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何一东 何志良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湟里中心小学
引言
开展“巧用画图思维解决小学数学应用题的策略研究”意义重大。画图思维能将抽象的应用题转化为直观的图形,符合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特点,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题意、理清数量关系。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准确解题,提升数学成绩,更能培养其逻辑思维、空间想象等能力。同时,该研究为教师教学提供新思路,丰富教学方法,让课堂更生动高效,推动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一、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应用的意义
(一)降低认知难度,促进问题理解
小学数学应用题常因文字抽象、数量关系复杂导致学生理解困难。画图思维通过将文字信息转化为图形符号,直观呈现数量关系与空间结构,帮助学生快速抓住问题本质。例如,在“和倍问题”中,学生通过画线段图区分“两数之和”与“倍数关系”,能迅速定位解题关键;在“行程问题”中,用示意图还原“相向而行”场景,可清晰呈现路程、速度与时间的动态关系。这种直观化策略降低了认知负荷,尤其对抽象思维较弱的学生具有显著辅助作用,使其从“畏难”转向“敢解”。
(二)培养逻辑推理,提升思维品质
画图思维不仅是解题工具,更是思维训练的载体。学生在画图过程中需经历“信息筛选—关系分析—图形建模”的完整过程,这一过程强化了其逻辑推理与结构化思考能力。例如,在解决“分数应用题”时,学生需通过线段图拆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再结合分数运算规则求解,这一过程促进了“直观感知”向“抽象推理”的转化。长期实践表明,善于画图的学生在分析复杂问题时,能更清晰地梳理数量关系,提出有效解题策略,其思维的条理性与严谨性显著提升。
(三)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自信
画图思维将枯燥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可视化的图形游戏,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几何图形题”中,学生通过画示意图探索“拼图面积”或“立体展开图”,在动手操作中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在“盈亏问题”中,用圆圈图或方框图表示“分配差异”,使抽象问题变得生动可感。这种“做中学”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到解题成功的喜悦,逐步建立“我能解”的自信。
二、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一)分步示范线段图,厘清数量关系
教师需通过分步演示引导学生掌握线段图的绘制方法。例如,在解决“甲数比乙数多 15,乙数是甲数的几分之几”这类分数应用题时,教师首先示范画两条线段分别表示甲数和乙数,用不同颜色标注“多出的 15”;接着引导学生观察线段长度关系,发现甲数可拆分为“乙数+15′′ ;最后通过提问“若乙数为 x,甲数如何表示”推动学生建立方程模型。在“工程问题”中,教师用线段图分解“甲乙合作6 天完成,甲单独做需10 天,求乙单独做天数”的题目,通过标注“总工作量”“甲效率”“乙效率”帮助学生理解“合作效率 Σ=Σ 甲效率 + 乙效率”的逻辑。分步示范不仅降低画图难度,更使学生通过图形直观理解“部分与整体”“差量关系”等抽象概念,逐步形成“文字—图形—符号”的转化能力。
(二)运用示意图还原场景,突破空间障碍
针对行程问题、几何问题等涉及空间关系的题型,教师需引导学生用示意图还原实际场景。例如,在“环形跑道相遇问题”中,教师示范画环形跑道示意图,标注甲乙两人起点位置、运动方向及速度,通过动态演示(如用箭头表示运动轨迹)帮助学生理解“同向追及”与“反向相遇”的区别。在“长方形面积变化”问题中,教师要求学生根据“长增加 3 米,面积增加 18 平方米”的条件,先画原始长方形,再画出变化后的图形,通过对比图形面积差异推导出宽为 6 米。示意图将抽象文字转化为可操作的图形模型,使学生能直观分析“路程差”“面积差”等关键信息,避免因空间想象不足导致的解题错误。
(三)设计对比练习,强化图形表征能力
教师需通过对比题组训练学生灵活运用不同图形表征问题。例如,在“鸡兔同笼”问题中,教师同时呈现列表法、假设法与画图法三种解法,要求学生对比三种方法的优劣,并重点练习用圆圈图(○代表头,竖线 | 代表腿)表示数量关系。在“分数乘除法应用题”中,教师设计“甲的 3/4 等于乙的 2/5”与“甲比乙多 3/4”两道对比题,引导学生分别用线段图分析“等量关系”与“差量关系”。对比练习促使学生思考“何时用线段图更清晰”“何时用示意图更直观”,从而根据问题特征选择最优表征方式,提升思维灵活性。
(四)鼓励自主创新图形,深化思维迁移
教师需鼓励学生突破传统图形框架,创造个性化表征方式。例如,在“年龄问题”中,学生可能用“时间轴”标注不同年份的年龄关系,而非拘泥于线段图;在“植树问题”中,学生可能用“树形图”表示间隔与棵数的关系。教师可组织“图形创意大赛”,展示学生用拼图、贴纸甚至实物模型解决“包装盒表面积”问题的案例,引导学生从“模仿画图”转向“主动建模”。自主创新图形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解题兴趣,更促使其深入思考问题本质,例如在“牛吃草问题”中,有学生通过画“草量变化折线图”直观分析“原有草量”“草生长速度”与“牛吃草速度”的关系,体现了图形表征的思维迁移价值。
结语
画图思维作为一种直观、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目、分析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画图方法,鼓励他们大胆尝试、积极创新。同时,我们也要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让画图思维真正成为学生解决数学应用题的得力助手。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学生们一定能够在画图思维的引领下,轻松攻克应用题难关,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 陈旭. 小学数学应用题错题分析及避错策略[J]. 亚太教育,2024,(21):178-181.
[2] 张英祖. 小学高年级数学中运用画图法解决问题的教学实践[J].亚太教育 ,2024,(13):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