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厂运行人员培训体系研究
岳文博
福建宁德核电有限公司 福建省宁德市福鼎市 355200
1 核电厂运行人员培训的必要性
1.1 核电行业技术迭代对人员能力的需求
现代核电厂已进入数字化、智能化运行阶段,新型反应堆设计(如“华龙一号”、CAP1400)广泛采用数字化仪控系统、智能诊断与远程监控技术,传统以经验驱动的操作模式正逐步被数据驱动的决策机制所取代。这一技术跃迁不仅要求运行人员掌握更复杂的系统原理与人机交互逻辑,还需具备数据分析、故障预判及应急响应的综合能力。例如,面对非能动安全系统在事故工况下的自动触发机制,运行人员需准确理解其逻辑边界与干预时机,避免误操作。因此,培训体系必须超越基础操作技能的传授,转向培养具备系统思维、技术敏感性与持续学习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以应对技术快速迭代带来的能力断层风险。
1.2 核安全文化对人员行为的规范要求
核安全文化是核电运行的基石,其核心在于将“安全第一”的理念内化为运行人员的自觉行为准则。然而,安全文化的落地不仅依赖制度约束,更需通过系统性培训实现行为塑造。研究表明,多数核事件的根源并非技术故障,而是人为失误或组织管理缺陷。因此,培训必须超越知识灌输,融入对安全价值观、责任意识、质疑态度与团队沟通的深度培育。例如,在模拟训练中设置“灰犀牛”式隐患场景,引导学员在压力下主动识别潜在风险、严格执行规程、及时上报异常,从而将安全规范转化为肌肉记忆与行为习惯。唯有如此,才能在真实运行中形成稳固的“人因安全屏障”。
1.3 核电厂运行模式对人员适应性的挑战
随着核电站运行周期延长、负荷调节频繁以及多机组协同管理的普及,运行人员面临的工作环境日益复杂。他们需在长时间值守中保持高度专注,应对突发扰动与计划外工况切换,同时协调跨专业、跨岗位的协作。这种高强度、高不确定性的运行模式,对人员的生理耐受性、心理韧性与团队协作能力构成严峻挑战。传统以静态知识讲授为主的培训难以模拟此类动态压力环境,导致人员在真实场景中易出现决策迟滞、沟通失误或疲劳累积。因此,培训体系需模拟真实运行节奏与压力情境,提升人员在复杂、动态环境下的适应性与稳定性,确保其在各类工况下均能保持高效、准确的操作表现。
2 现有培训体系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
当前部分核电厂的培训课程仍沿用早期设计标准,内容更新滞后于技术发展。例如,对数字化控制系统的操作逻辑、网络安全防护要求及新型应急程序的讲解不足,导致学员在实际操作中面对新设备时产生认知盲区。此外,课程多聚焦于单一系统或设备,缺乏对全厂耦合效应、多系统协同控制的整体性教学,削弱了学员的系统性思维能力。这种“知识滞后”与“视野局限”使得培训成果难以有效转化为现场胜任力。
2.2 实践环节与真实场景差异
尽管仿真机训练已广泛应用,但部分模拟场景仍以典型事故为主,缺乏对“非典型”“低概率高后果”事件的覆盖,且场景动态演化逻辑较为简单,难以还原真实事故中信息混乱、时间紧迫、多任务并发的复杂性。同时,模拟训练多在理想化环境下进行,未充分引入环境干扰(如噪音、照明变化)、生理负荷(如长时间值守)等现实因素,导致学员在真实高压情境下的应变能力未能得到有效锤炼。
2.3 师资力量与培训需求不匹配
高水平培训师资需兼具深厚理论功底与丰富现场经验,但现实中此类复合型人才稀缺。部分教员长期脱离运行一线,对最新技术与现场实际问题了解不足;而一线骨干虽经验丰富,却缺乏教学设计与心理学知识,难以将隐性经验有效转化为可传授的知识体系。此外,缺乏系统化的师资培养与激励机制,导致培训质量参差不齐,制约了整体培训效能的提升。
2.4 评估机制缺乏多维性
现有评估多以笔试与单一操作考核为主,侧重知识记忆与标准流程执行,忽视对决策逻辑、团队协作、心理状态及应急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例如,在模拟事故中,学员虽能按规程操作,但若未能准确判断故障根源或有效协调团队资源,其综合能力仍存在缺陷。单一维度的评估无法全面反映人员真实水平,易导致“高分低能”现象,影响岗位适配与人才选拔的科学性。
3 核电厂运行人员培训体系构建策略
3.1 构建动态化课程模块
应建立基于技术演进与运行反馈的课程动态更新机制。设立由运行、设计、培训三方专家组成的课程委员会,定期分析运行事件、技术变更与行业趋势,及时修订教学内容。课程设计应采用“模块化+层级化”结构:基础模块覆盖系统原理与标准操作;进阶模块聚焦复杂工况分析、人因工程与安全文化;拓展模块引入数字化运维、人工智能辅助决策等前沿主题。同时,开发“微课程”与“情景案例库”,支持按需学习与即时复盘,增强培训的灵活性与针对性。
3.2 强化仿真模拟训练
升级仿真平台至全范围、高保真水平,集成数字化仪控、网络仿真与虚拟现实(VR)技术,实现操作界面、响应逻辑与物理过程的高度还原。设计“全生命周期”训练场景,涵盖正常运行、瞬态工况、设计基准事故及超设计基准事故,并引入“黑天鹅”事件与多重故障叠加情境。训练过程应模拟真实运行环境,如设置时间压力、信息过载、通信中断等干扰因素,并结合生理监测设备(如眼动仪、心率带)评估学员在压力下的认知负荷与决策质量,全面提升其复杂环境适应能力。
3.3 完善师资培养机制
实施“双师型”师资建设计划,建立运行人员与培训教员的定期轮岗制度,确保教员持续接触一线实践。设立师资研修项目,系统培训教学设计、成人学习理论、心理辅导与评估技术。鼓励资深运行专家通过“经验萃取工作坊”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形成标准化教学案例。同时,建立师资绩效评价与激励机制,将培训效果、学员反馈与创新贡献纳入考核,激发师资队伍的专业活力与教学热情。
3.4 建立多维评估体系
构建涵盖“知识-技能-心理-行为”四个维度的综合评估模型。知识维度采用标准化测试与案例分析;技能维度通过仿真操作考核与任务完成度评价;心理维度引入认知测评、压力测试与团队角色评估;行为维度则通过 360 度反馈、同行评议与实际运行表现追踪。评估结果应形成个人能力画像,用于指导个性化培训计划与岗位配置。同时,建立评估数据的长期追踪与分析机制,持续优化培训内容与方法,实现培训体系的闭环管理与自我进化。
结语
核电厂运行人员培训体系的优化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立足于技术发展、安全文化和运行实践的深度融合。通过构建动态化课程、强化高保真仿真、完善师资机制与建立多维评估,能够有效提升运行人员的专业能力、心理素质与团队协作水平,筑牢核安全的人因防线。该体系的实施不仅有助于应对当前运行挑战,更为核电厂的长期安全、稳定与高效运行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鲜超.基于“智慧运行”的核电厂运行人员工效提升体系构建与实施[J].中国核电,2024,17(03):396-401.
[2]徐守新.HL 公司新建三代核电厂运行人员培养优化研究[D].广西大学,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