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以“变”促“思”: 初中数学变式教学实践探索

作者

许亮

开封市金明中学

前言

在传统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一般以灌输式教学方法为主,更加注重公式讲解与训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陷入单一思维困境。而数学是一门注重思维训练的学科,传统单一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探究热情,很难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变式教学理念应运而生,通过引导学生在不同情境中分析与运用数学知识,帮助学生逐渐构建完善的数学知识体系,从而促进学生数学综合素养发展。

一、初中数学变式教学的重要性

(一)促进学生思维法扎

数学不仅是初中教育体系基础学科之一,更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重要方式。通过变式教学的开展,教师不仅可以结合教学目标及学生理解能力设计不同类型的数学习题,还可以打破学生固有思维,从而让学生利用多种方式解题。这样既可以拓宽学生思维宽度,又可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从而灵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在传统初中数学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课本方面,很少有将知识应用在实际生活中的机会,难以锻炼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途径。而变式教学通过设计多样化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与数学知识的联系,从而灵活应用课上所学知识与解题技巧,增强学生数学学习成就感。

二、初中数学变式教学实践策略

(一)注重学生思维引导

初中数学教学并不仅仅是为了讲解公式与计算,更是为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在初中数学变式教学中,教师就需要注重学生思维的引导,让学生在理解数学概念、公式的同时了解不同解题方式的逻辑结构,从而通过不同的方式解题,突破传统固有思维模式。以九年级下册《三视图》为例,教师就需要注重思维引导。在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三视图定义,让学生意识到三视图并不是简单地将立体图形投射在示意图上,而是理解怎样将立体图形不同面转为平面图。接下来,教师就可以利用电子白板展示立体图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锥等),让学生思考并画出三视图。在学生完成三视图绘制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怎样通过三视图画立体图形”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与逻辑思维。通过良好的思维引导,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更多数学知识,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思维灵活性。

(二)设计多样化问题情境

在初中数学变式教学中设计多样化问题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数学知识。同时,多样化问题情境设计可以建立数学知识与相识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与实践性,还可以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以九年级上册《随机事件与概率》为例,教师就可以设计多样化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在教学时,教师就可以从抽扑克、买彩票、掷骰子等生活事件入手,通过具体的情境帮助学生了解随机事件与概率定义。然后,教师就可以随机将学生分组,为每组设计一个和日常生活相关的随机事件,让学生分析并计算结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情况的不同变化情况,如增加或减少、抽样调查方式改变等,注意变化对结果的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三)灵活使用教学资源

在变式教学中,数学教师就需要灵活使用教学资源,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兴趣与课堂参与感。和传统黑板教学相比,利用多媒体、在线教学平台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化、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感,从而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数学知识。以九年级上册《一元二次方程》为例,教师就需要通过灵活适应教学资源的方式开展变式教学。首先,教师可以利用 GeoGebra、Deepseek等工具演示不同类型一元二次方程图像,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方程的解和图形之间关系的理解。其次,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布置习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合适的难度,以此保证学生在已有基础上得到进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灵活利用教学资源,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度理解,还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变式教学,不仅可以打破学生思维的局限性,还可以激发学生思维潜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就需要合理设计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变换的情景中运用所学知识,不仅有助于学生变式思维的培养,还可以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为学生未来更高层次数学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沈喜娟 . 一道教材习题引发的变式探究及其教学启示 [J]. 数理化解题研究 , 2025,(17): 41-43.

[2] 房立苹 . 基于认知规律的初中数学变式教学研究——以“将军饮马”问题为例 [J]. 数理天地 ( 初中版 ), 2025,(12): 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