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陈光彩

重庆市黔江区五里镇中心小学校 409000

一、数学核心素养与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关联

数学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必备能力与品质,涵盖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及数据分析等多个维度。数学运算作为核心素养的关键构成要素,与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紧密相关。在计算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需掌握基础的计算方法与技能,更应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计算过程中,提升数学建模与数据分析能力;在多样化的计算练习中,发展数学抽象与直观想象能力。因此,从核心素养的视角审视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其目标已超越了单纯技能的传授,而是以计算为载体,促进学生综合能力与品格的全面提升。

二、当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结果而轻视过程,忽略算理理解

在传统的计算教学中,部分教师过分强调计算结果的正确性,投入大量时间于机械重复的计算练习,而对计算过程中的算理讲解重视不足。学生往往仅记忆计算法则,缺乏对算理的深入理解,导致在面对变式题目时易出错,难以形成真正的计算能力,更不利于逻辑推理等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兴趣缺失

许多教师在计算教学中仍采用“讲解—示范—练习”的传统模式,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和趣味性。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接受状态,难以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对计算学习的兴趣逐渐降低,这与核心素养所倡导的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理念相悖。

(三)与实际生活脱节,应用能力不足

计算教学往往局限于课本上的例题和习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不够紧密。学生虽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技能,但在面对实际生活中的计算问题时,却不知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无法将计算能力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不利于数学建模等核心素养的发展。

(四)评价方式单一,忽视核心素养

当前对学生计算能力的评价主要以考试成绩和计算正确率为标准,评价方式过于单一。这种评价方式仅关注学生的计算结果,忽视了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思维方式、学习态度等核心素养方面的表现,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发展潜力。

三、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

(一)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应用意识

核心素养强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因此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其应用意识。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时,教师可以创设“超市购物”的情境:“小明去超市买文具,一个书包 35 元,一个文具盒 18 元,小明一共需要付多少钱?”通过这样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计算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激发其学习兴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进行计算,还要思考如何将所学的计算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境中,从而提升其应用能力。

(二)注重算理教学,发展逻辑思维

算理是计算的依据,只有让学生理解算理,才能真正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灵活性和准确性。在核心素养视角下,教师应注重算理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理解算理,发展其逻辑思维能力。

以“两位数乘一位数”为例,在教学 23×3 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摆小棒的方式理解算理:先摆 2 捆(每捆 10 根)和 3 根小棒,表示23,再摆这样的2 份,一共是3 份。学生通过观察可以发现,3 个3 根是 9 根,3 个 2 捆是 6 捆(60 根),一共是 69 根。然后引导学生将摆小棒的过程转化为竖式计算,理解每一步计算的道理:先用 3 乘23 个位上的 3,得 9,再用 3 乘 23 十位上的 2,得 6 个十,即 60,最后将 9 和 60 相加得 69。通过这样的过程,让学生不仅知道 23×3=69 ,还明白为什么这样算,从而理解算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分析、推理等思维活动,其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和发展。

(三)多样化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学习、游戏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计算,培养其主动学习能力。

例如,在进行计算练习时,教师可以组织“计算接龙”游戏: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第一个学生完成一道计算题目后,将答案告诉第二个学生,第二个学生根据前一个学生的答案完成下一道相关的计算题目,以此类推。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在竞争和合作中进行计算练习,不仅可以提高其计算速度和准确性,还能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和主动学习的意识。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动画、视频等形式展示计算过程和算理,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形象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计算知识,激发其学习兴趣。

(四)加强与生活联系,提升解决问题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应加强计算与生活的联系,设计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计算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后,教师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请同学们回家后和家长一起去超市购物,记录下所买商品的价格,并计算出总价和找零。”通过这样的作业,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小数加减法知识,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收集信息、分析问题、进行计算,从而提升其数据分析和数学建模等核心素养。

四、结论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融入计算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注重算理教学、多样化教学方法、加强与生活联系和改革评价方式等策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还能培养其应用意识、逻辑思维、数据分析等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计算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制定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案,让计算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黄炯辉。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分析 [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 ( 教师版 ),2017,000(041):25,30.

[2] 王小霞。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生数学运算能力培养策略 [J]. 甘肃教育,2020(6):118.

[3] 石伶俐。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J]. 数学大世界( 上旬 ),2017,000(00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