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二十四节气农事体验:幼儿园传统文化劳动启蒙的实践路径

作者

邹媛媛

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保育院 333100

近年来,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政策文件的相继出台,幼儿教育被赋予了更多文化传承与劳动教育的任务。与此同时,劳动教育进入新课程体系,传统文化元素则在儿童教育中的比重不断提升。作为中华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二十四节气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农业知识和气候变化规律,更凝结了中国人顺应自然、勤劳耕作的生活智慧。将这一文化符号与幼儿的生活实践结合,有助于实现传统文化与劳动教育的双重目标,具有深远的教育价值与现实意义。

然而,目前幼儿园中以“节气”为核心设计的课程大多停留于知识讲解和简单美术活动层面,缺乏与真实劳动情境的融合。幼儿对节气的理解往往碎片化、形式化,难以形成真实的生活体验。因此,亟需以更具沉浸感、操作性和生活性的方式,将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转化为适合幼儿发展的劳动启蒙路径,激发其主动感知、亲身参与与文化认同的情感。

一、二十四节气的劳动教育价值分析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依据太阳周年运动规律总结出的时间体系,与农事活动密切相关,具有显著的地域性、季节性与实践性特征。节气如“惊蛰”对应春耕起始,“芒种”象征插秧繁忙,“白露”暗示收割临近,皆可为劳动启蒙活动提供真实情境和实践范式。对于幼儿而言,劳动教育不应仅是技能传授,而应着眼于其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和劳动精神的早期培育。二十四节气所营造的季节性农事节奏,恰好契合幼儿以生活为中心的认知特征。

二、节气农事体验活动的实践案例分析

以 S 市 Y 幼儿园的“节气农事体验”课程为例,园方依托自建的生态种植园区,将“二十四节气”划分为六个主题单元,分别围绕春播、春耕、夏管、秋收、冬藏与年节整理展开。在教学实践中,每一节气节点都设计了与之对应的农事活动,并结合绘本阅读、亲子互动、区域游戏等形式,构建了富有操作性与体验性的课程体系。

在“立春”节气,该园组织幼儿进行“豆子种子观察”活动。教师提前准备红豆、绿豆、黄豆等多种豆类种子,引导幼儿观察其形状、颜色与大小差异,并借助湿纸巾和透明杯开展发芽实验。过程中教师并未直接讲授知识,而是以“你发现了什么?”“你猜猜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等问题,引导幼儿自主观察、记录与推测。活动一周后,孩子们兴奋地观察到豆芽的变化,不仅形成了基本的种植意识,也建立起对节气变暖、春回大地的直观感知。

“芒种”节气则对应“插秧体验”活动。在家长的协助下,教师在园区水池中搭建小型稻田,带领孩子换上雨靴、卷起裤腿,学习传统插秧动作。活动中,教师特别强调弯腰、对齐、用力适中等动作要领,同时让孩子们体验泥水中行动的困难与秧苗下沉的挑战。虽有部分幼儿在活动初期表现出畏惧和抵触情绪,但在教师和同伴的鼓励下,多数孩子成功完成了插秧任务,体验到劳动的艰辛与成就感。

在“霜降”节气,教师设计了“红薯收获节”活动。活动前一周,幼儿园提前与家长沟通,邀请他们一同参与收挖工作。当日,孩子们在家长陪伴下前往园区红薯地,挥舞着小铲子、兴奋地挖掘土壤。当红薯被拽出泥土、露出圆滚身体的瞬间,孩子们表现出极大的满足感。教师顺势组织孩子们清洗红薯、称重、绘图记录,并在课后延伸开展“红薯美食分享会”,让劳动成果转化为集体的文化体验。

三、节气农事劳动启蒙的课程实施策略

从上述实践可见,将二十四节气嵌入幼儿园劳动教育,并非简单的文化展示或趣味活动,而是需要系统化的课程构建与多维度的教学支持。

在课程设计上,应遵循“节气—农事—感知—表达”的逻辑路径。每一节气的劳动主题应立足于自然季节变化与幼儿生活经验的结合,设计具有动手性、过程性的活动。同时,可通过图画书、儿歌、民谣等文化载体,拓展幼儿对节气背景的理解,促进认知与情感的协同发展。

在教学组织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与支持作用,不仅要关注操作技巧的示范,更应重视观察、倾听与提问,引导幼儿发现劳动过程中的问题、提出假设与解决策略。通过结构性引导与非结构性探索的有机结合,提升幼儿的自主性与探究力。

在家园协同方面,节气劳动活动为家庭参与教育提供了天然契机。幼儿园可通过“亲子农事日”“节气观察记录册”“家庭种植任务单”等形式,延伸园内体验至家庭空间,实现文化传承的双向互促。

四、幼儿发展成效与教育启示

从实践回访与教师观察反馈来看,参与节气农事体验的幼儿在多个发展维度上表现出积极变化。一是在动手能力与身体协调方面,幼儿通过播种、插秧、采收等活动,提升了动作的精准性与身体的灵活度;二是在观察与表达能力上,幼儿逐渐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季节变迁、植物生长与劳动过程;三是在劳动态度方面,幼儿对“干活”的认识从“好玩”转向“有意义”,出现了主动承担小任务、坚持完成劳动环节等行为倾向。

结语

在幼儿教育强调本土文化与综合素养并重的今天,二十四节气农事体验为劳动教育与文化传承提供了有机结合的可能性。通过合理设计与科学实施,节气劳动不仅成为幼儿认知自然、尊重劳动的重要路径,更推动了幼儿园课程与本土文化的深度融合。未来,可进一步拓展节气资源在区域课程、园本文化建设与跨学科整合中的应用,不断丰富幼儿对“劳动”与“文化”的真实理解与内在认同。

参考文献

[1] 张祎霄 . 幼儿园劳动教育实施现状与优化策略 [D]. 河南科技学院 ,2025.

[2] 宋文潇 . 劳动启蒙,让幼儿园劳动教育走向生活 [J]. 当代家庭教育 ,2025,(07):78-80.

[3] 蔡兰珊 . 浅谈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实施策略 [J]. 安徽教育科研 ,2025,(04):1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