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中的批注技巧与学生学习效果分析

作者

马红莲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五段中心小学,221638

引言

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理解占据关键地位,它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增长见识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思维能力以及文学素养的核心环节。然而,传统阅读理解教学常出现教师主导过多,学生被动接受分析结果的状况,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思考与探究精神,阅读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佳。批注技巧的引入,为这一困境提供了破局之法。批注,即在阅读时,学生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疑问等以符号、文字等形式记录在文章旁。这一过程促使学生主动与文本对话,深入思考,极大提高阅读的参与度与专注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推广批注技巧,契合小学生好奇心强、乐于探索的心理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阅读理解学习效果,为其语文学习与终身发展筑牢根基。

一、小学语文阅读理解中的批注技巧

(一)词句理解批注技巧

在小学语文人教版教材中,从低年级开始就注重词句积累与理解。以一年级下册《春夏秋冬》为例,学生在初次接触这类描绘季节的课文时,可通过简单的符号批注来标记生字词,如用圆圈圈出不认识的字,像“霜”“吹”等,借助拼音和字典标注读音与释义。对于文中优美的词句,如“春风吹,夏雨落,秋霜降,冬雪飘”,可用波浪线划出,在旁边写下自己对这些词句描绘画面的初步感受,如“好像看到了四季不同的天气变化,很有趣”。到了中高年级,学习如五年级上册《落花生》,对于含义深刻的句子“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学生可采用文字批注,从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角度,写下自己对句子的理解,剖析作者借花生表达的做人道理,从而深入理解词句内涵,积累语言素材,为阅读和写作奠定基础。

(二)文意把握批注技巧

随着年级升高,学生需要学会把握文章整体文意。在学习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荷花》时,学生可在阅读过程中,在段落旁用简洁文字概括每段主要内容,如第一段写“去公园看荷花”,第二段写“荷花的各种姿态”等,通过这种概括式批注,理清文章脉络。对于一些结构复杂的文章,如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学生可通过画思维导图式的批注,梳理出大典前、大典进行中、大典结束后的主要场景与事件发展顺序,明晰文章整体架构,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主旨,理解作者围绕开国大典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所传达的情感与意义,提升对文章整体的把控能力,在阅读中学会提炼关键信息,增强阅读理解的逻辑性与条理性。

(三)情感体悟批注技巧

小学语文教材中众多课文蕴含丰富情感,引导学生体悟情感是阅读理解的重要目标。以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为例,学生在阅读时,可对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这一行为进行批注,写下自己对精卫坚韧不拔精神的敬佩之情,如“精卫太勇敢了,面对浩瀚大海,一直坚持填海,这种精神太值得我学习”。在学习五年级下册《军神》时,学生可针对描写刘伯承手术过程中表现的语句,如“病人一声不吭,他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批注自己对刘伯承钢铁般意志的震撼感受,体会作者对刘伯承的赞美之情。通过这类情感体悟批注,学生能更深入走进文本,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加深对文章思想情感的理解,丰富自身情感体验,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二、批注技巧对学生学习效果的积极影响

(一)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运用批注技巧,学生在阅读时不再走马观花,而是深入文本,逐字逐句分析理解。以人教版教材不同年级课文学习为例,从低年级对简单字词、语句的批注理解,到高年级对复杂文章结构、主旨、情感的批注剖析,学生在持续实践中,阅读理解能力逐步提升。在学习二年级上册《黄山奇石》时,学生通过对描写奇石形状词句的批注,能清晰想象出奇石模样,理解课文对黄山奇石奇妙之处的描写。到了高年级学习《狼牙山五壮士》,通过对五壮士战斗过程、言行等方面的批注,深刻理解文章所展现的英雄气概与爱国精神。这种从基础字词理解到复杂情感、主旨把握的能力进阶,体现了批注技巧对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显著作用,使学生能够应对不同难度文本的阅读挑战。

(二)激发思维活力

批注过程是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的过程,能有效激发思维活力。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对文本内容提出疑问、发表见解、进行联想,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例如在学习四年级下册《琥珀》时,学生对于琥珀形成过程这一较为抽象内容,可能会提出“为什么必须是松脂球包裹住苍蝇和蜘蛛才能形成琥珀”等疑问,并通过查阅资料、与同学讨论等方式寻求答案,在旁进行批注。在学习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时,学生读到春节习俗描写,会联想自己家乡春节的场景,写下对比感受。这种在批注中思考、探索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质疑精神、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拓宽思维广度与深度,提升思维品质,为学习其他学科知识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奠定良好思维基础。

(三)培养自主学习习惯

批注技巧促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学生在阅读时,根据自身理解和需求进行批注,不再依赖教师讲解,而是主动获取知识。以人教版教材课后阅读拓展部分为例,学生在自主阅读课外读物时,运用课堂上学到的批注技巧,对好词好句、疑难问题、个人感悟等进行记录。如阅读《格林童话》时,学生对故事中人物形象、情节发展进行批注分析,遇到不理解的词汇主动查阅字典。长期坚持,学生逐渐形成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在没有教师监督的情况下,也能积极主动地进行阅读学习,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使其在未来学习和生活中能够自主探索知识,不断提升自我。

三、总结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中的批注技巧对学生学习效果具有多方面积极影响。通过词句理解、文意把握、情感体悟等批注技巧的运用,学生在学习人教版教材课文过程中,阅读理解能力得以稳步提升,从对基础语言文字的理解上升到对文章深层含义与情感的领悟。同时,批注过程极大激发了学生思维活力,培养了质疑、创新等多种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视角思考问题。此外,批注技巧促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在阅读实践中逐渐摆脱对教师的依赖,主动探索知识,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在未来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进一步重视批注技巧的传授与引导,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多样化教学活动,让学生熟练掌握并运用批注技巧,持续优化阅读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宋淑英 .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理解与表达能力的策略[J]. 启迪与智慧 ( 上 ),2025,(06):35-37.

[2] 郝春芹. 基于认知发展视角提升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教学质量[J].山西教育 ( 教学 ),2025,(05):12-13.

[3] 王秀兰 . 小学语文课堂中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 [J]. 基础教育论坛 ,2025,(S1):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