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动促学”:高中音乐课堂中学生参与度提升的路径研究
王君婷
无锡市第一女子中学 江苏 无锡 214002
目前的高中音乐课堂主要靠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很难有机会去沉浸在音乐里去体会音乐的魅力。湘艺版高中音乐鉴赏教科书里配有大量音乐艺术品及其对应的文化资讯,这为“以动促学”的教学策略提供了理想的应用平台。“以动促学”主张以学生的积极参与来激发学习的兴趣,而如何将“以动促学”的教学策略应用于有效提高高中音乐教室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则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它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意义深远。
一、“以动促学”在高中音乐课堂中的意义
(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高中音乐教学氛围之下,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缺乏,容易使得学生对高中音乐学习产生厌烦心理。“以动促学”方法的运用就可以打破这种尴尬的局面,给予学生更多肢体、活动等进行思考的空间 [1]。同时,通过参与或演唱相关音乐交流、表演等活动,使得学生更容易直观感受音乐中的节拍、旋律等内容,加深学生的音乐探索兴趣和好奇心,让原本的枯燥审美过程变得有趣、有吸引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有助于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歌曲本身具有饱满的情感、文化以及艺术表现形式,通过单纯听赏、讲解的形式并不能对学生做到真正的有效理解。而“行动式学习”会鼓励学生主动在活动中发现歌曲的特点,如在表演中发现乐器的效果,在舞蹈创编中感受旋律的特点等等[2]。
(三)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
“以动促学”的方式给学生一个展示和发挥自己多种音乐综合能力的平台,如听觉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创作能力等,他们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运用自身的各种感觉器官去聆听音乐、运用自己所学的理论和技巧去演奏音乐,甚至有可能在此基础上做出自己一些创新性的成果。这种循环往复的互动过程会在无形中培养学生音乐的敏感性,表演充满着自信心,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创意思维,从而全面提升了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能力。
二、“以动促学”提升高中音乐课堂学生参与度的策略
(一)创设情境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在音乐作品相关的情景中创设活动,可以将学生融入音乐的情境里,引起他们参与的欲望,在音乐情境中,设置一些相互交流、启发互动的活动,在活动中将自己的情感融入音乐作品,增强自己与音乐之间的体验和理解,使得学生更加参与。
例如,教学古典舞音乐欣赏课程时可创设“古典舞韵工坊”的情境,教师课前布置学生查找不同古典舞种类的相关资料,课堂教学将教室内的桌椅布置成可以摆放水袖、折扇等道具,播放《阳春白雪》《十面埋伏》等经典音乐片段。教师介绍音乐与舞蹈动作的关系之后将教学区分为“柔和型”“威猛型”“灵动型”三大类,让学生根据对音乐的体会选择落座位置,模仿水袖随音乐摆动、剑舞的雄健步伐,或是敦煌舞的指尖动作,有的学生根据音乐《春江花月夜》设计了月下散步的舞段,有的团队配合音乐《十面埋伏》编排了进攻防守的基本手型动作,课堂充满创意,激发了同学们对古典舞音乐研究的兴趣。
(二)设计实践体验,鼓励学生动手参与
实践体验是“以动促学”的重点内容,使学生主动参与到与音乐相关活动的实践中,将理论学习变为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通过实践进一步直接感知音乐的创作表现过程,并从中发现问题与解决,增强他们对音乐的掌控力,进而提高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度。
例如,在讲解非洲鼓乐欣赏课程时,学生可以从节奏律动创新思维的角度设置实践环节。教师首先播放非洲鼓乐视频,分析鼓点节奏所对应的身体动作(例如快速节奏的鼓声会伴随着跳跃的双脚,较平稳的节奏声伴随的是屈膝摇曳的身体),发放简易打击乐器(塑料桶 + 布料制成),鼓励大家编成小组,依据听出的鼓乐声音节奏,创编出身体的律动节奏。有些小组选择拍打地板或敲击脚背跟随节奏,也有人加入了上扬脖子和甩头、举手拍肩的动作。在不断的实践中,大家发现律动幅度大小决定了节奏强弱的问题,如何做到更好,需要大家不断地修改,创作出自己的节奏。最后每个小组走上台通过千变万化的身体语言来表现自己理解的鼓乐节奏,不只丰富了学生对非洲鼓乐的认知,也练习了学生的协作能力。
(三)借助技术融合,推动学生创新参与
科技发展有机会将新兴技术应用于音乐教育中,为“做中学”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使用一些诸如音乐软件、多媒体工具等科技技术装备来创建起一个创造力的活动,可以使学生在一个新的领域里从事音乐学习活动,并激励其想象和创造性,提高其对音乐课的兴趣,增加他们的参与度。
以电子音乐的欣赏课为例,可以引入运动捕捉设备和电子音乐制作设备。首先由教师演示怎么通过捕捉设备让身体运动变成身体语言投影出来的影像效果,再解释运动幅度、频率和音乐声效的关系。然后让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一部分人做手势表达“暴雨”的感觉—用手快速做旋舞、做出弯曲膝盖的姿势代表海水涨高和浪涌过来,其他一部分人在捕捉设备上把手势变成电子声音效果,调整颜色、节奏等使之吻合。有些组采用了缓慢地伸展手腕及手指的表现方法配合柔和而缓慢电子音效,表达出“雨后天晴”的感觉;有些组则运用大力度激烈且快速的手势和声响表现出声音的能量。借助科技的力量,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结合身体节奏和音乐的制作,共同创造出诸多优秀的作品,这样也就让这节课成为一次充满想象力与创造性的实验课。
结语
综上所述,“以动促学”是调动学生对音乐学习兴趣的有效策略,在湘艺版高中的音乐鉴赏课堂中,通过创设情景式、布置实践性作业、融入科技化等方式,使原本单纯性的音乐听说活动变成了互动性的学习行为,既增强学生对音乐欣赏的认知兴趣,又促进了音乐综合素养的发展。在未来的研究中,学生可以深入探寻上述策略在音乐教学课堂中如何操作与实践,使高中的音乐课堂丰富而有效,实现学生的多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邓君彦 . 高中音乐核心素养的转化 : 目标定位 , 实践困境与突破路径 [J]. 课堂内外(高中版),2024(15):118-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