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初中语文课堂“微写作” 训练对学生深度表达能力的促进研究

作者

杨光兰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第五中学 652300

传统长篇作文训练因耗时较长、反馈滞后,导致学生易产生畏难情绪,写作沦为完成任务而非真情流感的抒发。而 " 微写作 " 以其篇幅短小、主题聚焦、反馈及时的特点,为破解这一困境提供了新思路。它不仅能够降低写作门槛,更能在有限篇幅内训练学生精准捕捉核心、深度挖掘内涵的能力。

1 搭建思维跳板,激发深度表达

写作实践本质上是思维活动的呈现载体,个体思维的生发土壤则离不开具体情境的滋养。初中阶段学生写作内容常显单薄贫瘠,情感表达时有失真,其深层原因多指向生活经验的匮乏或对特定主题的疏离感。篇幅精炼的微写作形式,凭借其体量优势,天然适配于具体情境的精心营造,能够有效缩短学生进入写作状态的心理距离。实践表明,创设高度贴近学生现实生活且具备真实性的情境至关重要。以“人物描写”教学为例,一项名为“课堂瞬间抓拍”的策略被证明富有成效:教育者利用移动设备捕捉学生听讲时的高度专注、思考时的眉头紧锁、记录时的低头凝神等自然瞬间;这些影像随后被投影呈现,学生从中自主选择一幅画面,运用约一百字的篇幅刻画其中人物的神态特征并推测其心理活动。熟悉的面孔、真实的课堂场景迅速点燃了细致观察的热情与表达的迫切愿望。学生不再满足于诸如“他皱着眉头”的平面化叙述。更多具象的细节被主动捕捉并描绘出来——“眉毛紧紧拧作一团疙瘩”、“目光死死锁定在黑板某处特定位置”。基于这些视觉信息的观察行为,自然地延伸至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合理推想,例如补充“或许正深陷于教师方才抛出的难题之中”。这一从直观观察到内在联想、由表及里的认知推进,标志着写作中思维深化过程的启动。生活场景的即时片段、引发广泛讨论的社会议题、影视作品的精彩节选,均可成为情境创设的宝贵资源。要求学生描写“校园里的春天”时,先行组织其置身校园环境进行实地感知是有效做法:亲眼目睹花朵绽放、青草吐绿,亲耳聆听鸟雀鸣叫,亲手触摸粗糙的树皮纹理,甚至俯身嗅闻雨后泥土的独特气息。

2 解锁写作密码,构建表达框架

缺乏系统化的写作方法训练阻碍了学生深度表达能力的形成。常见困境包括思维难以转化为文字,或冗长叙述缺乏焦点。篇幅有限的微写作提供了突破路径,它将复杂的技巧拆解为可操作的微型步骤。以“细节描写”为例,“五感放大镜”法要求学生在描写特定场景(如“教室的早晨”)时,强制关联所有感官。视觉观察(阳光透过窗户)、听觉感知(翻书声、脚步声)、嗅觉体验(油墨味、早餐香)、触觉感受(桌椅的凉意)、味觉元素(若有若无的豆浆甜)需要被同时激活。学生尝试呈现这样的句子:“阳光像金色的纱帘,轻轻盖在课桌上;前排同学翻书时,纸页摩擦的沙沙声,和窗外鸟鸣交织成一首晨曲;后排男生偷偷吃的包子,飘来一丝肉香,引得我咽了咽口水”。叠加的细节使普通场景瞬间生动鲜活。方法设计的核心在于解决实际写作难题。面对常见的“流水账”问题,“聚焦镜头”法引导学生操作关键步骤:

围绕特定主题(如“运动会上的精彩瞬间”),遴选最具冲击力的单一画面(如“跳高选手腾空的那一刻”),随后进行“慢动作回放”剖析动作阶段(助跑、起跳、腾空、落地),最终精选两到三个核心动作浓墨重彩。学生学会聚焦要点,放弃面面俱到的企图。描写聚焦于“选手腾空时,头发被风吹得向后扬起,像一面黑色的旗帜;校服下摆飘起,露出腰间紧绷的肌肉;双脚离地后,身体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动态瞬间由此被赋予震撼力,拼搏精神通过精炼的关键细节自然流露给读者。训练的价值在于小步骤的内化积累。

3 点亮成长灯塔,唤醒表达自信

写作教学实践中,评价体系的革新直接影响着教学效能。传统书面作业评估存在反馈滞后与指导意见笼统的局限性,导致多数学习者难以通过常规批改实现写作能力的实质性突破。以" 微写作 " 为载体构建动态评价模式,其文本体量精简、创作周期可控的特征,为实施高频次精准反馈创造了操作空间。教育工作者运用" 亮点标注法 " 时,会在学生习作中着重标记具有创造性的语言片段,例如对 " 雨丝像无数根银线,从天空垂下来,把教学楼、操场、花坛都缝在了一起 " 这类语句,采用下划线配合"缝字的动态化运用极具画面张力"等即时性评注,使学习者直观感知自身语言表达的闪光点。这种可视化肯定机制能有效激活青少年的创作内驱力,促使其主动尝试更具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多维评价网络的构建需要突破单一评价主体的传统框架。组织 " 微写作漂流本 " 教学活动时,每个参与者在笔记本上完成限定字数的创作后,需将文本在班级范围内进行多轮次传递。接收方须使用不同颜色的标注工具标识出文本中的创新性表达,并附加 " 该场景描写唤起了我的情感共鸣 " 等具有对话性质的评语。通过这种文本交互模式,创作者不仅能获得来自同龄人的认知反馈,更能在集体智慧碰撞中重新审视自身的创作思维。有参与者在活动反思中提及:" 当发现自己的文字能引发他人思考时,写作就不再是单向度的任务输出。" 这种社交化写作情境的营造,实质是重构了写作行为的价值认知体系。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课堂的 " 微写作 " 训练,是破解学生写作浅表化、模式化问题的有效路径。通过情境创设,学生能在真实或贴近生活的场景中激活思维,从 " 无话可说 " 到 " 有感而发 ";通过方法引导,学生能掌握具体的写作技巧,从 " 随意表达 " 到 " 精准传递 ";通过评价激励,学生能获得持续的成长动力,从 " 完成任务 " 到 " 享受创作"。

参考文献

[1] 岳乾程 .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微写作教学策略探索 [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 2025, (05): 49-50+62.

[2] 陈旭英 . 基于微写作的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策略 [J]. 亚太教育 ,2024, (19): 18-20.

[3] 宋月华.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微写作教学实践[J]. 亚太教育,2024,(15): 172-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