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走进榆次老城

作者

樊花蕊

山西省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学校 030600

摘要:本文依托榆次老城文化资源,借“博物馆认知-实地考察-课堂整合-实践创新”四阶学习路径,探究小学生美术学习方式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建构的变革。研究表明,项目式学习促进学生对古建筑文化的深度理解,实现美术教育与地方文化传承相互赋能。

关键词:榆次老城 古建筑 学习方式转变  地方文化传承

一、引言

1.古建筑教育的美育价值

榆次老城是晋商文化的生动体现,承载着深厚美育价值。其牌坊、砖雕、藻井等建筑艺术,是晋中地域文明的象征,凝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这些建筑有独特艺术造型与精湛工艺,还蕴含丰富历史文化。像砖雕以细腻手法、多样题材展现古人智慧与审美;藻井以精美装饰、独特结构彰显传统建筑技艺的高超。小学生研习榆次老城古建筑,能直观感受中国传统文化魅力,培养审美与艺术素养。

2.现状反思

当下小学生对榆次老城古建筑认知不足。实地调研显示,超85%本地小学生对老城建筑构件名称和文化内涵了解模糊。现行教材的古建筑课程多为图片临摹,学生缺少对建筑空间、材质的实际体验,造成技能与文化认知脱节,导致"会画飞檐不知榫卯原理"的技能与文化认知割裂现象,难以领会古建筑文化价值与艺术魅力,也难以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强调“做中学”,要求通过考察、项目研究等加强文化理解,为“行走的美术课堂”提供理论依据。因此,急需探索新的美术学习方式,让学生走出课堂,感受榆次老城古建筑魅力,实现从被动到主动学习的转变。

二、四阶美术学习方式构建与实践路径

(一)认知奠基:博物馆里的文化解码

博物馆是接触古建筑文化的重要场所。晋中市博物馆老街展馆设沉浸式课程,引导学生在真实场景感悟榆次古建筑。活动按“探寻-观察-感悟”路径,让学生探寻古建筑细节。解读窗棂纹样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形状、图案、雕刻工艺,理解文化寓意。这种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激发“身为晋中人”的身份认同。学生在博物馆能体会中华文明的延续与创造力,增强文化自信。有学生参观后说:“以前只看图片,这次触摸到建筑构件,才感受其魅力,为自己是中国人自豪。”

(二) 实地探究:五感体验的古建课堂

实地考察榆次老城,学生带着任务单走进榆次老城,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全方位体验古建筑。可观察外观、结构、装饰,聆听历史故事,触摸建筑材质,闻岁月气息。观察飞檐时,能看造型、摸结构、听文化寓意。五感体验让学生更深入了解古建筑,增强对传统文化的感知。

(三)课堂重构:大单元教学的创新实践

以“走进榆次老城”为大单元教学主题,结合小学中、高段课标和湖南美术出版社教材,开展四个艺术实践活动。

1. 欣赏评述:《家乡古建筑(一)》

通过此活动发展学生审美和文化理解素养。学生实地考察、小组学习,研究古建筑的飞檐、斗拱等。在博物馆学习的基础上,学生自主探究,从多视角分析、欣赏古建筑。研究飞檐时,查阅资料了解其历史演变和地域特点。

2.造型表现:《家乡古建筑(二)》

迁移第一课时观察方法,用线描表现老城建筑美。学生通过前两课学会解读作品,掌握美术知识和技能。此活动中,学生用线条描绘建筑,加深理解,提高绘画能力。

3.设计应用:《品牌与标签》

围绕老城艺术元素,为老陈醋等设计包装。结合商业街情境,开展问题式学习,完成包装设计,增强文化自信。学生挖掘文化元素融入设计,提升设计能力,传播地方文化。

4.综合实践:《我们去旅行》

以项目化学习为核心,引导学生实地访查、讲解,提升语言和交际能力。学生将美术知识与老城人文结合,提升核心素养。担任讲解员,锻炼表达能力,加深对家乡文化的理解。

(四) 社会延伸:文化传播的实践场域

1.“小小讲解员”培养机制

建立培养机制,通过阶梯训练,让学生从背讲解词到自主设计研学路线。初期背讲解词熟悉知识,后期自主查阅资料设计路线。有学生设计的路线涵盖主要景点和小众遗迹,让游客多角度了解老城文化。

2.实景考核

在榆次老城现场为游客讲解古建筑知识,考核学生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面对不同游客,学生用通俗语言讲解,通过互动提升沟通能力和对古建筑价值的理解。

3.社区艺术行动

举办“老城新生”系列作品创作,将学生线描作业变为手工,美化环境,传播老城文化和学生创作成果。另外发起“寻找消失的古建筑”活动,孩子们追寻梁思成与林徽因的足迹,寻找消失的雨花宫的原来就在榆次的源涡村,激发学生保护意识,学生还为保护提出建议。

三、学习方式变革的实证效果

1.学习动机转变

课后调查显示,92%学生认为实地考察比临摹课本有趣。传统临摹教学枯燥,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与主动性。有学生表示:“以前照着课本画很无聊,这次去老城参与活动,好玩又学到知识。”

2.文化认同提升

85%学生能准确说出三种以上本地建筑装饰纹样寓意。学习中,学生深入了解纹样文化内涵,提升文化认同,培养对家乡和传统文化的热爱。课堂讨论中,学生积极分享纹样寓意。

3.创新能力显现

学生提出“用3D打印修复残缺砖雕”等11项保护方案,展示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古建筑保护问题,结合知识提出创新方案,体现对古建筑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四、结语:构建可持续的地方美育生态

榆次老城的教学实践表明,当美术教育扎根文化现场时,古建筑的梁枋斗拱便成为立体的教科书,街巷肌理则化作行走的课堂。这种"在地化学习"不仅实现了"知识获取-文化认同-遗产守护"的认知跃迁,更培育出具有文化使命感的新生代。未来可拓展"口述史动画创作"等跨学科项目,让千年古城真正成为滋养心灵的美育共同体,成为开放的美术馆。

美术教育扎根地域文化,培养文化守护者。走进榆次老城的实践不仅提升了学生审美、文化理解和创新能力,更增强了孩子们的文化认同感和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S].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2.晋中市文化和旅游局. 榆次老城建筑艺术考略[Z]. 晋中文化研究报告, 2020.

作者附言:本文系山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 在小学美术活动中融入榆次老城古建筑文化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GH-220862)结题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