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心理需求的四维沟通德育策略研究
张兴贵
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中心小学 广东顺德 528300
一、从管理到理解的德育范式转型
(一)心理需求视角的德育价值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在满足人最基本的生理需要之后,人还会进一步去追求一些高层次的心理需求,如尊重、归属、自我实现等等。而小学生(6-12 岁),是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心理需求也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需要被理解、想获得认可、想要掌控自己、盼望实现自我价值。班主任是学生的学校生活的主要陪伴者,从学生的心理需求为出发点,才能构建温度德育、深度德育。
(二)四维沟通策略的建构逻辑
在 10 年的学生管理工作中,我结合自身的经验,以及近 500 个实际案例,得出了理解个性差异(认知维度),建立信任关系(情感维度),培养自主能力(行为维度),激发内在动力(价值维度)这样一个四维沟通策略模型。它以心理需要为基础,用沟通把它们串在一起,形成认知到价值的育人闭环,目的在于达到德育换心的效果。
二、学生心理需求的四维沟通德育策略
(一)理解个性差异
每个人的孩子都是一个个独特的生命体,他们的性格特点、成长速度以及心理需求都是各不相同的,这是每个孩子独有的精神密码。教育的过程中既需要充分理解学生各自的个性特点,也需要认识到他们具有各自不同的成长速度,在教育上要践行因材施教,这是打开学生心门,利于其健康成长的有效方式。每个人的性格特点都是由自身基因因素以及成长环境等多种原因综合影响下共同形成的产物,并且这也具有一定的相对稳定性。每个孩子的成长轨迹都是不同的,有的孩子比较早慧,但也会有另一种类型的则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挖掘。所以我们要承认这种因材施教存在的必要性,不可以将所有人都放在同一个水平线上来要求,否则对于一部分人来讲都难以适应,甚至会出现抵制情绪。对一些人而言造成了太大的压力不利于他们未来的发展,结果反而会事与愿违。
每个学生的个性及成长的经历不同,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不一样的教育措施十分重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这个事:一是留心观察、详细记录学生的兴趣爱好、行为习惯、情绪变化和成长过程,结合家长对孩子个人家庭情况和自身经历的介绍,进而掌握学生的真实想法及心理动向。二是灵活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运用不同的授课技巧、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采取分层目标的做法,照顾不同性格的学生和实际水平的学生的不同需求,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三是让学生大胆尝试,即使屡次失败也要不断给予肯定与鼓励,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总结经验。四是随时追踪学生的成长情况,根据学生的情况适时调整自己传授的方法,在一个正确的方向上一步步前进。
(二)建立信任关系
要做好孩子的老师,先做好孩子的朋友,信任是教育发生的心理基础,实质上就是教师用平等的态度打开学生心灵的情感契约。信任又是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前提,它是展开各种有意义有效的沟通的前提条件。没有信任,任何教育活动都无法开展起来。有研究发现,当学生感受到老师信任时,会更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并产生更强的学习动机。师生关系中,师生双方的态度行为对对方都有影响,如果老师真诚、耐心、关心,学生就会用相同的态度对待老师。
走心,就是需要走进学生的心里,懂得关心、理解、尊重他们,赢得他们的信赖。树立互信的关系,要放下居高临下的权威式态度,以朋友的身份去和学生交流沟通,善于聆听学生的想法和感受;发现学生的优点,及时鼓励表扬,让学生体会到你的认可;遇到学生的烦心事或者难处,要给予安慰与指导,让学生有依可托。
(三)培养自主能力
真正的教育不是简单的行为管制,而是唤醒学生内在的健康成长力量;培养学生的自主力核心是给他们相应的管理权、决策权,给予他们的成长空间和舞台,让他们发挥自我价值并承担起对集体的责任。从心理学角度看,当学生被赋予一定的管理角色以后,自我约束力、责任感、自我发展强烈被需要心理是驱动他们自主发展的内在原动力。
培养学生自我锻炼需要信任为先,给学生预留空间(比如每日必须全员汇报达标情况)。教师将目标设定为达成结果(目标导向),然后让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安排(过程开放),实现学生实践总结出小方法→自主开展自主式管理,积累自我认可→自我成就感,自我驱动的方式。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起、鼓舞,一切交给学生自己完成,他们会亮出最美丽的自我!(四)激发内在动力
教的艺术并不是教知识,而是如何激励,唤醒与鼓舞,内在的动力才是学生成长的核心,是对学生自我实现需求的一个不断的追求,在以学生心理需求为核心的四维沟通法则里面,激起学生内心的动力就显得至关重要,我在和小文相处的日子里有了些小小的转变,我找到了调动学生内在动力的一些小窍门。
小文是本学期初转来的插班生,也是班上的小刺头。他热情但易激动,一旦觉得自己的权益受到影响,就会立刻采取行动,不解决问题就不罢休,且精力十分旺盛。针对小文的情况,我与他进行了耐心的沟通,分析如何正确发泄情绪,引导他通过运动释放过剩精力,并强调发泄情绪要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损害公物,小文听得认真还频频点头。同时,我和小文家长深入交流,达成通过运动引导他正确发泄情绪的共识。上周,我建议家长和小文一起制作《行为习惯表》,从自评、他评、师评三个方面帮助小文有意识地改正不妥行为。小文的转变过程告诉我们,对学生进行心理关怀,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情绪、规范自己的言行,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自觉主动地迎接挑战、接受考验。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2]李镇西.爱心与教育[M].桂林:漓江出版社,2021.
作者简介:张兴贵(1988-),男,广东信宜人,本科,小学信息技术一级教师,主要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