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罗瑾
浙江台州温岭城南中学
一、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价值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其价值体现在对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核心素养的全面培育,既契合初中生的认知发展需求,又回应了语文教育的本质目标。从语言能力发展来看,这种教学方式超越了传统的字词句分析,引导学生在文本解读中积累语言素材、掌握表达规律,如通过分析记叙文的叙事节奏,学习语言的详略安排技巧,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从思维品质培育角度,阅读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思维训练载体,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学生需进行概括、推理、批判等思维活动,如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文本对同一主题的表达差异,发展逻辑思维与辩证思维能力。从审美与文化层面,核心素养导向的阅读教学注重引导学生感受文本的语言美、情感美与文化内涵,如体会古典诗词的意境之美,理解现代文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在审美体验中增强文化认同感与传承意识。此外,这种教学方式能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学习,掌握自主阅读的方法与策略,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真正实现 “教是为了不教” 的教育理念。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原则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需遵循整体性、情境性、实践性与发展性原则,确保教学过程与素养培育目标的一致性。整体性原则要求阅读教学将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素养目标视为有机整体,避免单一维度的割裂训练,如在解读小说时,既要分析人物形象的语言塑造技巧(语言建构),又要探究人物行为背后的逻辑(思维发展),同时感受作品的人文关怀(文化传承),实现多素养的协同发展。情境性原则强调将阅读置于具体的语言情境与生活语境中,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理解文本意义,如结合历史背景理解文言文的时代内涵,联系生活经验体会现代文的情感表达,使文本解读从 “抽象分析” 转向 “情境体验”,增强对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实践性原则注重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提升素养,通过多样化的阅读活动,如文本批注、小组讨论、创意改写等,让学生在 “读 — 思 — 说 — 写” 的过程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将素养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实践能力。发展性原则要求阅读教学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发展需求,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素养发展水平,设计由浅入深的阅读任务,如七年级侧重整体感知与信息提取,九年级侧重批判性解读与创意表达,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素养提升。
三、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施路径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施,需遵循 “文本解读 —素养聚焦 — 活动设计 — 评价反馈” 的路径,实现从文本到素养的有机转化。文本解读环节是基础,教师需深入挖掘文本蕴含的素养要素,如分析散文的语言特点可关联 “语言建构与运用”,探究议论文的论证逻辑可聚焦 “思维发展与提升”,为素养培育找准切入点。素养聚焦环节需明确每篇文本或单元阅读的核心素养目标,如在古代诗歌单元中,将 “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作为核心目标,避免目标模糊导致的素养培育泛化。活动设计是实施的关键,需围绕素养目标设计多样化的阅读活动,如为培养批判性思维,可开展 “文本质疑与补充” 活动,引导学生对文本的观点或表达提出不同看法并说明理由;为提升文化理解能力,可组织 “文本与文化” 探究活动,挖掘文本中的文化符号并分析其内涵。评价反馈环节需体现素养导向,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如通过阅读笔记评估学生的语言积累与思维过程,通过课堂展示判断学生的审美体验与文化感悟,既关注阅读结果,更重视素养发展的过程,确保评价与素养目标形成呼应。
四、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保障机制
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实施,需构建 “教师引领 — 资源支撑 — 课程整合” 的保障机制,为素养培育提供持续支持。教师引领是核心保障,要求教师具备深厚的语文素养与素养导向的教学理念,能准确把握文本的素养要素,设计有效的阅读活动,如引导学生从文化视角解读文本时,教师自身需有扎实的文化知识储备。学校可通过专题培训、教研活动等方式提升教师能力,如开展 “核心素养与文本解读” 工作坊,分享素养导向的教学案例与方法。资源支撑机制需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包括不同体裁、不同主题的文本材料(如经典名著、时文佳作、文化随笔等)、多媒体资源(如与文本相关的影像资料、音频朗诵等)及实践资源(如博物馆、文化馆等校外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阅读体验,丰富素养培育的载体。课程整合机制需将阅读教学与其他语文教学环节及跨学科内容有机融合,如将阅读教学与写作、口语交际结合,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表达,在表达中深化阅读理解;与历史、艺术等学科结合,拓宽阅读的文化视野,使核心素养的培育贯穿于语文学习的全过程。
五、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存问题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针对性提出优化策略以提升素养培育效果。现存问题主要包括:一是素养目标虚化,部分教师将核心素养简单等同于知识目标,在教学中虽提及素养但缺乏具体的落实路径,如仅要求学生 “培养批判性思维” 却不设计相应的思维训练活动;二是文本解读表面化,过度关注答题技巧而忽视文本的素养价值,如对散文的教学停留在段落划分与中心思想概括,未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美与情感美;三是教学方法单一,仍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缺乏自主探究与体验的机会,难以真正发展思维与审美素养;四是评价体系滞后,仍以纸笔测试的分数作为主要评价标准,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水平。
六、结论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其价值在于通过系统性的教学设计,将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素养的培育融入阅读过程,实现语文教学从 “知识本位” 向 “素养本位” 的转变。在实践中,需遵循整体性、情境性、实践性与发展性的教学原则,通过 “文本解读 — 素养聚焦 — 活动设计 — 评价反馈” 的路径实施,并依托教师引领、资源支撑、课程整合的保障机制确保效果。尽管当前存在素养目标虚化、解读表面化等问题,但通过细化目标、深化解读、丰富方法与完善评价等策略,可逐步提升素养培育的实效。未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进一步探索核心素养落地的具体路径,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素养发展的重要载体,助力学生成长为具有深厚语文素养与健全人格的人。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温儒敏。语文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 [J]. 课程·教材·教法,2016(03):3-9.
[3] 王宁。语文核心素养与语文课程的特质 [J]. 全球教育展望,2016(05):6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