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下水泵企业的发展与创新路径研究
王晓萱 江怡蔚 卢凯
江苏大学京江学院 江苏镇江 212100
一、核心概念
双碳目标即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简称。碳达峰指在某一个时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碳中和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其核心在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向绿色低碳转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水泵企业是以水泵的研发、生产、销售及相关服务为主要业务的企业。水泵作为重要的通用机械,广泛应用于农业灌溉、城市给排水、工业生产、能源开发等多个领域,是国民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装备供应商。
企业发展与创新,企业发展是指企业在规模、效益、市场份额、竞争力等方面的提升和进步,涉及生产、经营、管理等多个环节的优化。企业创新则包括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等多个维度,是企业实现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通过引入新的理念、技术、方法等,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适应能力。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实现“双碳”目标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和行动方向。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明确提出了“双碳”战略目标,这对各行各业的发展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水泵行业作为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点领域之一。据相关数据显示,水泵的能耗在工业总能耗中占比较高,因此,水泵企业的绿色发展和创新对于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水泵生产国和消费市场,2023 年行业规模突破2100 亿元,预计2030 年将突破5000 亿元。在“双碳”战略和制造业高端化转型的推动下,水泵行业正经历深刻的变革。新能源产业链需求爆发,如电解水制氢用泵订单增长显著;化工行业、高标准农田建设、海绵城市建设等领域对水泵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推动着水泵产品向多元化、高端化发展。同时,行业竞争格局也在发生变化,产业集中度有所提高,外资企业在高端市场仍占据一定份额,国内企业在细分领域凭借技术优势逐渐崛起。然而,水泵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如技术壁垒、成本压力、市场竞争、政策合规、人才短缺以及国际贸易风险等,这些因素制约着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深入研究水泵企业的发展与创新,有助于丰富产业经济学、创新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体系。通过分析水泵企业在“双碳”目标下的发展现状、问题与路径,为其他制造业企业在类似背景下的转型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借鉴,拓展相关理论的应用范围。
2.实践意义
对于水泵企业而言,本研究能够帮助企业认清自身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明确发展方向和创新路径,突破技术瓶颈,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于政府部门而言,研究成果可为制定更加精准、有效的产业扶持政策提供依据,优化政策导向,推动水泵行业的整体升级,助力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从社会层面来看,水泵企业的发展与创新能够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改善生态环境,保障民生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社会经济的绿色协调发展。
三、水泵企业发展与创新面临的问题
(一)技术壁垒与核心技术依赖
在半导体超纯水泵、氢能循环泵等关键高端领域,外资企业如格兰富、赛莱默等占据主导地位,市占率较高。国内企业在材料工艺、流体仿真算法等核心技术上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代差,导致产品寿命较短。例如,某国内企业为半导体客户定制的超纯水系统因颗粒截留率不达标,被迫采购进口泵芯进行二次组装。此外,国际上相关的技术标准不断提高,如欧盟2025 年实施的新规要求水泵待机功耗从 0.5 瓦降至0.3 瓦,而国内 80% 的企业尚未完成相关技术储备,部分出口企业因未及时升级控制系统,导致订单取消,遭受损失。
(二)成本压力与供应链风险
原材料价格波动对水泵企业的成本造成较大影响。不锈钢价格在2025 年预计宽幅震荡(12000-15000 元/吨),直接影响耐腐蚀泵成本,某化工泵企业因镍价上涨 10% ,单台产品利润率下降 4 个百分点。同时,稀土永磁材料价格受地缘政治影响波动 ±15% ,制约了高效电机的推广。疫情后全球物流网络重构,供应链不稳定因素增加,某企业因东南亚供应商停产,导致出口订单交付延迟 3 个月,损失违约金 120 万元。国内中小企业普遍缺乏多源采购能力,关键部件交货周期长达20 周,进一步增加了企业的运营风险。
(三)市场竞争与结构性矛盾
国内企业在半导体、核电等高端泵市场份额不足 15% ,主要依赖价格竞争,导致行业平均利润率不足 8%c 。在离心泵、潜水泵等通用产品领域,同质化严重,CR5 市场份额仅 45% ,价格战激烈,部分中小企业为争夺订单,将产品价格压低至成本线,最终因质量投诉损失客户资源。在国际市场上,东南亚、非洲等新兴市场的基建项目普遍要求本地化生产,某企业在越南建厂因土地审批延误1 年,错失3000 万元订单。同时,国际贸易摩擦持续,美国对泵类产品加征25%关税,导致某企业对美出口额下降 60% ,给企业的市场拓展带来巨大挑战。
四、水泵企业发展与创新的分析框架
(一)技术创新维度
技术创新是水泵企业发展与创新的核心驱动力,主要包括产品技术创新、工艺技术创新和材料技术创新等方面。产品技术创新聚焦于研发高效节能、智能化、适应新兴市场需求的水泵产品,如氢能泵、数字孪生水泵、超临界 CO₂泵等。工艺技术创新旨在通过引入先进的制造工艺,如 3D 打印技术、精密铸造技术等,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和质量。材料技术创新则侧重于研发高性能的材料,如石墨烯改性密封材料、耐磨损耐腐蚀材料等,提升水泵产品的性能和使用寿命。
(二)市场拓展维度
市场拓展是水泵企业实现规模扩张和效益提升的重要途径,包括国内市场深耕和国际市场开拓。在国内市场,企业应聚焦于不同领域的需求变化,如农业灌溉、城市给排水、工业生产等,提供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同时,抓住“双碳”战略带来的机遇,积极参与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的项目。在国际市场,企业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市场需求和政策法规,制定差异化的市场策略,通过海外建厂、并购整合、合作共赢等方式,规避贸易壁垒,拓展市场份额。例如,南方泵业通过收购印尼PT 公司,在当地建立生产基地,规避了30%的关税成本,提升了对东盟市场的出口额。
(三)政策利用维度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水泵企业发展的政策,企业应充分利用这些政策资源,推动自身的发展与创新。国家将半导体超纯泵、氢能循环泵等关键设备纳入《中国制造 2025》重点领域,通过工业转型升级资金给予最高30%的研发补贴。企业应积极申报相关项目,获取研发资金支持,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同时,国家在能效提升、绿色转型等方面也有相应的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企业应主动对接政策,进行设备升级和技术改造,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例如,某化工泵企业通过改造电机系统,单台产品能耗降低 40% ,获节能专项奖励50万元。
五、影响水泵企业发展与创新的因素
(⟶) 外部因素
1.政策法规
政府的产业政策、环保政策、能效标准、贸易政策等对水泵企业的发展与创新具有重要影响。积极的产业政策能够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和市场引导,推动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严格的环保政策和能效标准则
倒逼企业改进生产工艺,研发环保节能产品;贸易政策的变化则直接影响企业的进出口业务和国际市场布局
2.市场需求
市场需求是驱动水泵企业发展与创新的根本动力。不同领域的市场需求变化,如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海绵城市建设等,引导企业调整产品结构,研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同时,市场竞争状况也促使企业不断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以获取竞争优势。
3.社会环境
社会对环保、节能、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影响着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市场需求。公众对绿色产品的偏好促使水泵企业加大在环保节能产品研发方面的投入,推动企业的绿色创新。同时,社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要求也促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注重环境和社会影响。
(二)内部因素
1.企业资源
包括资金、技术、人才、设备等。充足的资金能够支持企业进行大规模的研发投入和市场拓展;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生产的基础;高素质的人才则是企业创新能力的核心保障。
2.企业战略
企业的发展战略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创新路径。明确的战略目标能够引导企业集中资源进行关键领域的突破,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例如,一些企业专注于细分领域的发展,成为细分市场的隐形冠军。
3.企业文化
创新型的企业文化能够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和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企业文化有助于企业开展创新活动,提高企业的创新效率。
六、水泵企业发展与创新的路径
(一)社会效益:支撑民生与生态保护
1.水资源高效利用
高效节能水泵使农业灌溉水资源利用率提升 30%-50% ,河南“智慧灌溉+变频水泵”系统减少地下水开采20% ,小麦亩产提高 15‰ 城市供水系统采用节能泵组,漏损率从18%降至 12% 。
2.应急保障能力提升
上海排水泵站采用轴流泵机组,单台流量达每秒20 立方米,台风季内涝风险降低 60% 。海绵城市建设中,一体化预制泵站使暴雨积水消退时间缩短 50% 。
(二)经济影响:驱动产业升级与国际竞争
业链拉动效应
水泵制造带动钢铁、电机、密封件等50 余个行业,某龙头企业每台大型工业泵拉动上游产值500 万元。苏州磁悬浮轴承技术研发推动本地精密加工产业升级,形成年产值15 亿元的产业集群。
2.出口与国际竞争力提升
2023 年水泵出口额达150 亿美元,占全球 25% ,东南亚市场中国离心泵市占率从2018 年12%升至2023 年38% 。核电主泵国产化使设备采购成本降低 40% ,年节省外汇超10 亿元。
3.区域经济支柱作用
运城盐湖区水泵专业镇集聚企业120 余家,年产值超80 亿元,带动就业2 万人,矿用耐磨泵占全国40%市场份额。浙江温岭水泵产业集群年交易额突破300 亿元,形成从研发到回收的完整产业链。
七、发展策略与建议
(一)企业层面:技术创新与模式转型
1.聚焦核心技术攻关
加大材料工艺、流体仿真算法等研发投入,目标2030 年高端泵国产化率从15%提升至 35%00 。建立知识产权布局,力争在磁悬浮泵、氢能泵等领域形成50 项核心专利。
2.推动绿色智能制造
投资智能生产线,2027 年前实现关键工序自动化率达 90% ,能效提升 25%< 。建设碳足迹管理系统,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降低 18% ,满足国际市场准入要求。
3.优化全球化布局
在东南亚、墨西哥建设生产基地,规避贸易壁垒,本地化率达 60%以上。针对不同市场定制产品,如欧盟市场满足ErP 指令,北美市场通过UL 认证。
(二)政府层面:政策优化与生态构建
精准扶持高端研发:设立氢能泵、半导体超纯泵专项基金,对中试阶段给予 50%补贴,加速技术产业化。建立“创新联合体”,支持企业与高校共建国家级实验室,突破“卡脖子”技术。
完善标准与认证体系:加快制定磁悬浮泵、智能泵等团体标准,对接ISO、IEC 国际标准,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简化出口认证流程,为企业提供CE、UL 认证补贴,降低国际市场准入成本。
培育产业集群:在江苏、浙江等产业基础好的地区建设“水泵产业创新示范区”,完善上下游配套,目标形成3-5 个年产值超500 亿元的集群。设立产业投资基金,支持中小企业并购重组,提升行业集中度。
(三)社会层面:协同参与与人才培养
产学研协同机制:高校开设流体机械、绿色制造等专业定向班,企业提供实习基地,年培养高端人才 1000人以上。建立科研成果转化平台,高校技术向企业转移时给予税收优惠,转化率目标从20%提升至 40% 。
行业协会作用:组织“技术沙龙”“国际对标”等活动,促进经验交流。建立行业景气指数发布机制,为企业提供市场预警与投资参考。
公众与媒体参与:开展水泵节能科普活动,提高公众对高效泵的认知。媒体宣传龙头企业创新案例,营造“崇尚创新、支持制造”的社会氛围。
八、结论与展望
中国水泵企业正处于历史性转型机遇期,在碳中和目标与制造业升级的推动下,行业将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加速迈进。当前,技术突破与成本博弈并存,外资垄断与本土崛起交织,需要通过“政策-技术-市场”协同发力,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社会动员机制。
未来十年,随着磁悬浮泵、氢能泵等技术的突破,以及国际标准话语权的提升,中国水泵企业有望在全球价值链中实现从“追随者”到“引领者”的转变。通过全产业链创新、全球化布局与绿色化转型,水泵行业将不仅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更将为全球碳中和目标实现提供“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1]《中国泵与风机》编辑部。泵行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建议[R].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3.
[2]工信部。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规划(2021-2025 年)[Z].2021.
[3]格兰富官网。可持续发展报告 2023[EB/OL].https://www.grundf
[4]凯泉泵业年报(2023)[R].上海:凯泉泵业集团,2024.
[5]罗晔。神户制钢集团钢铁及铝业业务的碳中和战略[J].冶金经济与管理,2025(03):47-50.
[6]于登峰,刘栩,杜天宇,等。基于知识图谱的我国汽车行业碳中和研究现状与前沿趋势分析[J].时代汽车,2025(11):8-11.
[7]房明慧.碳中和认证标准的演进与实践路径[J].中国水泥,2025(05):53-57.