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进阶·循环:初中语文写作模型的建构与实践
袁小娟
盐源县中学校
引言
“连续·进阶·循环”初中语文写作模型的建构与实践意义重大。它打破传统写作教学碎片化局限,以连续性引导构建完整写作脉络,用进阶式设计助力学生能力层层提升,借循环机制强化巩固写作技能。有助于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升写作水平,为语文素养培育与终身发展筑牢根基。
一、初中语文写作模型构建的现状
(一)写作教学缺乏系统性,目标模糊
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里,缺乏系统性、目标模糊的问题较为突出。当下写作教学常呈零散状态,各知识点间缺乏紧密串联,难以形成完整知识架构。教师在教学时,往往未清晰规划不同阶段应达成的写作目标,时而侧重文体知识讲解,时而强调写作技巧训练,导致学生写作学习如无头苍蝇般盲目。长此以往,学生难以构建系统的写作思维,写作水平提升缓慢,无法满足语文素养发展需求。
(二)学生写作思维固化,缺乏创新性
在初中语文写作中,学生写作思维固化、缺乏创新性的现象屡见不鲜。长期以来,受固定写作模式和范例的束缚,许多学生习惯于按照既定套路进行创作,从文章结构到内容选材都缺乏新意。面对写作题目,他们往往难以突破常规思维,提出独特的见解和想法。这种思维定式不仅限制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更使他们的作品千篇一律,难以展现出个性与风采,不利于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三)写作训练脱离实际,缺乏情境化设计
当下初中语文写作训练存在脱离实际、缺乏情境化设计的问题。不少教师在布置写作任务时,多聚焦于抽象的写作要求与技巧训练,较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具体情境。学生面对空洞的题目,常因缺乏真实体验和情感共鸣而无从下笔,只能生搬硬套、胡编乱造。这样的训练难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也无法让他们真正掌握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能力,不利于写作水平的实质性提升。
二、初中语文写作模型的优化策略
(一)构建阶梯式写作目标体系,强化教学系统性
在构建阶梯式写作目标体系以强化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系统性的实践中,以“人物描写”主题教学为例。初一阶段,设定基础目标。教师引导学生从外貌描写入手,让学生观察身边同学的外貌特征,如眼睛、头发、身材等,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绘出来。课堂上开展“猜猜他是谁”活动,学生根据所写外貌描写段落,让大家猜描述的对象,激发兴趣的同时,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外貌描写方法。初二时,提升目标难度。在初一基础上,增加神态与动作描写。布置写作任务“课间十分钟”,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同学们在课间的各种活动,捕捉不同场景下人物的神态和动作,融入外貌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通过小组互评,学生相互学习借鉴,进一步丰富描写手法。初三阶段,综合目标呈现。以“我最敬佩的人”为题,综合运用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多种描写方法,深入刻画人物性格与精神品质。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融入情感,写出有深度、有感染力的文章。教师组织优秀作品展示与交流,让学生相互启发,共同提高。通过这一阶梯式写作目标体系,从基础到综合,逐步引导学生提升写作能力,强化了写作教学的系统性。
(二)融入思维导图与创意训练,激发写作创新力
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融入思维导图与创意训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创新力。以“未来的校园”这一写作主题为例。在写作前,教师先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让学生以“未来的校园”为中心主题,向外发散出多个分支,如校园环境、教学设施、师生互动等。学生们积极思考,在“校园环境”分支下,又延伸出智能花园、四季恒温操场等创意点;“教学设施”分支则有全息投影教室、智能学习桌椅等新奇想法。绘制完思维导图后,开展创意训练活动。教师设置“未来校园一日游”的情境,让学生分组扮演不同角色,如学生、老师、校园管理员等,根据思维导图中的创意点进行角色扮演与对话。在活动中,学生们充分发挥想象,模拟在全息投影教室里上课的奇妙场景,探讨智能花园中植物与学生的互动方式等。经过这样的思维导图绘制与创意训练,学生们写作时思路大开。有的学生描写了智能花园里会根据学生心情变换颜色的花朵,有的学生构想了全息投影教室中能穿越时空的历史课。原本枯燥的写作变得充满乐趣,学生们的作品也充满了创新与个性,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写作创新力。
(三)创设真实写作情境,增强实践性与应用性
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创设真实写作情境能极大增强写作的实践性与应用性。以“为学校社团招新写宣传文案”这一任务为例。学校即将开展社团招新活动,语文教师抓住这一契机,为学生创设了真实的写作情境。教师先带领学生了解学校各个社团的特点、活动内容和招新需求,如摄影社团会组织户外采风、文学社团定期举办读书分享会等。接着,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社团的宣传文案撰写。小组内成员分工合作,有的负责收集社团的精彩活动照片,有的负责采访社团成员获取一手信息,有的则专注于文案的构思与创作。在写作过程中,学生们不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写作,而是真正站在为社团吸引新成员的角度,思考如何突出社团特色、展现社团魅力。文案完成后,各小组将作品张贴在校园的宣传栏,并安排成员在招新现场进行讲解宣传。看到自己的作品吸引了众多同学驻足询问,甚至有同学当场报名加入社团,学生们感受到了写作的实际价值,写作积极性空前高涨。通过这次真实情境下的写作实践,学生们不仅提高了写作能力,还增强了写作的实践性与应用性。
结论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存在缺乏系统性、学生思维固化、训练脱离实际等问题。为突破瓶颈,“连续·进阶·循环”写作模型应运而生。通过构建阶梯式写作目标体系强化教学系统性,以“人物描写”教学为例逐步引导学生提升能力;融入思维导图与创意训练激发创新力,如“未来的校园”主题写作;创设真实写作情境增强实践性与应用性,像为社团招新写宣传文案,助力学生提升写作水平与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宋玉娟 .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读写结合法的应用探讨 [J]. 华夏教师 , 2024,(30): 73-75.
[2] 姚平萍 . 初中语文实用类文体写作教学技巧与备考指导 [J]. 语文教学通讯·D 刊 ( 学术刊 ), 2024,(10): 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