多维度的艺术重构比单一文字改编更具育人价值。结合《清平乐·村居》的研读,教师可设计跨学科创作任务:利用综合材料塑造" 茅檐低小" 的建筑模型,采集自然植物拼贴溪畔生态图谱;在美术课程中研习水墨技法时,指导学生为《渔歌子》创作虚实相生的意境插图。当学生的黏土场景被陈列于校园文化角,手绘插画被制作成电子明信片传播时,传统文化传承便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创造。这种将经典文本与现代艺术形式有机融合的实践,既强化了审美感知能力,也培育了文化遗产的创新转化意识。
综上所述,古诗词教学不应是文化标本的静态展示,而应成为文化基因的动态传承。通过情境浸润构建认知场域,情感共鸣搭建认同桥梁,创新表达激活传承动力,部编教材中的经典篇目完全可能成为打开传统文化宝库的金钥匙。当五年级学生能自觉用诗词表达生活感悟,用创新形式传播文化精髓时,我们便看到了文化传承最生动的模样——不是简单的记忆复制,而是精神的血脉相连。
参考文献
[1] 蔡爱平 . 人工智能赋能小学语文古诗词跨学科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J]. 华夏教师 , 2025,(16): 70-72.
[2] 陈艳君 . 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J]. 西部素质教育 ,2025,11(09): 162-166.
[3] 宋俊丽. 巧借经典古诗词,提升学生核心素养[J]. 河南教育( 教师教育 ), 2025,(05):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