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的创新实践
谢玲瑛
浙江省临海市临海小学
一、新课标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创新的价值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的创新实践具有多维度价值,既响应教育改革方向,又契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从核心素养培育来看,创新实践将 “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 三维目标融入教学,通过多样化的活动设计,如团队合作类游戏、个性化体能挑战等,让学生在运动中提升技能、养成健康习惯、培养规则意识,实现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突破传统教学中 “重技能轻素养” 的局限。
二、小学体育教学创新的原则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的创新实践需遵循基础性、趣味性、安全性与发展性原则,确保创新方向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基础性原则要求创新实践以提升学生基本运动技能与体质健康为核心,如跑、跳、投等基础动作的训练需贯穿教学,在此基础上拓展特色项目,避免因追求新奇而忽视基础能力的培养,确保学生掌握终身受益的运动技能。趣味性原则强调教学内容与形式的生动性,通过游戏化、情境化的设计激发学生兴趣,如将队列练习转化为 “小兵练兵” 情境,把体能训练融入 “森林寻宝” 游戏,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主动参与运动,符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
三、小学体育教学创新的实践路径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的创新实践路径,需从内容重构、方法革新、评价优化三个维度协同推进。在内容重构上,需构建 “基础 + 特色 + 融合” 的多元化教学内容体系,基础部分聚焦国家课程标准要求的运动技能与体能训练;特色部分结合地域文化与学校资源引入传统体育项目(如舞龙、武术)、新兴运动(如轮滑、平衡车)等;融合部分则将体育与其他学科知识结合,如在 “测量跳远成绩” 中融入数学长度概念,在 “团队接力” 中渗透德育中的合作理念,丰富教学内容的内涵。在方法革新上,需采用情境教学、分层教学、游戏教学等多样化方法,情境教学通过创设 “运动会”“森林探险” 等场景,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完成运动任务;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体能与技能水平设置不同难度的目标,如跳绳项目为基础组设定 “连续跳 10 次”,为进阶组设定 “花样跳绳”;游戏教学则将运动技能训练融入竞争性或合作性游戏,如 “两人三足跑” 训练协调能力、“拔河比赛” 培养团队精神,提升教学的互动性与参与度。在评价优化上,需建立兼顾过程与结果的多元评价体系,除传统的体能测试外,增加 “课堂参与度”“进步幅度”“合作表现” 等维度,如通过 “体育成长档案” 记录学生的运动日记、体能变化、教师评语,采用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结合的方式,使评价成为激励学生进步的工具而非压力。
四、小学体育教学创新的保障机制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创新实践的有效实施,需构建 “师资素养 — 资源配置 — 教研支撑” 的保障机制,为创新实践提供持续支持。师资素养机制是核心,要求小学体育教师具备创新教学设计能力与跨学科整合能力,如掌握新兴运动项目的教学方法、能将健康知识融入体育活动,学校可通过专题培训(如特色项目教学研修、核心素养理念解读)、教研活动(如创新课例研讨)、校外交流(如参观优质学校体育课程)等方式提升教师专业水平。资源配置机制需提供充足的硬件与软件支持,硬件方面包括多样化的运动器材(如多功能游戏垫、安全防护装备)、完善的运动场地(如塑胶跑道、室内运动馆);软件方面涵盖数字教学资源(如运动技能教学视频、体能监测 APP)、校本课程素材(如自编游戏规则、特色项目教材),如为学校配备智能体质监测设备,帮助教师精准掌握学生体能数据,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依据。教研支撑机制需建立常态化的教学研究与交流平台,如以年级组为单位开展 “每周创新教学研讨”,分享成功案例与遇到的问题;成立校级体育教学创新小组,负责开发校本课程、设计特色活动;与其他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跨校教研活动,促进创新经验的共享与推广,确保教学创新的科学性与持续性。
五、小学体育教学创新中的现存问题与优化策略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的创新实践在推进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针对性提出优化策略以提升创新实效。现存问题主要包括:一是创新形式化,部分学校将 “创新” 停留在表面,如仅更换教学名称而未改变实质内容,或盲目引入复杂项目导致学生难以适应;二是资源不均衡,城乡学校在运动器材、师资水平上存在差距,农村学校因条件有限难以开展多样化的创新活动,如缺乏场地无法进行团体球类项目教学;三是安全顾虑制约创新,部分教师因担心学生受伤,不敢尝试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如户外拓展、对抗性游戏等,限制了教学形式的丰富性;四是评价体系滞后,仍以体能测试成绩作为主要评价指标,对学生的运动兴趣、合作精神等素养维度关注不足,难以全面反映创新教学的效果。针对这些问题,优化策略应从四个维度展开:其一,深化创新内涵,引导教师围绕核心素养目标设计创新活动,确保形式服务于内容,如 “趣味接力” 需明确训练协调性与团队合作的目标,避免为创新而创新;其二,推动资源均衡配置,通过政策倾斜、校际帮扶、社会捐赠等方式改善农村学校条件,如组织城镇学校向农村学校捐赠器材、开展线上教研共享资源;其三,建立安全保障体系,制定详细的活动安全预案,加强教师安全防护培训,如学习运动损伤应急处理方法,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适度开展挑战性活动;其四,完善素养导向的评价体系,将 “运动参与度”“健康习惯养成”“体育品德表现” 等纳入评价指标,采用 “过程性观察 + 成长记录 + 多元评价” 的方式,如通过学生的体育日记、课堂表现评分表等,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使评价真正引导教学创新方向。
六、结论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的创新实践,是落实 “健康第一” 教育理念与核心素养培育目标的必然要求,其价值在于通过内容、方法与评价的系统性创新,提升体育教学的吸引力与实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实践中,需遵循基础性、趣味性、安全性与发展性原则,通过内容重构、方法革新、评价优化的路径推进,并依托师资素养、资源配置、教研支撑的保障机制确保效果。尽管存在形式化、资源不均等问题,但通过深化内涵、均衡资源、保障安全、完善评价等策略,可逐步提升创新实践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毛振明。小学体育教学论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