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出思维的火花
朱盼娥
河南许昌市文化街小学461000
引言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本应是引导学生思维的 “指南针”,但实际教学中却常见诸多痛点: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问 “二分之一怎么写?”,学生齐答后课堂陷入沉默;讲解应用题时,“这里该用加法还是减法?” 之类的问题让少数 “学霸” 频繁举手,多数学生沦为 “听众”。这些现象折射出一个现实:若提问沦为形式,将难以触及数学思维的本质。因此,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如何通过优化提问策略,让提问真正成为驱动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引擎。
(一)精准设计问题:让 “问什么” 点燃思考引擎
教学中常出现 “满堂问” 却抓不住重点的现象,问题要么停留在 “是什么” 的记忆层面,如 “平行四边形有几条边?”,要么表述模糊如 “这道题怎么做?”,导致学生思考浮于表面。对此,可遵循 “三问三不问” 原则:其一,“问核心”,紧扣教学目标与重难点,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以 “如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学过的图形求面积?” 替代 “公式是什么”,引导学生探索转化思想;其二,“问思维”,通过 “为什么”“有什么不同” 等问题激活分析推理能力,如比较 “ 12×3∘ 与 …13×2∘ 算法时,追问“两种方法的计算顺序有何共同点”;其三,“问联系”,搭建新旧知识桥梁,如学完《小数除法》后,提问 “小数除法与整数除法计算步骤的异同及算理”。同时规避三类无效提问:不问浅表性的 “是不是”“对不对”,不问模糊性的 “这个图形好看吗”,不问与教学目标无关的问题。实践表明,当问题聚焦核心时,学生思考方向更明确,如《长方体的认识》一课中,通过 “如何用小棒搭建长方体框架” 等问题,课堂目标达成度提升 30% 以上。
(二)优化提问方式:让 “怎么问” 激发全员参与
传统课堂中 “师问生答” 的单一模式,常导致少数学生主导话语权,教师提问后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不足 3 秒。对此,可采用 “巧问 + 善等 + 广邀” 策略:“巧问” 需设计层次化问题链,如《植树问题》中从 “5 米路两端栽树栽几棵” 逐步追问至规律归纳,同时结合开放式提问如 “12 个正方形拼长方形的多种拼法”;“善等” 即留足 5-10 秒候答期,明确告知学生“老师等你们 10 秒钟”,实践中举手人数从平均 5 人增至 12 人;“广邀”则通过多元机制实现全员参与,如用学号抽签器随机抽问、采用 “独立思考 + 小组讨论 + 全班分享” 流程、根据学生层次设计差异问题,并用小白板答题或手势反馈确保全员互动。在《统计图表》教学中,该策略使学生参与度从 60% 提升至 90% ,“边缘生” 主动发言次数平均增加 2-3 次。
(三)深化反馈评价:让 “答后处理” 促进思维进阶
学生回答后,教师若仅以 “对”“错” 简单评价,会错失思维引导契机。如学生误认为 “圆的对称轴是直径” 时,直接纠正便错失辨析 “直径是线段、对称轴是直线” 的机会。优化策略需做到 “倾听·追问·转化”:首先用心倾听捕捉思维关键点,如学生计算 “ 1.25×8.8⋅ ” 时拆分错误的细节;其次智慧追问引导深入,对正确回答问 “如何想到”,对错误回答如 “所有三角形都有对称轴”,追问 “能否举例说明”,并通过展示不同三角形引导自主修正;最后转化错误资源为教学契机,如《三角形分类》中针对 “有一个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的误区,通过实例对比让学生自主建构概念。多元评价需侧重思维过程,如 “画图解释思路特别清晰”“尝试不同路径值得肯定”。《鸡兔同笼》教学中,通过追问 “少的腿数为何除以 2”,学生对问题的正确率从 65% 提升至 85% 。
(四)提问优化带来的课堂生态转变
当提问策略优化后,课堂悄然发生积极变化:学生开始主动提问,如《圆的周长》课上追问 “圆周率为何是固定值”;课堂纪律压力减轻,学生因思维被问题吸引而减少分心;教师通过回答更精准把握学情,如从·⋅0.5×0.2=1 ” 的错误中发现学生对小数乘法算理的理解漏洞,及时调整教学节奏。
结语
课堂提问是需要精心打磨的教学艺术,从 “问什么” 的精准设计,到“怎么问” 的方式优化,再到 “答后处理” 的反馈深化,每个环节都蕴含着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可能。当教师将提问视为激活思维的 “金钥匙”,精准把握问题设计、方式创新与评价深度,数学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思维碰撞的舞台,让提问不仅作为教学手段,更成为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桥梁。
参考文献:
[1] 赵世恩,刘子钰.“问题导向”下促进深度学习的教学实践研究以 小 学 数 学 为 例 [J]. 课 程 . 教 材 . 教法,2023,43(01):131-137.DOI:10.19877/j.cnki.kcjcjf.2023.01.003.
[2] 张辉蓉,熊张晓,丁丁,等.“问题提出”融入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的类型与路径设计——以西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2023,43(03):103-110.DOI:10.19877/j.cnki.kcjcjf.2023.03.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