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二年级数学课堂游戏化教学提升运算能力实践策略研究

作者

陈思思

湖南省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洛塔九年制学校 416800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二年级是培养学生运算能力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传统的教学方式可能难以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游戏化教学以其趣味性、互动性和挑战性,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运算。

1. 情境创设:游戏场景激发运算兴趣

情境创设作为游戏化教学策略的核心要素,对于点燃小学二年级儿童参与数学运算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具有显著效果。该年龄段的孩子天然地被生动有趣、充满想象力的叙事与具象环境所吸引,将抽象的加减法计算巧妙地编织进这些精心构建的虚拟世界中,能够有效引导他们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索。想象一下教室空间被精心改造的场景:墙壁四周张贴着茂密丛林与奇异生物的图画,营造出“森林探险”的浓厚氛围。在这个奇幻世界里,学生化身为勇敢的小探险家,迎接一系列与数字密切相关的挑战。第一个任务是“小猴子摘桃子”:模拟的桃树上悬挂着许多写有不同数字的果实卡片,孩子们需要开动脑筋,挑选出若干张卡片,确保这些卡片上的数字加起来的总和恰好等于设定的目标值,例如 10 这个过程要求他们灵活运用加法组合策略。紧接着的挑战是“小兔子过河”:地面上标记着代表河流石块的数字点,每块“石头”标注一个数值,小兔子必须按照数值从小到大的顺序跳跃前进,同时一个关键的限制条件是,前后两块“石头”上的数字差距不能超过 3。学生们必须仔细计算差值,规划出一条符合所有规则的跳跃路径。这种沉浸式的探险经历,将原本可能枯燥的数字计算转化为一场充满未知与乐趣的旅程,孩子们的大脑齿轮在解决谜题的过程中飞速转动,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对数字关系的敏感度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注意力也因情境的吸引力而高度集中。

2. 角色扮演:角色代入深化运算理解

在小学低段数学课堂实践中,我们注意到儿童对模仿行为的天然倾向。将角色扮演机制引入 " 乘法初步认识 " 单元时,教师可构建沉浸式情境——例如设立虚拟的 " 动物聚餐日 "。指定若干学生分别模拟特定动物角色(小鸡 / 小鸭/ 小兔的实体扮演),同步配置" 后勤组" 学生担任食物分配专员。当教师设定动物角色基数(如3 只小鸡实体 +4 只小鸭实体 +2 只小兔实体),食物分配组将依据预设规则(每鸡需 2 粒玉米 / 每鸭需 3 条小鱼 / 每兔需 4 根胡萝卜)进行物资测算。这个动态过程促使儿童在操作中自然建构数学认知:当后勤组学生边分发玉米边形成语言输出 " 三只小鸡各两颗——二加二加二——三乘二也行 ",乘法作为加数聚合优化的本质通过具身认知得以内化。类似地,在建立除法概念阶段," 家庭糖果分配 " 情景剧可有效具象化抽象原理。指定学生分别模拟家长与子女角色,提供真实糖果教具要求" 家长 " 执行均分操作(如 12 颗糖对应 3 名 " 子女 ")。当儿童将糖果逐颗分配至虚拟家庭成员手中,除法的平均分配属性转化为触觉经验。这种分配公平性的可感知验证,强化了数学规则的生活合理性认知。更值得关注的是,角色轮换机制催生的协作效应:在分组执行计算任务时,自然形成数据记录员、物资管理员、验算员等分工,儿童在角色对话中持续修正运算路径,这种社会性互动构成认知发展的关键脚手架。

3. 竞赛激励:竞争机制提升运算速度

在面向小学二年级学生的数学教学实践中,融入游戏化元素的竞赛机制被证明对提升其基本运算速度具有显著效力。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普遍展现出强烈的求胜欲望,渴望在比拼中胜出,赢得教师与同伴的肯定目光。教育工作者敏锐捕捉到这一心理动因,精心设计以速度与准确性为核心的运算竞赛类游戏,便能有效激活学生潜在的学习动能。设想这样一个场景:“运算接力赛”开始了,孩子们被划分为几个小队,每队成员列队站好;教师迅速在黑板上书写一系列算式,例如“ 2+3= ”、“ 5-1= ”、“ ⋅4×2= ”等等。随着指令发出,每列排头的孩子立刻冲向黑板,争分夺秒地解答第一题,完成后迅速折返,与下一名队员击掌交接;后续队员接力冲刺,解答下一道题目。整个小组率先正确完成全部题目的队伍即为胜者。这种高度紧张的竞赛环境里,每个孩子都憋着一股劲,为了团队的荣誉全神贯注地投入计算,力求又快又准,无形中极大锤炼了他们的运算敏捷性和反应力。另一种广受欢迎的形式是“运算大比拼”。教师预先准备大量写有运算题目的卡片,将全班分为两大阵营。游戏采取回合制,每轮各队选派一名代表上台随机抽取卡片,必须立即口头报出卡片上如“ 9÷3= ”这类题目的答案。答对为本队赢得一分;若答错,机会则转交给对手阵营,答对同样得分。最终累计得分更高的队伍获胜。参与“运算大比拼”不仅是对运算速度的极限挑战,更是对结果精确性的严格考验。为了在竞争中拔得头筹,孩子们会不由自主地以更审慎的态度对待每一次计算,持续打磨自身的运算能力。此类小组对抗赛还孕育着宝贵的竞争意识与协作精神,队员们彼此鼓劲、相互支持,同心协力朝着共同的目标——小组胜利奋进。适时引入象征性的奖励,如为优胜队伍颁发小奖品或表扬信,能够进一步点燃孩子们参与竞争的热情火焰。正是通过这种充满乐趣的竞赛驱动,学生们在愉悦的游戏氛围中不断突破自我运算能力的边界,其运算速度得以实现可观的飞跃。

综上所述,二年级数学课堂游戏化教学是提升学生运算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情境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对运算的兴趣,让他们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数学的魅力,主动参与到运算学习中来;角色扮演可以帮助学生深化对运算的理解,使他们通过亲身体验,更直观地掌握运算的概念和规则,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竞赛激励则为学生提供了提升运算速度的动力,在紧张刺激的竞赛氛围中,学生不断挑战自我,提高运算的准确性和速度。

参考文献

[1]刘宁. 铸基固本: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提升策略[J]. 华夏教师,2025, (15): 97-98.

[2] 林梅华 . 乡村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计算能力提升的困境与突破[J]. 华夏教师 , 2025, (15): 62-64.

[3] 李梅惠 .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 [J]. 中国新通信 , 2025, 27 (09): 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