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高职化工技术“双师型”教师创新团队培育模式探索

作者

王超

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化学工程学院 吉林省吉林市 132013

一、引言

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主导,融合新生产要素、新生产关系,是推动产业变革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化工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新质生产力驱动下,正经历从传统化工向绿色化工、精细化工、智能化工的转型,如新能源材料、生物化工、高端膜材料等新兴领域快速崛起,对技术技能人才的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高职化工技术“双师型”教师创新团队的核心要求(一)能力维度:“教学+实践+创新”三位一体

新质生产力下,化工产业的技术迭代速度加快,如智能控制系统在化工生产中的广泛应用、绿色催化技术的突破等,要求“双师型”教师不仅具备扎实的教学能力,还需具备过硬的实践能力,更要具备创新能力[1]。

(二)结构维度:“跨领域+多元化”协同互补

化工产业的跨界融合趋势,要求“双师型”教师创新团队打破单一学科壁垒,形成“跨领域+多元化”的结构。从成员构成来看,团队应包含校内专职教师、企业行业专家、科研院所研究员;从专业方向来看,团队需覆盖传统化工、新兴化工、绿色化工等多个领域,确保团队能应对化工产业的多元化需求,实现协同互补[2]。

(三)功能维度:“人才培养+产业服务+科研转化”三重定位

新质生产力强调“创新驱动、产教融合”,要求“双师型”教师创新团队不仅承担人才培养任务,还需主动对接产业需求,提供技术服务与科研转化支持。具体而言,团队需根据化工企业岗位需求开发“岗课赛证”融合课程,培养符合产业标准的技术技能人才;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技术咨询、生产难题解决方案;将企业技术需求转化为科研项目,推动科研成果在企业落地应用,实现“人才培养服务产业、产业需求反哺教学”的良性循环。

三、当前高职化工技术“双师型”教师创新团队培育存在的问题

(一)团队组建机制僵化,协同性不足

部分高职院校在组建“双师型”教师团队时,仍以校内教师为主,缺乏与企业、行业的深度合作,企业专家、科研人员多为“兼职挂名”,未真正参与团队的教学、实践与创新工作;团队内部成员的分工多基于行政安排,而非根据成员特长与产业需求进行优化配置,导致团队协作松散,难以形成跨领域、多元化的协同创新合力。

(二)能力提升路径单一,与产业需求脱节

当前“双师型”教师能力提升多依赖校内培训、短期企业参观等传统方式,缺乏系统性、沉浸式的实践锻炼与创新培养。一方面,校内培训内容多聚焦于教学方法,对化工产业新技术的覆盖不足;另一方面,短期企业参观难以让教师深入参与企业生产流程与技术研发,教师无法真正掌握企业实际需求与先进技术,导致教师能力与产业发展脱节。

(三)协同育人平台薄弱,产教融合深度不足

产教融合平台是“双师型”教师创新团队培育的重要载体,但部分高职院校的化工实训基地存在设备老化、技术落后、与企业生产场景脱节等问题,无法为教师提供真实的实践环境;高职院校与化工企业的合作多停留在“订单培养”“实习安排”等浅层层面,缺乏共建研发中心、共享技术资源、共担创新项目的深度合作,导致教师难以依托平台开展技术研发与创新实践,团队的产业服务与科研转化能力薄弱。

(四)评价激励体系不完善,导向性不强

当前“双师型”教师团队的评价多以教学工作量、论文发表数量为核心指标,忽视对教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评价;激励机制也多以职称晋升、校内奖励为主,缺乏与产业服务、科研转化挂钩的激励措施,导致教师参与企业实践、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不高,团队的创新动力不足。

四、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高职化工技术“双师型”教师创新团队培育模式构(一)构建“政行企校”多元协同的团队组建机制

明确多元主体职责:政府层面,出台政策支持,搭建政行企校对接平台;行业层面,发挥化工行业协会的桥梁作用,制定“双师型”教师能力标准、推荐行业专家参与团队建设;企业层面,选派技术骨干、研发人员担任团队兼职教师,提供实践岗位与技术资源;学校层面,选拔校内优秀专职教师作为团队核心,统筹团队建设与运行。优化团队结构配置:根据化工产业发展需求,采用“固定+流动”的团队组建模式。固定成员包括校内专职教师与长期合作企业专家;流动成员包括科研院所研究员、行业资深专家。按“传统化工+新兴化工+绿色化工”的专业方向划分团队小组,确保团队结构与产业需求匹配。

(二)打造“岗课赛证”融合的能力提升路径

基于岗位需求开发课程,夯实教学能力:团队联合化工企业、行业协会,分析化工生产一线岗位的核心能力需求,开发“岗课赛证”融合课程体系。依托企业实践基地,强化实践能力:建立“教师企业实践常态化机制”,要求团队教师每两年至少在化工企业开展6 个月的沉浸式实践,企业为教师指派导师,明确实践任务;学校与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实践基地,配备企业先进设备,供教师开展日常实践训练,确保教师实践能力与企业技术水平同步提升。依托科研创新项目,提升创新能力:团队对接化工企业技术需求与科研院所研发资源,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鼓励教师参与项目研发

(三)搭建“产学研用”一体的协同育人平台

共建“政行企校”共享实训基地:整合政府资金、企业设备、学校场地资源,建设集“教学实训、企业实践、技术研发、技能鉴定”于一体的共享实训基地。组建“产,建立联盟运行机制。

(四)完善“量化+动态”的评价激励体系

改变传统以教学工作量为主的评价方式,建立“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产业服务能力”的多维度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指标包括: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产业服务能力。评价主体采用“学校+企业+行业+学生”多元评价,确保评价结果客观公正。

五、结束语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高职化工技术教育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双师型”教师创新团队作为连接教育与产业的关键纽带,其培育质量直接关系到高职化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与产业服务能力。本文构建的“政行企校协同、岗课赛证融合、产学研用一体”的培育模式,通过优化团队组建机制、打造能力提升路径、搭建协同育人平台、完善评价激励体系,为解决当前“双师型”教师团队培育存在的问题提供了实践路径。

参考文献

[1]彭丹.“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提升路径探索——以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人生与伴侣,2025,(15):26-28.

[2]徐晓多.高职化工单元操作技术课程“双线结合+五位一体”教学模式探究[J].云南化工,2025,52(03):147-149.课题来源: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4 年度一般课题:新质生产力背景下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创新实践研究(项目批准号:GH24099)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