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新时代中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路径研究

作者

龚兰 周文金

攀枝花市实验学校 617000

一、引言

新时代对中小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价值观形成、人格塑造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提升起着关键作用。然而,长期以来,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相互分离的现象,未能充分发挥二者协同育人的功能。因此,探索新时代中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理论基础与实践需求

德育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其理论基础主要源于哲学、伦理学和政治学等学科,强调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传承与维护。心理健康教育则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情绪管理和人格发展,以心理学、教育学、生理学和医学等学科为基础,注重满足个体基本心理需求,维护心理平衡与和谐。从教育目标来看,二者都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德育为学生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心理健康教育则为学生提供心理支持,保障其健康成长。

在实际教育场景中,学生面临着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等诸多挑战,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而心理问题又往往与品德行为问题相互交织。例如,部分学生因学习压力过大产生焦虑情绪,进而表现出厌学、逃学等不良行为;一些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心理障碍,导致与同学关系紧张,影响班级和谐氛围。因此,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能够更好地应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复杂问题,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三、课程建设层面的融合路径

(一)开发融合课程

学校应打破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界限,开发具有融合性的校本课程。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将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等德育内容与心理健康知识、情绪调节方法、自我认知训练等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结合。例如,在讲述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时,融入对国家发展历程中人们心理状态的变迁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国家发展与个人心理成长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与民族自豪感,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心理韧性。

(二)学科渗透融合

除了专门的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其他学科教学也应成为融合的重要阵地。各学科教师可根据学科特点,挖掘其中蕴含的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元素,进行有机渗透。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文学作品赏析,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情感世界和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道德判断能力;在数学教学中,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坚韧品质;在体育教学中,通过团队运动项目,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同时释放学习压力,促进身心健康。

四、活动开展层面的融合路径

(一)主题班会融合

主题班会是学校开展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活动形式。班主任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需求,设计具有融合性的主题班会。例如,针对初中生青春期心理变化和人际交往问题,开展“青春期的友谊与成长”主题班会。在班会中,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青春期的心理特点,学会处理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同时渗透尊重、包容、友爱等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社会交往能力。

(二)校园文化建设融合

校园文化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可通过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例如,在校园内设置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栏,展示优秀道德模范事迹和心理健康知识;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文化艺术节、体育运动会、心理健康周等,在活动中融入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在文化艺术节中,通过文艺表演、书画展览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同时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在心理健康周中,开展心理讲座、心理测评、心理拓展训练等活动,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五、师资队伍建设层面的融合路径

(一)提升教师融合意识与能力

教师是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关键实施者。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对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重要性的认识,使教师掌握融合的方法和技巧。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工作坊、研讨会等形式,邀请专家学者为教师进行培训,分享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同时,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实践探索,不断总结经验,提升融合教学的能力。

(二)组建专业融合团队

学校可组建由德育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班主任等组成的融合教育团队。团队成员之间加强沟通与协作,共同制定融合教育计划,开展融合教育活动。例如,在处理学生心理问题与品德行为问题时,融合教育团队可共同进行评估和分析,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从心理辅导和品德教育两个角度入手,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六、家校社协同层面的融合路径

(一)加强家校沟通与合作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家长的教育观念和行为对学生的影响深远。学校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建立定期的家校沟通机制,如家长会、家访、家长学校等。通过这些渠道,向家长宣传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传授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技巧,引导家长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品德发展。同时,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和需求,与家长共同制定教育计划,形成家校教育合力。

(二)整合社会资源

社会是学生成长的大课堂,蕴含着丰富的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学校应积极整合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教育平台。例如,与社区合作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同时锻炼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与心理咨询机构、公益组织等建立合作关系,邀请专业人士为学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和心理咨询服务,拓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渠道。

七、结论

新时代中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在课程建设、活动开展、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家校社协同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能够打破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壁垒,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这种融合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还能够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推动新时代中小学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应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融合路径,为学生的成长创造更加良好的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 郑博文 , 齐晗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德育渗透的有效路径探索 [J]. 吉林教育 ,2024,(21):65-67.

[2] 杨俊岭 . 心理学理论下的中小学德育工作 [J]. 科教文汇 ,2023,(15):173-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