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情感教育贯穿于高中数学教学的初探
熊彦文
湖北省松滋市第二中学
将情感教育贯穿于高中数学教学中,旨在打破数学枯燥、抽象的刻板印象。通过情感的融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信心和学科认同感。以下是笔者在一线教学中的一些初步探索:
一、建立积极的师生情感联结
1、营造平等的课堂氛围。
教师以包容、鼓励的态度对待学生,允许学生提出“不完美”的想法,减少对错误答案的批评,多关注思维过程,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乡镇高中学生数学基础知识薄弱,初中的一些知识都还没完全明白,刚进高中,数学课多有听不懂的时候,感觉云里雾里。每次考试,数学在各科中都是最差的,150 分的题,平均分只有七八十分,很少有学生超过 100 分,更别说 120 分以上的。看到这种现象,作为教师,切忌在课堂上讲“你们自己看看考了多少分”。如果教师经常这样讲,估计以后你的数学课就没几个学生听了。我对于数学基础不好的学生,经常点他们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即使答错了,我也会鼓励他们,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给大家分享。学生感觉到被老师尊重,学习数学的激情也会不断高涨。
2、个性化互动。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基础薄弱的学生给予耐心指导,对有进步的学生及时肯定,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增强学习安全感。2023 届有个学生数学成绩特别差,平时测验一般只有 40 多分,照这样下去,高考总成绩上本科线,几乎不可能。通过我的耐心指导,她最后高考取得了70 多分的好成绩,过了本科线,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家长高兴,学生自己也挺满意。
二、挖掘数学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元素
1、展现数学的“人文性”。
介绍数学家的探索故事,如祖冲之精确计算圆周率,欧拉在失明后仍坚持研究,高斯八岁发现数学定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背后的坚持与热爱,激发情感共鸣。
2、强调数学的“实用性”。
实际中,处处都会用到数学。我们每月都有月考,考试结束后,要对学生的各科成绩进行统计,再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了解每个学生各科成绩、每个班级的学习情况,这些问题,自然要用到统计学的
知识。通过各种实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的价值感。
三、通过教学活动培养情感品质
1、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协作精神。
例如,高中数学中的立体几何部分,学生感觉知识比较抽象,学起来有些吃力。我们可以让各学习小组分别制作一个立体几何模型。至于各组制作哪一类模型,需要哪些材料,让学生自己去讨论、准备。老师则对各组进行指导。通过制作模型,让学生在分工合作中学会倾听、沟通,体会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2、通过挑战较难任务,提升抗挫折能力。
设置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解题遇阻时不放弃,通过自主思考或求助,突破困境,培养坚韧的学习态度。例如,导数是高中数学中的难点,在高考中常作为压轴题。很多学生面对导数解答题第二问,因为缺少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立马就放弃了。作为老师,要激励学生学会吃苦,要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平时,注重对同类型题的方法总结。只有这样多管齐下,学生的数学能力才会稳步提升。
四、利用评价强化积极情感
1、加大过程性评价
将课堂参与、思考过程、小组贡献等纳入评价体系,而非仅以分数论优劣,让学生感受到努力被认可。例如,我将全班学生分为八个学习小组,每小组的人员搭配均衡(按学习成绩、性别、表现等),对常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评价项目为回答问题的正确率、积极性、创造性,完成作业的质量、数量。表现情况很好、好、一般,分别对应评分 5 分、4 分、3 分。一堂课结束后,统计每个小组的得分情况。每天一统计,每月一评价。结合学生历次考试成绩来看,我们这个评价体系是很有时效性的。
2、鼓励性反馈
评价语言侧重具体进步(如“这次思路比上次更清晰”),避免笼统否定,帮助学生建立“我能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通过以上方式,情感教育能与数学知识教学形成互补,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提升数学学习的综合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