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教学实践
黄慧 苗益然
牙克石市第六小学
引言
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核心在于以学生认知规律为依据,实现各学段的有机衔接。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通过生活化的内容和活动设计,为一体化建设提供了重要起点。从教学实践来看,以《生活离不开规则》《我们神圣的国土》等课例为基础,通过“三阶递进”的目标设计,能让小学的情感培养有效支撑初高中的认知深化;“螺旋上升”的内容链条可避免同一主题的简单重复,使“爱国主义”等核心价值在各学段层层深入;跨学段协同机制通过教师沟通与资源共享,打破了“各自为战”的教学状态;分层设计的实践活动则让学生在连贯的行动中实现价值内化。 本文以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为切入点,从教学目标、内容链条、协同机制、实践活动四个维度,结合具体课例分析一体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构建“三阶递进”的教学目标体系
“三阶递进”的教学目标体系强调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在小学、初中、高中分别实现情感筑基、认知过渡、价值内化的层级提升。这一阶段的目标并非知识传授,而是通过生活体验、榜样学习等方式,让学生在情感共鸣中形成初步的价值判断,如对“爱国”“规则”“责任”等概念的感性理解。
以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生活离不开规则》一课为例,教师围绕“规则与生活”的核心主题,通过“教室游戏乱序体验”活动让学生感受无序的混乱,再展示交通信号灯、图书馆安静标识等生活场景,引导学生发现规则的存在。学生在体验过程中,亲身体验规则对生活的重要性,进而产生“自觉遵守规则”的情感认同。
二、设计“螺旋上升”的教学内容链条
“螺旋上升”的内容链条要求同一核心主题在不同学段呈现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梯度。小学阶段需以生活场景为载体,将抽象的价值观念转化为学生可感知的具体内容;初高中则在此基础上拓展、深化,最终形成系统认知。这种设计既避免了内容重复,又确保了主题的连贯性,使学生在不同学段都能获得与认知水平匹配的学习内容。
以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我们神圣的国土》一课为例,教师从“认识祖国的疆域”切入,通过地图拼图游戏让学生熟悉中国的省级行政区,展示长城、故宫等文化遗产的图片,讲述“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故事。学生在动手操作和故事聆听中,直观感受“祖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萌发对国家的自豪感
三、建立跨学段协同机制
跨学段协同机制是打破教学壁垒的关键,其核心在于通过教师联动、资源互通,确保各学段教学“目标不重复、内容不脱节”。小学教师需了解初高中同主题内容的侧重点;初高中教师也需把握小学阶段的教学基础,使教学更具针对性。这种协同不仅体现在教学设计上,更需通过沟通实现资源共享与经验互补。
以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我们是公民》一课为例,教师在备课时,需明确本课核心是让学生认识“公民身份”的基本含义。通过与初中教师沟通,了解到七年级《公民权利与义务》将系统讲解权利的具体内容和法律依据,因此小学阶段不涉及复杂的法律条文,而是通过“我的身份卡”“公民小剧场”等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公民”的意义。同时,小学教师将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如“未成年人有选举权吗”)反馈给初中教师,为其设计教学难点提供参考。初中教师则将小学的“公民身份”活动案例融入自身教学,通过“对比小学认知与初中知识”的方式,帮助学生实现认知过渡。
四、创新一体化实践活动
一体化实践活动要求围绕同一主题,设计符合各学段学生能力的分层活动,使小学的体验式实践、初中的探究式实践与高中的研究式实践形成连贯体系。小学阶段的实践需注重“做中学”,让学生在行动中深化情感。
以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我们的公共生活》一课为例,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班级公物小管家”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负责管理教室的图书角、卫生工具等,记录“公物使用日志”。学生在整理图书、维修破损课桌的过程中,体会“维护公共利益”的责任,形成“爱集体、负责任”的行为习惯。
结束语
总而言之,需进一步强化小学与初高中教材内容的对标分析,如明确小学“规则教育”与初中“法治知识”、高中“法理分析”的具体衔接点,同时推动教师跨学段教研常态化,让小学教师更清晰初高中的教学需求,初高中教师更精准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唯有如此,才能充分发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基础作用,构建起贯穿中小学的思政育人体系,真正实现立德树人。
参考文献
[1] 邱静 . 一体化视域下大中小学思政课“四位一体”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J]. 大众文艺 , 2025,(10): 184-186.
[2] 任兴来 . 提升思政课一体化教研机制的整体效能 [J]. 思想政治课教学 , 2025,(05): 86-90.
本成果系内蒙古自治区2024 年度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课题《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文号:2024NGHXX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