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职融通下中职历史跨校研学困境及优化路径
张兵
曲靖市马龙职业技术学校 云南省曲靖市 655100
一、引言
在当今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普职融通理念应运而生,成为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有效衔接的重要策略。特别是在中职历史教育领域,普职融通的实施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够增强其历史素养,从而为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中职历史教育旨在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和文化认同感的人才,其在学生的学业发展、社会适应性以及未来职业生涯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普职融通的理论基础
(一)普职融通的概念及历史
普职融通这一概念,最初来源于对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界限模糊化的探索。它强调了职业教育不仅是为特定职业技能培训服务的教育形式,同时也应承载普通教育的人文素养与知识传承。在历史的纵深发展中,尤其是在 21 世纪初期,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国家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愈加多元化与专业化,使得普职融通的理念得到了进一步扩展与深化。
普职融通不仅体现在教育的结构性调整上,更融合了教育内涵的多元视角与实际应用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在某些国家和地区,通过修订与职业教育相关的政策法规,实现了职业课程与普通学科课程的无缝对接,形成了“课程融通”的新模式。这一转变反映出教育理念的变革,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适应能力,从而更有效地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
(二)中职历史教育的现状与挑战
在当前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职业教育日益受到重视,尤其是中职历史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模式和内涵正面临多重挑战。从教学模式来看,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未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相较于一般教育体系,中职历史教育往往忽视了跨学科的整合,未能将历史学科与职业能力培养有效结合,这导致了课程内容的单一性和韧性不足。
三、中职历史跨校研学的困境分析
(一)资源配置不均衡
在中职历史跨校研学的过程中,资源配置不均衡现象尤为显著,严重制约了有效的教学互动和跨校课程的实施。教育资源的分配通常遵循一种优先级体系,其中经济、技术和师资力量较为丰厚的学校往往能够获得更多的支持和关注。例如,某些城市中心中职学校在财政拨款和设备投入方面远超地处乡镇的同类学校,这种财务上的悬殊直接导致了前者在课程开发、教学设备及实验室配备等方面的相对优势。
(二)教师素质与教学能力不足
在当前普职融通的教育体系下,中职学校历史跨校研学的实施面临诸多困境,其中教师素质与教学能力的不足尤为显著。教师在跨校研学活动中不仅承担着知识传授的角色,更是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和思维能力培养的引导者。然而,研究表明,缺乏专业知识更新及教学方法创新的教师,往往难以有效应对跨校研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教师的专业素养往往受到其职业发展路径的制约。传统的中职教师培训往往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实践训练。这导致教师在传授历史知识及其背景、重要性、以及与实际生活联系等方面的能力不足。例如,一些教师在实施跨校研学时,未能充分利用区域文化资源及历史遗迹,导致学生在实际参访中体验乏味,学习成效大打折扣。
(三)学生参与意识与兴趣不足
在当前中职教育体系中,历史跨校研学活动的开展,旨在增强学生的历史素养以及实际应用能力。然而,实际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学生参与意识及兴趣不足的问题,这一现象严重制约了研学活动的有效性及其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通过实施学生参与度调查法,既可以定量分析学生的参与状况,也能深入了解其对研学活动的态度和认知。
参与意识的缺失往往与学生对跨校研学活动的目的和价值认知不足密切相关。许多中职学生在历史课程中往往倾向于保持被动学习的态度,缺乏主动探索历史知识的动力。研学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未能有效与学生的兴趣点对接。例如,调查显示,学生对传统填鸭式授课模式的倦怠导致其对跨校研学的参与度显著降低。因此,融入创新性的教学方法,例如实地考察与角色扮演,或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四、中职历史跨校研学的优化路径
(一)加强校际合作与资源共享
在当前中职历史教育的背景下,跨校研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其有效性和促进性往往受到校际间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影响。因此,实施加强校际合作与资源共享的举措便显得尤为重要。校际合作能够通过构建动态的合作网络,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通过不同学校之间的协作,不仅可以在历史课程上实现教师的专业交流,还能通过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进而发挥各自学校的优势,形成互补的教学体系。
(二)提升教师专业发展与培训
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与素质是中职历史跨校研学优化的核心要素之一。为实现此目标,我们应当着眼于综合职业发展规划框架,从而设计切实可行的培训模式与倡议。在现有教学环境中,教师往往面临专业知识匮乏、教学方法单一及实践经验不足等诸多困境,这直接制约了研学活动的深层次开展。
针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定期组织多层次、多维度的培训项目,尤其是聚焦于跨学科整合和创新教学法。例如,通过系列化的工作坊,教师们可以学习如何借助历史教学的资源与案例,促进文化与历史的交叉理解。这种培训不仅能提升教师的素质,还能够激发其教学的创造力与灵活性。
(三)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与参与意愿
在当前中职历史跨校研学的背景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参与意愿成为提升教育效果的重要策略。动机理论为理解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分析框架。根据该理论,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共同影响学习者的学习行为。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首先应关注如何创建一个充满支持与认可的学习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教师可以通过积极反馈和情感支持来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从而促进其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开展与历史主题相关的实践活动,比如组织实地考察和参观历史遗迹,不仅能增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实际感知,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结合当地历史文化资源,设计跨校合作项目,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历史的深度与广度。这种直观的学习方式,不仅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还能增强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与沟通技巧。
参考文献:
[1]唐丽.普职融通视阈下中职语文微写作教学策略优化[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23,14(02):52-55.
[2]王吉平.期待职普融通早日畅通[J].中国电力教育,2023,(01):1.
[3]李欣泽,匡瑛.“双通制”背景下高中阶段职普横向融通的时代价值及实现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13):12-18.
张兵 1979.08 男 汉 云南沾益 高级讲师 研究方向:普职融通中职历史 课程建设 教学管理 大学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