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透小学人格养成教育的STEAM课程建构探究

作者

薄丽娜

重庆市渝北区环雅小学校

一、课程建构背景与目的

(一)课程建构的背景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当下,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成为教育的核心目标。传统单一学科教育模式难以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发展需求,STEAM 教育作为一种跨学科融合的教育理念应运而生。它整合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艺术(Art)和数学(Mathematics),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与此同时,小学阶段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人格养成教育对学生的品德塑造、价值观形成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将人格养成教育渗透到 STEAM 课程中,能够在提升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促进其人格的健全发展,为学生的未来奠定坚实基础。

(二)课程建构的目的及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索一种有效的课程建构模式,使人格养成教育有机融入小学 STEAM 课程,并通过《信号灯》这一具体案例,验证该模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这不仅有助于丰富小学 STEAM 课程的内涵,为课程设计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还能在实践层面为一线教师提供可操作性的教学范例,推动小学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人格的全面发展。

(三)研究现状分析

国外在 STEAM 教育领域起步较早,研究重点多集中在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创新以及对学生能力提升的影响等方面。部分研究也关注到教育中的品德培养,但将人格养成教育与 STEAM 课程深度融合的研究相对较少。国内对 STEAM 教育的研究近年来逐渐增多,主要围绕课程实施现状、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等展开。在人格养成教育与学科融合方面,已有一些理论探讨,但在实践层面的深入研究和具体案例分析还存在不足。总体而言,将人格养成教育全面渗透到小学 STEAM 课程建构中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具有较大的研究空间。

二、人格养成教育与STEAM教育的结合

(一)人格养成教育与STEAM教育的内涵

小学人格养成教育是指在小学阶段,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和环境影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积极的价值观、健康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它涵盖了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社会责任感培养等多个方面,旨在塑造学生的良好人格特质,使其成为有道德、有责任感、有担当的社会公民。

STEAM 教育强调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打破学科界限,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它具有跨学科性、实践性、创新性、协作性和趣味性等特点。跨学科性体现在整合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等学科知识,形成有机的知识体系;实践性注重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探究来获取知识和技能;创新性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出独特的解决方案;协作性强调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相互交流、共同进步;趣味性则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人格养成教育与STEAM教育的融合

在教育领域不断革新的当下,人格养成教育与 STEAM 教育的融合已成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关键路径。人格养成教育聚焦于塑造学生的品德修养、价值观与社会适应能力,为其精神世界筑牢根基 ;STEAM 教育则凭借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多学科的交叉融合,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本领。将二者融合,能让学生在 STEAM 课程的实践操作中,领悟团队协作、坚持不懈等人格品质。

三、案例建构理念

本课程是以STEAM教育理论为依据,参考了STEAM教学课程,以《信号灯》为载体,提供有教学PPT、信号灯制作器件(LED、泡沫板、电线、电池、圆木棒、双面胶等),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教学项目的设计,其中融入了STEAM教育的思想,设计了动手实践环节,给予了学生足够的想象、挑战、创新的空间,并鼓励学生使用相关学科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将自己的想法通过实践变为现实,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创作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案例建构过程

(一)基本概况

活动课题:信号灯

活动目的:让学生了解电路的形成及原理,经历将想法变为现实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

活动对象:四年级学生

活动类型:分组活动、合作探究学习

活动器材:多媒体课件、微课资源、灯泡、电路元器件、相关表格

活动形式: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填表

(二)课程任务

基于STEAM教育教学理念指导,采用项目式教学方法,现将教学课程进行项目任务划分,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根据项目任务规划,主题教学分四部分开展,各部分依难易程度设定时长。第一部分创设情境,明确研究问题;第二部分围绕问题探索,制定解决方案;第三部分实施方案,进行产品创建;第四部分展示作品,分享制作经验。这四个部分各占一个课时,具体教学结构见下图。

(三)活动步骤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解读问题

内容介绍:创设情境,让学生对电路相关知识的进行了解,形成对要研究问题的理解,明确要研究的方向。

1.创设情境,导入课堂(10分钟)

师: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见到各种各样的灯,马路上的交通信号灯、商场的霓虹灯、家里的照明灯,这些灯光点亮了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色彩斑斓,那么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这些灯为什么会亮起来?

(PPT播放相关的视频,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思考)

生1:电流流入,使得灯泡变亮。

生2:发电厂的电通过电线传输给电灯,使得电灯亮起来。

生3:电流经过电灯钨丝,把电能转化成光能和热能,所以灯丝很热、并发出了光。

师:同学们的回答很精彩,大家回答的都有道理,那么现在老师来总结一下大家的发言,首先若想让灯亮起来,要有发电厂的电能供给,其次还要有电线传输,最后再通过电能形成回路就能使得电灯亮起来,也就是说要形成电路,刚刚所提及的每一个环节缺一不可。今天大家先来探索电路的有关知识,明确我们如果想让信号灯亮起来,还需要做哪些准备。

2.学科整合,指导学习(15分钟)

针对电路的相关知识进行总—分结构划分,让学生进行条理的学习,以便学生更好的了解电路的原理。

3.引发思考,明确研究问题(10分钟)

在获取到有效知识之后,播放信号灯亮起来的演示视频,引发学生对信号灯亮起来过程的思考。让学生明确信号灯指示电路中一个组成元素,如要其亮起来,必须将电路中的其他元素补齐,并形成回路,才会产生电流,进而让灯亮起来,确定研究方向,明确需要完成的任务。

4.填写项目表(5分钟)

第二环节:探究与发现

内容介绍:在明晰研究问题的基础上,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探讨,确定设计方案,并完成 “产品文档说明书”。

案例呈现,激发思索(5 分钟)

呈现已完成的相关作品案例,让学生直观了解即将着手的任务,激发学生对项目的思考,为后续学习筑牢根基。

分组研讨,攻克难题(10 分钟)

依据学生人数合理分组并编号,小组成员推选组长、确定组名。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专长,使其积极投身活动,发扬团结协作精神。共同探讨完成《信号灯》作品需解决的问题,填写项目表格,梳理出问题清单。

编制产品文档,绘制设计草图(15 分钟)

经小组讨论解决相关问题后,成员协同完成产品文档的编写工作,随后着手绘制设计草稿图。在此过程中,教师把控操作可行性,为学生答疑解惑,引导学生开展产品设计。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对学生的设计进行合理的 “删繁就简”,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完成任务。

4. 分享交流(5 分钟)

在各小组完成设计草稿图后,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汇报展示。汇报期间,教师与全体学生共同参与讨论环节,大家各抒己见、相互点评,实现知识与经验的互通有无,促使每一位参与者都能有所收获,在交流碰撞中深化对项目的理解。

5. 课后作业(5 分钟)

教师进行全面总结发言,梳理本次课程重点内容,并对相关知识进行适度拓展延伸。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依据课堂所学及讨论反馈,进一步完善草稿图细节,最终将其打磨为完整、规范的设计图,以此巩固课堂所学,提升学生自主设计与实践应用能力。

第三环节:设计与实践

内容介绍:根据设计图,选取合适的物理元件进行组装和测试,最终完成产品的创作。

1.展示并分享产品设计图(15分钟)

各小组学生依次上台展示信号灯设计图,详细阐述设计背后的构思与意图。与此同时,小组成员认真记录其他小组的设计方案,并同步填写方案统计表。展示环节全部结束后,全体成员共同汇总所有方案,针对每个小组的设计展开深入讨论,全面分析其优势与不足。在此基础上,各小组对自身设计进行查漏补缺,不断完善,从而实现持续的进步与提升。

2.成品功能展示(5分钟)

教师进行已完成作品的功能展示,激发学生动手实践的兴趣,进而引导学生主动实践。

3.组装并进行测试(20分钟)

学生选取合适的元件,然后进行组装,教师指导学生,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作品,具体实践情况如下图所示(示例)

第四环节:展示评价与拓展思考

内容介绍:学生展示成果,分享制作中问题与解决办法,交流收获,相互学习,完善作品,教师记录并点评。

1.学生展示,教师记录并点评(15分钟)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作品,展示时由教师或学生录制视频。录制视频既便于后续教学评估,也有助于学生自我评价,利于其未来发展。教育者通过严谨评估,从表达技巧、创新亮点和学习成果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判。

2.学生相互提问并答疑(15分钟)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双向沟通与交流,以及采用提问方式进行相互学习,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

3.展示展示后,根据学员的成果和作品的质量,填写教学评价表与班级的评价评分表(5分钟)

4.拓展思考(5分钟)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览与推广的收获进行讨论,进一步思考与探索,不断优化自己的作品。

参考文献:

[1] 赵中建。为了创新能力的培养:美国 STEAM 教育战略的实施与启示 [J]. 全球教育展望,2016, 45 (11): 14 - 22.

[2] 任友群,郑旭东,王美。我国 STEAM 教育推进策略 [J]. 开放教育研究,2016, 22 (5): 10 - 17.

[3] 魏锐,周玉芝,蔡晓鹏。基于设计的小学科学与工程教育整合的教学实践研究 [J]. 中国电化教育,2015 (12): 105 - 110.

[4] 边玉芳,陈亮。青少年健全人格的结构与发展特点 [J]. 心理科学,2012, 35 (5): 1130 - 1135.

[5] 刘晓东。儿童精神哲学 [M].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本文系:渝北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生“圆融人格”养成教育研究》(YBJK2024-030)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