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构建路径
陶冬芝
常州市武进区刘海粟小学
引言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纵深推进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正经历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的深刻转型。2022 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作用”,强调教学、学习与评价的有机统一。然而,传统课堂中“教”“学”“评”割裂的现象仍普遍存在:教师侧重算法训练而忽视算理探究,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却缺乏深度思考,评价滞后于教学导致学习目标模糊。这种碎片化模式难以满足新课标对“会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的核心素养要求。
一、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课堂现状
(一)目标导向下的实践探索初见成效
新课标强调核心素养导向,小学数学课堂正逐步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以人教版五年级《小数乘法》单元为例,教师通过设计“超市购物预算”项目,将计算技能与生活情境结合,学生需运用小数乘法完成商品价格计算、预算优化等任务。在此过程中,课堂观察记录学生合作参与度,任务单评估计算准确性与策略多样性,课后访谈考察数学语言表达与问题解决能力,形成“目标 - 活动 - 反馈”闭环。这种实践表明,教师开始尝试将核心素养目标转化为可观测的教学行为,但部分教师仍存在目标表述模糊、素养维度割裂等问题,例如将“运算能力”与“模型思想”简单叠加,缺乏递进式设计。
(二)评价工具与方法的多元化尝试
评价改革是“教—学—评”一体化的关键突破口。当前课堂已涌现出多种创新评价形式:兰州大学附属学校在《圆的认识》单元中,结合入学仪式“射箭”活动,设计“飞镖盘区域命中概率”探究任务,学生通过实验数据收集、统计图表绘制等过程,同步完成知识掌握与数据意识的评价;上海某校在《分数乘整数》教学中,采用“自我评价 + 同伴互评 + 教师点评”三维模式,学生需在任务单中反思解题思路,小组内交换作品并提出改进建议,教师则基于《数学学业质量标准》给出针对性反馈。然而,部分教师仍依赖传统纸笔测验,对过程性评价的记录与分析能力不足,导致评价结果难以支撑教学调整。
(三)师生角色转型中的互动困境
“教—学—评”一体化要求重构课堂权力结构,但实践中的互动失衡现象依然突出。教师仍主导课堂提问,学生被动回答,例如在《可能性》教学中,教师通过“抛硬币”实验引入概率概念,但后续讨论多由教师预设问题推进,学生自主提问率不足。反观成功案例,北京某校在《轴对称与平移》单元中,采用“学生出题 - 小组互评 - 教师点评”模式,学生需设计包含图形变换的实际问题,其他小组通过操作验证解答,教师仅在关键节点提供脚手架支持。这种转型对教师课堂驾驭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部分教师因担心教学进度而回归“讲授 - 练习”旧模式。
(四)技术赋能与资源整合的双重挑战
数字技术为一体化课堂提供新可能,但应用水平参差不齐。杭州某校利用智能平台开发“动态评价系统”,学生在完成《三位数乘两位数》竖式计算任务时,系统实时记录计算步骤、错误类型及修正轨迹,生成个性化学习报告;而中西部部分学校仍依赖纸质任务单,评价数据需人工录入分析,效率低下。此外,资源整合难题制约一体化深度推进,例如在《多边形面积》单元中,教师需协调教材例题、生活素材与数字资源,教师反映缺乏跨学科案例库,导致“数学 + 科学”“数学 + 美术”等融合项目难以落地。这种技术代差与资源壁垒,正成为制约一体化课堂均衡发展的核心因素。
二、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课堂特点
(一)目标导向的素养融合性
新课标强调以核心素养统领教学,小学数学课堂呈现出“知识 -能力 - 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深度融合。例如,在《平均数》单元教学中,教师不再局限于算法训练,而是设计“班级运动会成绩分析”项目,学生需通过收集数据、计算平均数、对比不同项目成绩等环节,同步达成“数据意识”“应用意识”与“理性精神”的素养目标。课堂评价紧扣目标设计,既关注学生能否正确计算平均数(知识维度),也考察其选择数据方法的合理性(能力维度),更通过小组讨论评估其对“公平性”的理解(价值观维度)。这种目标导向使教学从“碎片化知识传递”转向“系统性素养培育”,但要求教师具备精准解读课标、分解素养指标的能力,避免目标泛化或割裂。
(二)情境驱动的任务真实性
一体化课堂以真实情境为载体,将数学问题嵌入生活场景,增强学习的意义感。如《比例的应用》教学中,教师创设“校园地图绘制”任务,学生需通过实地测量、比例换算、误差调整等步骤完成地图制作。在此过程中,课堂评价贯穿始终:教师通过观察学生测量工具的选择(如卷尺还是步测),评估其“量感”发展;通过分析地图标注的合理性,考察“几何直观”水平;通过小组汇报中的数学语言运用,判断“符号意识”达成度。真实情境不仅激发学习兴趣,更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主动建构知识,但需注意情境的“数学化”程度,避免因过度追求生活化而削弱数学本质。
(三)评价嵌入的过程动态性
评价不再局限于课后测验,而是成为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多边形面积》单元中,教师采用“三阶评价法”:课前通过“前置任务单”了解学生已有经验(如对图形分割的认知);课中利用“课堂观察表”记录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策略多样性;课后通过“单元反思日志”引导学生总结“转化思想”的应用。这种动态评价使教师能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例如发现学生普遍在梯形面积推导中存在困难时,立即补充“拼割法”的直观演示。同时,学生通过评价反馈明确学习进阶方向,形成“学习 - 评价 - 改进”的良性循环,但对教师的课堂观察能力与数据分析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四)技术赋能的互动生成性
数字技术为一体化课堂提供交互支持,促进师生、生生深度对话。例如,在《统计与概率》单元中,教师使用智能平台开展“班级零花钱使用情况”调查,学生实时上传数据,系统自动生成条形图、扇形图,并标注异常值。小组讨论时,学生可通过平台标注图表中的关键信息,提出“为什么零食支出占比最高”等问题,教师则截取典型发言生成“思维可视化”板书。技术工具不仅提升评价效率,更通过数据追踪、互动留痕等功能,支持个性化学习路径设计。如某平台根据学生答题正确率与用时,自动推送分层练习题,使评价从“结果判断”转向“过程支持”。但需警惕技术滥用导致“人机互动”替代“人际互动”,保持数学课堂的思维温度。
三、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构建策略
(一)目标导向下的精准化设计
新课标以核心素养为纲,要求小学数学教学从“知识传递”转向“素养培育”,这需要教师将抽象的素养目标转化为具体、可观测的学习行为。以人教版三年级《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计算》单元为例,教师可基于“量感”“几何直观”“应用意识”等核心素养,设计分层目标体系:基础层聚焦公式推导过程,要求学生通过拼摆学具(如 1 平方厘米小正方形)理解“面积 Σ=Σ 长 × 宽”的本质,教师通过观察学生操作步骤的规范性(如是否完整覆盖图形、计数方法是否准确)评估其“量感”发展;提升层强调知识迁移,设置“计算教室地面瓷砖数量”任务,学生需测量长、宽并换算单位,教师根据其单位选择的合理性、计算过程的条理性判断“应用意识”达成度;拓展层鼓励创新实践,布置“校园绿化区域面积优化方案”项目,学生需结合植物生长需求设计布局,教师通过分析其方案的科学性(如间距计算是否符合植物特性)和美观性(如图形组合是否协调)评价“几何直观”与“模型思想”的融合。课堂实施中,教师采用“目标 - 活动 - 证据”对应表,动态记录学生表现,如某生在拼摆学具时主动发现“长方形长边摆 5 个、宽边摆 3 个,总面积就是 15 个”,教师据此标注其已达成“理解面积本质”目标。
(二)情境浸润中的真实性任务
真实情境是连接数学与生活的重要桥梁,它能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在五年级《统计与概率》单元中,教师创设“校园午餐营养搭配调查”项目,将统计知识嵌入健康饮食场景。学生需经历完整的数据处理流程:首先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班级同学的午餐偏好(如主食、蔬菜、肉类的选择),运用“正字统计法”整理数据;接着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设计扇形统计图,标注各类食物占比(如谷薯类占 30% 、蔬菜水果占 40% 等);最后运用概率模型预测不同搭配的受欢迎程度(如“若增加水果种类,选择率可能提升 20% ”)。评价环节采用“三阶反馈法”:教师观察数据收集方法的科学性(如是否随机抽样、问卷设计是否合理),小组互评图表设计的直观性(如颜色区分是否清晰、关键信息是否突出),学生自评分析结论的合理性(如“为什么蔬菜占比最高但选择率较低”)。
(三)技术赋能下的动态化评价
数字技术为教学评价提供了实时、精准的支持,使教师能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在四年级《小数乘法》教学中,教师利用智能平台开展“超市购物预算”项目,学生上传购物清单后,系统自动生成价格计算表,并标注错误步骤。例如,某生将“ 3.5×2.8 ”误算为 9.8,系统通过动画演示分解计算过程:先按整数乘法计算 35×28=980 ,再根据因数中小数位数(共两位)确定小数点位置,最终结果为 9.80(可简写为 9.8),同时提示“若结果与实际不符,需检查因数位数是否正确”。教师根据平台生成的“错误类型分布图”(如 30% 的学生混淆小数点位置、 25% 的学生进位错误),针对性地设计分层练习:对算法混淆者推送“拆分法”微课(如将3.5 拆分为3+0.5 ,分别与 2.8 相乘再相加),对进位错误者提供“错题本”强化训练(如连续计算 5 道进位题并记录用时)。此外,平台还支持“过程性数据追踪”,如某生在首次计算中用时3 分钟且错误 2 次,经过微课学习和错题练习后,第二次计算用时缩短至 1.5 分钟且无错误,系统自动生成“学习进阶曲线”,教师据此调整教学节奏。
(四)跨学科融合中的综合性实践
新课标倡导打破学科壁垒,通过跨学科融合培养综合素养。在六年级《比例的应用》单元中,教师联合科学课开展“校园树木高度测量”项目,将数学比例与科学观察、美术绘图有机结合。学生需运用“相似三角形”原理设计测量方案:首先在阳光下测量树影长度,同时用直尺测量同一时间自身身高与影长,通过“身高: 影长 Σ=Σ 树高 : 树影长”的比例关系计算树木高度;接着结合科学课学习的“植物向光性”知识,选择树木北侧(光照均匀)作为测量点,减少误差;最后用美术课学到的比例尺绘图技巧,将测量数据转化为 1:100 的校园平面图,标注树木位置与高度。评价采用“跨学科量规”,从三个维度打分:数学维度考察比例计算的准确性(如是否正确建立等式、计算过程有无错误);科学维度评估方法的合理性(如测量时间是否统一、工具选择是否恰当);美术维度关注图纸的规范性(如比例尺标注是否清晰、图例说明是否完整)。某班项目展示中,学生不仅准确测出树木高度为8.5米,还能解释“阴天测量可避免阳光直射导致影长虚增”,并建议“定期测量记录树木生长数据”,体现跨学科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
(五)文化浸润中的价值观培育
数学教育不仅是知识传授,更是文化传承与价值观引导的重要载体。在三年级《轴对称与平移》单元中,教师结合非遗文化设计“剪纸艺术中的数学”项目,将传统文化与几何知识深度融合。学生首先观察传统剪纸作品(如“双喜”“蝴蝶”),分析其轴对称特征(如对称轴数量、对应点关系),并用数学语言描述:“这张剪纸有 2 条对称轴,左右两部分完全重合。”接着运用平移原理设计现代图案:将基本图形(如三角形、圆形)通过上下、左右平移组合成“雪花”“窗花”等新造型,体会“平移不改变图形形状和大小”的性质。评价环节采用“双维度量规”:数学维度关注图形绘制的准确性(如对称轴标注是否正确、平移步骤是否清晰);文化维度强调对文化符号的理解(如能否解释图案中的吉祥寓意)。例如,某生在作品中融入“牡丹”元素,并解释:“牡丹是中国的国花,象征富贵吉祥,对称剪裁体现和谐美,平移重复的图案像花瓣层层绽放。”教师通过“文化内涵阐释”维度给予高分,并鼓励学生将作品赠予社区老人,传递“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
结语
“教—学—评”一体化课堂的构建,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数学专业知识,还要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能够灵活运用各种评价工具和技术手段,设计出富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学习任务。同时,教师还需要具备跨学科教学的能力和文化传承的意识,能够引导学生从多学科的角度认识数学、理解数学,感受数学与文化的紧密联系。
参考文献
[1] 谢丹凤 .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构建策略 [J]. 亚太教育 ,2025,(03):88-90.
[2] 赖文慧.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课堂的构建[J]. 华夏教师 ,2024,(32):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