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竞赛导向的中职信息技术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研究

作者

朱凤钢

宜宾市叙州区高场职业技术学校

一、明确竞赛与教育目标的契合点,奠定实践基础

竞赛导向的创新创业教育需首先明确竞赛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在关联,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中职信息技术类专业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备扎实信息技术技能、较强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而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如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互联网 +” 创新创业大赛等,其核心宗旨在于考察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与专业教育目标高度契合。在实践中,需将竞赛的能力要求分解为具体的教育目标,如将竞赛中对 “技术方案设计” 的要求转化为课程中 “项目开发与优化” 的教学目标,将 “商业计划书撰写” 转化为 “市场分析与运营规划” 的培养内容。同时,要避免陷入 “为竞赛而教育” 的误区,明确竞赛是教育的手段而非目的,教育目标应超越竞赛本身,聚焦学生长期发展所需的创新创业素养,如持续学习能力、风险应对能力、社会责任感等。通过厘清二者的契合点,使竞赛活动始终服务于人才培养大局,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奠定清晰的目标基础,确保教育实践不偏离正确方向。

二、构建融合竞赛的课程体系,强化内容支撑

融合竞赛元素的课程体系是竞赛导向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需打破传统学科式课程结构,建立 “基础 + 核心 + 拓展” 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基础模块侧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创新创业通识能力,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创新创业导论、沟通与礼仪等课程,为参与竞赛奠定理论与技能基础;核心模块聚焦竞赛所需的专业技能与创新方法,结合信息技术类专业特点,设置程序设计、网络搭建与运维、数字媒体技术、创新思维训练等课程,融入竞赛真题解析、项目案例分析等内容,提升学生的专业竞争力;拓展模块则针对竞赛中的创业实践环节,开设市场营销基础、电子商务实务、小企业管理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商业思维和运营能力。课程体系的构建需注重 “课赛融合”的深度,将竞赛项目转化为教学项目,将竞赛评价标准融入课程考核要求,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即可接触竞赛内容、积累竞赛经验。同时,课程内容需紧跟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和竞赛命题方向,及时纳入人工智能、大数据应用等新兴技术领域的知识,确保课程体系的先进性与实用性,为学生参与竞赛和未来创新创业实践提供有力的内容支撑。

三、搭建分层竞赛实践平台,拓展能力提升路径

分层递进的竞赛实践平台是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需求、逐步提升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保障。中职信息技术类专业可构建 “班级竞赛 — 校级竞赛 — 市级及以上竞赛” 的三级竞赛平台体系,形成层层递进、螺旋上升的能力培养路径。班级竞赛面向全体学生,以基础性、趣味性项目为主,如简单的程序设计小竞赛、信息技术应用创意赛等,旨在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筛选有潜力的学生进入更高层次的训练;校级竞赛聚焦提升学生的项目实战能力,组织与专业紧密相关的主题竞赛,建立竞赛成果共享机制,将优秀竞赛项目在校园内展示推广,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形成 “以赛促学、以赛促练” 的良好氛围,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持续提升提供多元化路径。

四、组建专兼结合的指导团队,强化师资保障

高质量的指导团队是竞赛导向创新创业教育取得实效的关键,需构建 “专业教师 + 企业导师 + 创业导师” 的专兼结合团队,形成优势互补的指导力量。专业教师负责夯实学生的信息技术专业基础,指导项目的技术开发与实现,他们熟悉课程体系和学生特点,能将竞赛要求与教学内容有效衔接;企业导师来自信息技术相关企业,具备丰富的行业经验和项目实战能力,可指导学生把握技术发展趋势、优化项目的实用性与市场价值,提供真实的行业案例和技术支持;创业导师则侧重培养学生的商业思维和创业技能,指导商业计划书撰写、项目融资、团队管理等内容,帮助学生将技术创新转化为可行的创业方案。团队的组建需建立常态化的协作机制,通过定期研讨、联合备课、共同指导等方式,形成指导合力。同时,要加强指导教师的培训与激励,组织教师参与竞赛指导能力研修班、企业实践锻炼等活动,提升其指导水平;将竞赛指导成果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激发教师的指导积极性。通过构建多元化的指导团队,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指导服务,解决竞赛与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技术、商业、管理等多领域问题,强化师资保障。

五、完善成果转化与评价机制,促进持续发展

成果转化与评价机制是推动竞赛导向创新创业教育闭环发展的重要环节,需建立 “竞赛成果 — 实际应用 — 持续改进” 的转化路径和科学的评价体系。在成果转化方面,对于竞赛中涌现的优秀项目,学校应提供孵化支持,如设立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对接创业基金、联系合作企业等,帮助学生将竞赛项目转化为实际产品或创业实体,确保评价的客观性与专业性。通过完善成果转化与评价机制,使竞赛成果得到有效利用,评价结果切实反映教育成效,形成创新创业教育的良性循环,促进教育实践的持续优化与发展。

总结​

竞赛导向为中职信息技术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清晰的实践路径,通过明确目标契合点、构建融合课程体系、搭建分层竞赛平台、组建专兼指导团队、完善成果转化与评价机制,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升其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素养。在实践过程中,需避免过度功利化的竞赛倾向,始终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平衡竞赛成绩与素养培养的关系。未来,应进一步深化 “课赛融合” 的深度与广度,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协同合作,使竞赛导向的创新创业教育更贴合产业发展需求,为培养更多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信息技术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黄达人。职业教育:实践与思考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2] 汤晓华。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路径研究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5):6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