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化驱动下轨道交通制造业质量管理体系的预防性管控转型研究
丁茜 王丽娜
南京中车浦镇城轨车辆有限责任公司 江苏省南京市 210031
绪论:随着《交通领域科技创新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等政策的落地,轨道交通制造业正加速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传统质量管理体系(QMS)以“符合性检查”为核心,依赖事后检验与人工判断,陷入“问题发生-被动整改-重复发生”的恶性循环。ISO 9001:2025 修订草案明确提出“数字质量管理体系应建立预防性管控机制”,这一要求直指数智化QMS 的核心价值——通过数据驱动构建“实时感知-智能预警-快速处置-持续优化”的动态闭环,彻底改变传统模式中“重检查、轻预防”的管理惯性,实现质量管理的范式升级。
一、从“符合性检查”到“预防性管控”的质变逻辑
1.1 传统“符合性检查”的局限性
传统 QMS 的核心是“符合既定标准”,通过成品检验、定期审核等方式验证合规性,存在三大固有缺陷:
滞后性:仅能在生产末端或问题发生后发现偏差,如某项目制动系统因未实时监控装配参数,导致的批量返工,损失超 400 万元;
局部性:检查范围局限于抽样样本或特定节点,难以覆盖全流程,约 30%的隐性缺陷通过终检无法检出;
静态性:标准与实际生产脱节,检查依据的工艺文件可能已不适配现场变化,导致“符合标准却仍出问题”的矛盾。
1.2 数智化 QMS 的“预防性管控”闭环机制数智技术通过数据贯通构建动态管理闭环,实现“预防为先”的质的飞跃:
实时感知层:物联网设备采集全流程参数,形成质量数据流,替代传统人工记录,数据采集覆盖率会大幅提升;
智能预警层:AI 算法实时比对参数与标准阈值,识别异常模式,设定提前发出预警,避免批量缺陷;
快速处置层:系统自动触发整改流程,推送处置方案至责任工位操作者,如某部件尺寸超差时,立即冻结相关工序并通知调机人员,处置响应时间会大幅缩短;
持续优化层:通过数据沉淀分析根因,自动更新标准库(如将预警阈值调整为更合理区间),形成“数据反馈-标准迭代-流程优化”的自进化循环,同类问题复发率会大幅下降。
二、“标准-流程-数据-人”四维融合的实施路径
2.1 标准维度:从“固定文本”到“动态算法”
传统静态标准难以应对复杂生产场景,数智化通过“数字标准库+算法模型”实现预防性升级:
标准结构化:将“焊接温度 180-220℃”等模糊描述转化为“焊接电流 A=120±5A 、时间 T=3± 0.5s”的结构化参数,关联设备编号与工序节点,确保标准可执行、可监控;
阈值动态调整:基于历史数据建立算法模型,自动优化标准阈值,如根据环境温度自动修正涂装烘干时间,使涂层附着力合格率提升。
2.2 流程维度:从“事后追溯”到“事中干预”
嵌入预防性节点:在关键工序设置“防错校验点”,如转向架装配时,系统自动扫描零件二维码与 BOM 比对,错误装配即时拦截,避免流入下道工序;
跨流程联动机制:某供应商物料抽检不合格时,系统立即冻结相关生产计划,同步推送替代物料申请至采购部门,实现供应链与生产端的实时协同。
2.3 数据维度:从“分散孤岛”到“贯通中枢”
构建质量数据中台打破孤岛,支撑预防性决策:
全链条数据关联:打通 PLM(设计参数)、MES(生产数据)、ERP(物料信息)、MRO(运维反馈)系统,建立“设计-制造-使用”数据链,如某型列车异响问题通过关联设计图纸、装配记录与运行数据,快速定位为轴承预紧力设计偏差;
预测性分析模型:基于 5 年运维数据训练寿命预测模型,如预测某齿轮箱在运行 15 万公里后可能出现异响,提前纳入保养计划,避免故障发生。
2.4 人维度:从“执行者”到“决策人员角色向“预防性管控”转型:
能力升级:培训员工使用预警看板与分析工具,如指导产线班长解读 CPK 趋势图,识别过程能力弱化信号,而非仅等待质检结果;
权责重构:明确“预警响应率”“预防措施有效性”等考核指标,将质量管理责任从质检部门扩展至全流程岗位,形成“人人参与预防”的文化。
三、企业构建预防性管控体系的管理重点
3.1 组织架构适配
组织架构调整:设立跨部门的“数字质量委员会”,由高管牵头统筹技术应用与管理变革,下设数据治理组、算法优化组、标准迭代组三个专项小组,明确各层级管理权责。数据治理组:负责质量数据标准制定与中台运维,确保数据“真、全、准”;算法优化组:迭代预警模型与处置策略,提升预测准确性;标准迭代组:基于数据反馈动态更新质量标准与工艺规范。
流程标准化建设:制定《数智化质量流程管理规范》,统一缺陷分类、数据采集、异常处置等管理标准,确保各环节操作有章可循,标准执行偏差率下降。
3.2 技术平台支撑
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设备、系统、人员的互联互通,数据传输延迟控制在短时间以内;
数字孪生系统:构建产品全生命周期虚拟镜像,模拟不同参数组合下的质量表现,提前优化生产方案,减少物理试错成本;
移动协同工具:通过 APP 实现预警信息、处置任务的实时推送与反馈,确保移动端响应率提升
四、ISO 9001:2025 与预防性管控的适配性
4.1 新版标准的核心要求对接
风险导向:ISO 9001:2025 将“基于数据的风险识别”纳入强制要求,与预防性管控的预警机制高度契合;
生命周期思维:要求覆盖“设计-生产-服务”全链条质量控制,呼应数据贯通的管理逻辑数字化证据:认可电子记录的有效性,为动态闭环中的数据追溯提供合规依据。
4.2 转版实施策略
差距诊断:对照“实时感知-智能预警-快速处置-持续优化”四要素,评估现有体系在数据采集覆盖率、预警响应速度等方面的差距;
试点验证:选择典型工序(如车体焊接)先行构建预防性管控闭环,验证成效后全面推广;
体系文件升级:修订《质量手册》,新增“预防性管控流程”“数据治理规范”等章节,确保管理要求与技术应用同步落地。
结论
数智时代的轨道交通质量管理,其核心变革在于通过数据驱动实现从“符合性检查”到“预防性管控”的范式跃迁。这一转变并非技术工具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标准-流程-数据-人”四维融合,构建具有自感知、自预警、自处置、自进化能力的动态管理体系。企业需以ISO 9001:2025 修订为契机,打破传统管理惯性,将数据贯通作为核心抓手,方能实现质量管控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御”的质变,为轨道交通装备的安全可靠运行筑牢根基。
参考文献
[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ISO 9001:2025 修订草案)[S].ISO,2025.
[2]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中的质量管理创新报告[R].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2
[3]数据驱动的预防性质量管理:理论与实践[J].中国质量,2025(03):4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