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兴平市水资源现状
马瑞
兴平市政务服务中心 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 713100
引言
兴平市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多年平均气温 13.1qC 无霜期 218 天。历年平均日照时数 2065.2h。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约 543.5mm ,降水年内分配不均,每年 7~9 月降水量约占全年的 47%以上,每年 1 月、2 月及 12 月份降水量最少,不足全年降水量的 5‰
境内黄土台塬和渭河平原地面平坦,久经耕种,土层深而松,降水量大部通过渗入变为地下水。地表多年平均径流量 817 万 m3,平均径流深为 18mm,平均径流系数 0.05,属于低产径流区。径流年内变化和降雨分布相一致,降雨多集中在汛期的 7~9 月份。
1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渭河是兴平市唯一河流,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鸟鼠山,流经陇西、漳县、武山、甘谷、天水、宝鸡、眉县、兴平、咸阳、西安、渭南、华县、华阴,至潼关港口注入黄河。全长 818 公里,流域面积134934 平方公里,在本市为过境河流。沿市境南缘自西向东流,从桑镇的西桥村入境,依次流经永流、马家、建坊、吴耳、郭公、高家、北张、东马村南,由仪空、蔡西村开始转向东北经蔡东、千佛、张耳、高王、塔耳、何孔、马坊、田南村南至段家村东出境,进入咸阳市秦都区。本市境内河长 30.5km,流域面积 473.20km²。
兴平市水资源主要分为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两部分,其中地表水资源又可分为大气降水和渭河来水。地表水自产径流量为 2567.63 万立方米,平均年径流深 50.6 毫米,人均占有自产地表水资源50.79 立方米。每亩耕地占有自产地表水资源量 47.40 立方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地下水资源主要分为北部黄土台塬和南部渭河平原,平均水资源总量为 16801.88 万立方米/年,其中黄土塬区 6736.49 万立方米/年,渭河平原区 10065.39 立方米/年。渭河过境水多年平均 54.38 亿立方米,由于地形条件所限,没有直接开发利用,其主要作用是补给漫滩和一级阶地的地下水。
近年来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境内企业的不断增加,导致对水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加大。兴平市由超采区变成了超载区,超采治理工作刻不容。为了缓解兴平市水资源紧缺和水位下降这一实际情况,兴平通过引石过渭水利工程,有规划的利用地表水源。目前,总投资 2.99 亿元的西吴水厂已建成,日供水能力 10 万吨。有效解决了我市城区、食品产业园区、咸阳纺织工业园区的生产生活用水,以及西吴街道、阜寨镇等周边镇办群众饮水问题。对优化我市水资源配置,改善提升城乡供水设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地下水资源过度开发,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引发一系列地质灾害问题,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为了遏制地下水超采,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保障民生和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地下水管理工作。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规定:“国家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制度”,明确提出要建立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控制指标体系,制定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完善节水标准体系。因此,建立健全水资源监控体系势在必行。
2 存在问题
2.1 水资源供需状况矛盾突出。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全市用水总量不断增长,由于境内地下水资源埋藏较深,加之地下水利用率不高,可利用的地表水少,制约着工农业生产和城乡居民生活用水。
2.2 水事管理基础薄弱。水利部门机构改革后,原水利部门承担的水利工程管理、农村饮水安全等职责划入水务部门,而水务部门没有开展过水利普查工作,也缺乏涉水事务管理经验。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水利投入的增加,一些小规模工程疏于管理,特别是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后,大多处于无人管护状态。另外,部分地方还存在“重建轻管”现象,防汛抗旱基础设施建设滞
后,应急备用水源工程体系尚未建成。
2.3 节水意识有待提高。当前,多数群众还没有真正树立起节约用水的观念,仍然存在着严重浪费水资源的现象。有些单位节水措施不到位,洗车、绿化、施工等使用自来水不按规定计量收费。城市自来水管网漏损率为 4.59% ,其中非居民住宅漏损占总漏损量的 80%左右。
2.4 水污染防治形势严峻。我市位于渭北黄土高原中部,地势低洼,城镇污水多排入渭河支流,造成渭河污染严重。此外,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不规范,日常监管不到位,导致有些地方污水直排问题较为普遍。
2.5 水土保持工作有待加强。近年来,尽管全市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有一些问题不容忽视。一是水土流失治理难度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低。二是一些企业违法排污、乱采乱挖现象屡禁不止。三是部分乡镇党委、政府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乡村干部、群众缺乏水土保持意识,参与度不高。
2.6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了解水利行业能力建设情况,建立基础水信息平台,为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基础水信息支撑和保障。搞好水源地状况和水利工程基础情况有利于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有利于深化水利管理体制改革增强水利公共服务能力;有利于提高全社会水患意识和水 资源节约保护意识,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3 解决思路
3.1 要从保护地下水资源的角度出发,积极开展以节水为核心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地开源、节流、治污,努力解决好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严重等突出问题,确保全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2 坚持“治污防污与开发利用并重”的方针,大力推广农业节水技术,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通过大力推广喷灌、微灌等现代灌溉技术,努力提高节水灌溉面积比例,最大限度减少工业用水重复率,逐步淘汰高耗水行业。加强节水宣传,增强全民节约意识,普及节水知识,提高节水能力。
3.3 建立水功能区管理制度,加强对水域的保护和治理。合理利用地表水、地下水资源,严格控制各类污染物排放总量,保证河流基本功能不降低。
3.4 加快制定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提高用水效率,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积极推行节约用水,逐步提高再生水利用量,进一步推广节水技术和设备。在工业生产中推广应用节水新工艺、新技术,全面推行污水再生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节水型农业。
3.5 加强水资源统一调度与管理。加强城市供水水源地的保护,提高水质合格率。积极实施中水回用,努力扩大城镇公共绿地面积。因地制宜地开展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提高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率。
3.6 加强法治建设,强化监管措施,严格执行取水许可审批、计划用水核定、用水定额标准等制度,强化水资源保护和节约用水工作的监督检查,切实落实好“三条红线”。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四水四定”的核心内涵,就是要将水资源开发利用限定在水资源承载力范围内,既要保障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又要让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兴平市地处关中腹地,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水资源短缺、水质性缺水和生态恶化问题严重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上的用水紧张已成为一个不争事实。近几年,由于国家对黄河流域治理力度的不断加大,加之每年向渭河倾倒垃圾污水等原因导致下游出现断流现象,这样就造成了兴平市水资源匮乏、水质性缺水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以实现兴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何艳维.兴平市水果玉米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要点[J].果农之友,2024(2):88-90.
[2]刘利刚.兴平市 2009~2019 年地下水位变化趋势分析[J].陕西水利,2023(2):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