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中的实践模式研究

作者

张庭荟 李铨

陕西中医药大学

引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压力的加剧,高校学生群体面临的心理压力与日俱增,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心理危机的发生,已成为当前高校管理中的一大挑战。心理危机的发生不仅对学生个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可能对其未来发展产生深远的负面作用。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与学校之间的重要桥梁,承担着学生心理健康管理、情感支持和思想教育等多重职责。本文将探讨高校辅导员如何通过有效的实践模式,在学生心理危机的预警与干预中发挥更大作用,为完善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提供实践经验和理论支持。

一、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中的角色与任务

1.1 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高校辅导员不仅仅是学生日常管理的负责人,还承担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指导、职业规划等多项职能。辅导员的职责不仅限于课外活动的组织和班级事务的管理,他们在学生的学业、生活、心理等各方面的成长中起到关键作用。在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工作中,辅导员的角色尤为多元化,既需要充当学生的心理疏导者,帮助他们缓解压力,进行心理调节,又要在学生出现危机时,迅速反应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辅导员在学生生活中起着桥梁作用,是学生心理变化的第一知情者,因为他们最早接触学生的情感波动、学业压力以及人际交往的困扰,因此能通过日常的观察、谈话和沟通及时发现学生潜在的心理问题,为后续的干预工作提供及时的信息。辅导员的角色不仅是一个管理者,更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守护者和引导者。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需要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干预技能,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并与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及其他专业人士密切合作,共同应对学生的心理危机。此外,辅导员还需要定期参与心理健康培训,提升其心理疏导和干预的专业性,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支持与帮助。

1.2 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的特点与挑战

当前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困扰、就业压力等多种因素都可能成为引发学生心理问题的导火索。例如,学业上的压力可能导致学生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尤其是在考试季节,很多学生面临巨大的学业负担和成绩压力,容易产生焦虑、失眠等症状。与此同时,学生在大学期间正值身心成长的重要阶段,面临人生的诸多转折,许多人会因家庭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不当或情感困扰而感到困惑或孤独。更为复杂的是,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学生的情感表达和心理状态更加隐蔽,许多学生往往通过社交媒体、虚拟空间等间接途径表达情感,隐藏内心的困扰,这些行为往往被辅导员或周围的人忽视,从而错失最佳干预时机。高校辅导员在面对这些潜在的心理危机时,除了要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外,还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判断力和及时反应的能力。由于许多辅导员在心理危机干预方面的专业培训不足,当面对一些较为复杂的心理问题时,他们往往缺乏足够的应对策略,可能无法及时判断危机的严重性,甚至在处理过程中出现误判。因此,如何为辅导员提供系统的心理危机干预培训,提升他们的心理干预技能,成为解决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问题的重要方向。建立一套科学的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模式,不仅需要辅导员的积极参与,还需要学校在制度上提供支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形成协同工作机制,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心理危机带来的挑战。

二、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中的实践模式

2.1 心理危机的早期识别与预警

心理危机的早期识别是预防危机加重和扩大的一项关键任务。高校辅导员在日常的工作中,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沟通与观察,可以有效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例如,辅导员可以通过关注学生的情绪波动、行为变化、社交情况以及学业成绩等,来发现学生潜在的心理问题。此外,辅导员还可以通过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问卷调查、心理测评等方式,系统地收集学生的心理数据,为心理危机的预警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定期跟踪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辅导员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在问题初期阶段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避免危机的进一步发展。

2.2 心理危机的干预策略与实施

辅导员在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任务是及时、有效地帮助学生走出困境。针对不同类型的心理危机,辅导员需要采取不同的干预策略。例如,对于因学业压力引发的焦虑症状,辅导员可以通过倾听、疏导等方式帮助学生减轻心理负担;对于人际关系出现问题的学生,辅导员可以通过开设小组辅导、情感沟通等活动,帮助学生提高情商、改善人际交往;对于有较为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辅导员可以及时将其转介至专业心理咨询中心,结合心理治疗等手段进行专业干预。辅导员的干预策略应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方案。在干预实施过程中,辅导员要始终保持耐心和细致,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心理支持与关怀。

2.3 心理危机干预后的跟踪与评估

心理危机干预不仅仅是解决眼前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长期的心理支持,防止危机的复发。因此,辅导员在干预后需要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持续跟踪和评估,确保干预措施的有效性。辅导员可以通过定期与学生沟通、观察学生的变化以及开展后续的心理评估,来评估干预效果。同时,辅导员还应关注学生的心理恢复进程,根据情况进行适时调整和补充干预措施,确保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到长久的保障。

三、结论

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中的实践模式,对于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减少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辅导员不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更是学生心理问题解决的关键支持者。通过早期识别、科学干预与长期跟踪,辅导员能够在学生面临心理危机时,及时提供帮助并有效减轻其负面影响。尽管辅导员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但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仍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未来,高校应加强辅导员的专业培训,完善心理危机干预的机制,推动校内各部门的协作,以构建更为完善的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体系。

参考文献

[1]罗春,官芮.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实践路径研究[J].内江科技,2024,45(08):145-146.DOI:CNKI:SUN:KJNJ.0.2024-08-061.

[2]张潇丹.高职辅导员在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中的作用与效能提升[J].青春期健康,2024,22(24):65.DOI:CNKI:SUN:QCQJ.0.2024-24-042.

[3]覃洋.高校辅导员有效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策略思考[J].大学,2024,(31):184-187.DOI:CNKI:SUN:DXYP.0.2024-31-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