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杨伟英

新干县逸夫小学 331300

一、核心素养与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内在关联

核心素养作为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在语文学科中集中体现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大维度。习作教学作为语文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既是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载体,也是检验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场域。传统习作教学常陷入“重技巧轻素养”的误区,导致学生语言空洞、思维固化、情感缺失。核心素养的提出为习作教学指明了方向——从单一的语言训练转向综合素养的培育,通过写作实践促进学生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审美情趣与文化认同的全面提升。

二、语言建构:从积累到运用的动态生成

语言建构是习作教学的基础,但语言积累若脱离实际运用,易陷入机械记忆的窠臼。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语言建构需构建“积累—理解—迁移—创造”的动态链条。首先,语言积累应突破教材局限,引导学生从生活场景、自然观察、社会事件中汲取鲜活素材。例如,教师可设计“生活语言收集本”,鼓励学生记录家庭对话、街头标语、网络热词等,在真实语境中感知语言的生命力。其次,语言理解需与思维训练结合,通过“词句重构”活动,让学生将积累的词汇进行重新组合,在创造中深化对语言规律的理解。如将“春风拂面”改写为“春风轻抚我的脸颊”,通过具象化表达强化语言感知。最后,语言迁移需创设真实写作任务,如撰写校园活动倡议书、设计公益广告语等,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实现语言的内化与外化。

三、思维发展:从模仿到创新的螺旋上升

思维品质是习作教学的核心,但传统教学常忽视思维过程的引导,导致学生写作陷入“套路化”困境。核心素养要求习作教学从“结果导向”转向“过程导向”,通过思维可视化工具与批判性提问,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例如,在写作前引入“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展开联想,将零散素材转化为逻辑框架;在写作中设置“思维追问环节”,如“这个观点是否有反例?”“能否用更生动的比喻表达?”通过持续质疑推动思维深化。此外,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需融入写作评价,改变“教师单向批改”模式,引入同伴互评、小组辩论等机制,让学生在观点碰撞中学会理性分析与辩证表达。例如,针对“是否应该使用手机”的议论文写作,可组织正反方辩论,要求学生在反驳对方观点时提供事实依据与逻辑推理,从而提升思维的严谨性。

四、审美创造:从感知到表达的审美浸润

审美创造是习作教学的升华,但当前教学常因过度强调“规范”而抑制学生的审美个性。核心素养要求习作教学回归“审美本位”,通过多元审美体验与创造性表达,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与艺术表现力。一方面,审美感知需借助经典文本与艺术作品,引导学生从语言节奏、意象选择、情感基调中体会审美特质。例如,通过对比朱自清《春》与老舍《济南的冬天》的景物描写,分析不同作家如何通过语言营造审美意境;另一方面,审美表达需鼓励学生突破常规,在写作中融入个人审美体验。如写作“我的理想家园”时,可允许学生用诗歌、童话、科幻小说等多元体裁表达,甚至结合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进行跨媒介创作。这种开放性的写作任务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更能帮助他们在审美实践中形成独特的审美风格。

五、文化传承:从理解到认同的文化浸润

文化传承是习作教学的深层使命,但当前教学常因文化内容脱离学生生活而流于形式。核心素养要求习作教学构建“文化理解—文化认同—文化传播”的递进链条,通过文化情境创设与文化主题写作,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责任感。首先,文化理解需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切入,如通过“家族故事写作”引导学生挖掘家族历史中的文化记忆,在口述史整理中理解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其次,文化认同需借助跨文化比较,如对比中外节日习俗、神话传说的异同,让学生在对比中深化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最后,文化传播需鼓励学生成为文化使者,通过写作向他人传递文化魅力。例如,撰写“给外国朋友的一封信”,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与内涵,在跨文化交流中增强文化传播意识。

六、教学评价:从单一到多元的素养导向

传统习作评价以“分数”或“等级”为核心,忽视对学生写作过程的关注与核心素养的全面评估。核心素养要求建立“过程性评价 + 表现性评价 + 反思性评价”的多元评价体系。过程性评价需记录学生从素材收集、构思草稿到修改定稿的全过程,通过“写作成长档案袋”呈现学生的进步轨迹;表现性评价需设计真实写作任务,如为校园活动撰写宣传稿、为社区设计公益广告等,在真实情境中评估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反思性评价需引导学生对写作过程进行自我审视,如通过“写作反思日记”记录自己在立意、选材、结构等方面的思考与调整,在反思中提升元认知能力。这种多元评价体系不仅能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更能通过反馈机制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七、教师角色:从主导到引领的素养转型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习作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需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素养培育者”,从“写作规则讲解者”转变为“写作思维引导者”。这要求教师首先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通过持续学习与反思,深化对语言规律、思维方法、审美特质与文化内涵的理解;其次,教师需掌握多元化的教学策略,如情境教学法、项目式学习、跨学科整合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支架;最后,教师需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通过倾听、鼓励与引导,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与创造力。例如,在批改学生作文时,教师可采用“赞美式评语 + 建议式反馈”的模式,先肯定学生的独特视角与生动表达,再针对语言规范、逻辑结构等问题提出改进建议,让学生在感受到尊重与认可的同时明确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1] 安柏全 .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习作大单元教学设计研发策略探究 [J]. 中华活页文选 ( 教师版 ),2025,(07):67-69.

[2] 纪长周 .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策略 [J]. 小学生作文辅导 ( 上旬 ),2025,(03):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