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大班幼小衔接中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策略
敖旭
攀枝花市西区第一幼儿园
一、课例背景
“双减” 政策强调教育回归本质,在大班幼小衔接阶段,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成为衔接核心。本活动针对当前培养中存在的目标偏离、内容片面、方法单一等问题,结合大班幼儿年龄特点,以 “我的小学准备日记” 为主题,通过生活化、游戏化活动,培养幼儿时间管理、任务执行、物品整理等自我管理能力,助力幼儿平稳过渡到小学。
二、活动目标
认知目标:让幼儿理解自我管理的基本含义,知道整理物品、规划时间是小学生活的重要技能。
技能目标:能独立整理学习用品、制定简单的任务计划,在 15 分钟内专注完成指定任务。
情感目标:体验自主管理的成就感,增强对小学学习生活的适应信心。
三、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幼儿人手一份 “任务清单”(含 “整理书包”“准备文具”“完成涂色任务” 等条目)、模拟书包及学习用品(课本、铅笔盒、水壶等)、简易时钟模型、“小学课堂” 场景布置(课桌、座椅按小学样式摆放)。
经验准备:幼儿已参观过小学,对小学课堂有初步印象。
四、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小学课堂体验日”
教师扮演小学老师,创设 “小学课堂” 情境:“今天我们要体验小学课堂,看看谁能像小学生一样管好自己的物品和时间。” 出示 “任务清单”,引导幼儿讨论:“成为小学生,我们需要做好哪些准备?” 激发幼儿参与兴趣。
(二)任务实施:分层培养自我管理技能
物品整理训练
引导幼儿对照 “任务清单” 第一条 “整理书包”,自主将模拟学习用品分类放入书包:“课本要放在哪里?铅笔盒和水壶怎么放更方便取用?” 教师不直接示范,而是通过提问引导思考,如 “如果课本和零食放在一起,会怎么样?” 让幼儿在实践中总结 “分类摆放”“常用物品放外侧” 等技巧。完成后,幼儿互相检查并修正,强化 “自主检查” 意识。
时间管理体验
结合时钟模型讲解 15 分钟时长:“小学课堂上,我们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现在请大家用 15 分钟完成清单上的‘涂色任务’,看看谁能专注做完。” 教师在旁观察,对分心的幼儿轻声提示:“看看时钟,还剩多少时间?” 鼓励幼儿自我提醒,培养时间观念。
课堂规则践行
在模拟课堂中,强调 “举手发言”“安静听讲” 等规则,通过 “我是小老师” 游戏,让幼儿轮流扮演老师维持纪律,体验规则的重要性。当出现争抢物品等冲突时,引导幼儿说出想法:“你觉得怎样做能让大家都开心?” 培养情绪调控与沟通能力。
(三)分享总结:“我的管理小妙招”
活动结束后,组织幼儿围坐分享:“今天你完成了哪些任务?有什么好方法?” 请幼儿展示整理好的书包,总结 “分类整理”“看时钟规划时间” 等经验。教师发放 “星星贴纸”,针对 “主动尝试”“进步之处”给予具体表扬,如 “你今天自己发现书包拉链没拉好并改正,真是细心的小学生!”
五、活动延伸
家园共育:发放 “家庭任务卡”,请家长配合引导幼儿在家完成“睡前整理书包”“规划周末活动” 等任务,记录幼儿表现并反馈给教师。
区域活动:在 “小学模拟区” 投放更多任务卡(如 “整理课桌”“记录作业”),让幼儿在自主游戏中巩固技能。
六、活动反思
本活动通过情境模拟和实践任务,将自我管理能力培养融入游戏与生活,避免了说教式教学的弊端。幼儿在自主尝试中掌握了物品整理、时间规划的基本方法,但部分幼儿仍依赖教师提醒,需在后续活动中增加 “自我监督” 环节,如让幼儿绘制 “我的进步日记”,记录每日自主完成的任务,进一步强化自主意识。同时,需加强家园沟通,统一培养标准,避免家庭包办代替,形成教育合力。
七、教育启示
在 “双减” 背景下,大班幼小衔接中的自我管理能力培养需立足幼儿主体性,通过真实情境中的任务驱动,让幼儿在 “做中学”“错中学”。教师应转变角色,从 “管理者” 变为 “引导者”,在 “放手” 中给予支持,在 “等待” 中见证成长,真正实现幼小衔接的 “减负” 与 “提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