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维培养的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策略探究
杨爱玲
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学校 056000
引言
数学思维是解决复杂问题的核心能力,其培养需依托系统化的知识框架与结构化的认知路径。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知识点碎片化、思维训练孤立化等问题,导致学生难以形成完整的数学认知体系。结构化教学通过将零散知识整合为相互关联的模块,引导学生从整体视角理解数学本质,为思维发展提供结构化支撑。本文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探讨结构化教学在思维培养中的实施策略。
1、知识体系重构:构建结构化认知框架
1.1 单元整合设计
以“运算定律”单元为例,传统教学将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等知识点独立讲解,学生易陷入机械记忆。结构化教学需从整体视角重构知识体系:
横向整合:将“加法交换律”与“乘法交换律”整合为一课时,通过对比长方体棱的排列规律(如长方体 6 个面均为长方形,共 12 条棱),引导学生发现交换律的共性特征。
纵向延伸:在“加法结合律”教学中引入“乘法结合律”,通过计算教室面积(长 × 宽)与体积(长 × 宽 × 高)的关联,揭示运算定律的递进关系。
案例:在“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中,教师可设计阶梯式任务:
复习两位数乘法算理;
通过“北京到某城市距离计算”(火车时速145 千米,行驶13 小时)导入三位数乘法;
对比不进位乘法与进位乘法的异同,构建知识网络。
1.2 跨单元知识串联
在基础测量阶段,学生需运用卷尺、测距仪等工具获取花坛的实测数据。针对不同形状的花坛,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分类讨论:规则的平行四边形花坛需测量底边与高;三角形花坛需区分锐角、直角、钝角三种类型,确定对应的底高组合;组合式花坛则需通过分割线将其拆解为梯形与半圆形的复合图形。这一过程自然串联起第四单元《多边形的面积》与第六单元《圆的认识》的核心知识。
在图形转化阶段,教师可引入 " 剪拼法 " 实验工具包,包含磁性几何片、可折叠网格纸等教具。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将梯形沿对角线分割为两个三角形,或将平行四边形通过割补转化为长方形。在处理组合图形时,教师可设置认知冲突情境:当花坛包含弧形边缘时,如何用已学知识近似计算?这促使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提出 " 分割为多个小三角形" 的微积分启蒙思路,为后续学习圆的面积公式埋下伏笔。
在比例应用阶段,教师可提供 1:200 的校园平面图模板,要求学生将实测数据按比例缩小绘制。这一过程需要综合运用第八单元《比例》的知识,学生在标注尺寸时需反复换算,理解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对应关系。最终呈现的图纸不仅包含精确的几何图形,还需标注比例尺、方向标等制图要素,使空间观念从二维平面延伸至三维场景的抽象表达,完成从具体操作到数学建模的思维跃迁。
2、方法应用渗透:强化结构化思维工具
2.1 逆向思维训练
逆向思维是突破思维定式的重要工具。在“图形旋转”教学中,教师可设计双向任务:
正向任务:绕点O 顺时针旋转三角形 90∘ ,描述旋转后的位置;
逆向任务:已知旋转后图形位置,反推旋转方向与角度。
数据支持:某实验校对比实验显示,经过逆向思维训练的学生在解决“动态几何问题”时,正确率提升 27% ,解题时间缩短 40% 。
2.2 数学语言表征
数学语言是思维的外化载体。在“分数意义”教学中,教师可分阶段训练:
具象表征:用圆形纸片对折表示1/2、1/4;
符号表征:将实物操作转化为数学表达式( 1÷2=1/2 );
语言表征:用“整体与部分关系”描述分数(如“将蛋糕平均分成4 份,每份是1/4”)。
研究结论:结构化语言训练可使学生在解决分数应用题时,解题步骤完整性提升 35% ,逻辑错误率下降 18% 。
2.3 思维导图应用
以“多边形面积”单元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构建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多边形面积计算;
一级分支: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
二级分支:公式推导(割补法、拼接法)、实际应用(土地测量、包装设计);
三级分支:易错点(单位换算、高对应底边)。
实践效果:使用思维导图的学生在单元测试中,综合应用题得分率提高 22% ,知识迁移能力显著增强。
3、思维引导深化:拓展结构化认知边界
3.1 生活化情境创设
在“正比例与反比例”教学中,教师可设计生活化任务:
任务1:记录家庭一周用水量与水费,绘制双轴坐标图
任务2:分析“用水量固定时,水费与单价的关系”;
任务3:预测“水费固定时,用水量与单价的变化趋势”。
认知发展:通过真实情境,学生能直观理解变量关系, 85% 的学生可自主归纳正比例(y=kx)与反比例( Δxy=k )的数学模型。
3.2 质疑争论机制
在“圆柱表面积”教学中,教师可抛出争议性问题:
问题:“圆柱侧面展开一定是长方形吗?”
争论点:
正方观点:沿高剪开必为长方形;反方观点:斜剪可得到平行四边形;延伸讨论:何种条件下展开图为正方形?
思维提升:争论过程使学生突破思维定式, 92% 的学生能完整描述圆柱展开图的三种形态(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正方形)。
3.3 跨学科融合实践
以“统计与概率”单元为例,教师可联合科学课设计项目:
任务:统计校园植物种类,计算各科属占比;
过程:
数学课:学习扇形统计图绘制;
科学课:识别植物分类特征;
综合课:分析生物多样性与环境的关系。
能力发展:跨学科项目使学生数据收集效率提升 40% ,统计图表解读准确率提高 33%⨀ 。
结语
结构化教学通过知识体系重构、方法应用渗透、思维引导深化三大路径,有效促进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
差异化策略:针对不同认知水平学生设计分层任务;
技术融合:利用AR/VR 技术构建动态几何模型;
长效评估:建立思维发展追踪量表,量化结构化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策略 . 章曦雯 . 求知导刊 ,2023(33)
[2] 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策略探究 . 王海燕 .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4(30)
[3]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策略.王艳.学苑教育,2023(03)
[4] 基于单元整合的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策略 . 郭维朱 . 文理导航( 中旬 ),202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